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五色崖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五色崖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五色崖村位于萊城北21公里,鎮駐地西12公里處。北鄰茶葉口鎮黑山頭村,西接口鎮野槐峪、李家樓村,東靠西杓山村。地處山區,耕地1707畝,1634口人,為苗山鎮人口最多的村。
據村碑記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村,因村西蟠龍山有五色石塊,故得名五色崖。后因土地耕種需要,村內部分人口分別于1962年、1979年、1981年遷出,成為現今的宅科、叫子嶺、北嶺,與原村為一行政村。
據《萊蕪市志》記載,五色崖村在清末屬杓山保所轄;民國初年,稱第六區;1941年初屬萊東縣苗山區;1945年10月仍稱苗山區;1951年3月,改稱第九區;1955年復稱苗山區;1958年3月,分為苗山、龍角鄉,屬苗山鄉;同年10月合并稱苗山公社,屬杓山管理區;1984年改稱苗山辦事處,屬見馬鄉;2001年底,五色崖村隸屬苗山鎮。
五色崖,地杰人靈,更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五色崖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更有無數的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十幾人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五色崖是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的山村。從清朝末年起就有一蔣氏自覺與他人組建了梆子劇團,經過三四代人的不懈努力,歷經百余年,終于唱響了小山村,影響了周圍各村。在劇團興盛時,演員多達60多人,多次在萊蕪縣組織的莊戶演出比賽中獲獎。即使現在,你走在村中也會聽到幾句有板有眼的唱腔。村中在很早以前就有私塾,30年代就建有小學。解放后,1956年正式建立小學,一直到今天從沒有間斷過。其中1952年、1960年至1962年分別兩次建立完小,1969年至1979年成立戴帽初中。濃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完善的教育機制,使五色崖村歷代人才輩出,名人遍及全國。清朝光緒年間張圣林、白振東兩人中秀才。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共30余人考住各大學。蔣華是第一個考中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本科生。
五色崖村民具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該村山多地少,人多糧少,生產、生活條件很差。可是五色崖人祖祖輩輩不斷與山作斗爭,與大自然要糧食。在解放前,就有人開梯田,壘地堰,變荒山為綠地。解放后,響應政府號召,把村子“搬”到山上,由此而誕生了宅科、叫子嶺,更好地利用了每一寸土地。由于是沙質土壤,使五色崖成為萊蕪市出產花生最多的山村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農業學大寨”開始,五色崖村搬村莊、修水庫、筑水渠、建揚水站、壘地堰,改河造地,山、水、田、路、村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先后建成水庫7座。攔水壩11座,總蓄水量69.6萬立方,打機井23口,建揚水站4座,修環山水渠9.9公里,修盤山公路43公里,修橋涵7座,并撈沙清理河道,修筑防洪墻。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終于使五色崖村山山通公路,全部耕地旱澇保收。部分山坡果園實現了自流灌溉,水害變水利,荒坡變良田,糧食林果連年豐收。
五色崖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通了電,裝上了電燈。90年代安上了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村中有11家買上解放牌大汽車跑運輸,跑客運。彩電、電腦、摩托車、液化氣爐等已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五色崖壽星多,名人多。現90歲以上有6人。五色崖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年年被評為市、區、鎮先進單位。
五色崖村山青水秀犬更美。在新一屆黨支部村委的帶領下,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新山村而奮斗。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