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北石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北石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石灣村位于萊城東北23公里,苗山鎮政府駐地東北三公里處,地處山區。東臨北古德范、磨石峪村,西臨南苗山村,北與和莊鄉為界,南接蘇上坡村。現有村民248戶,764口人,徐、謝、夏、王等12姓,徐姓人口居多。耕地686畝。
據《李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李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旁有大石灣,曾名石灣,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改稱北石灣村。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倉山保•石灣”。
石灣村人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抗戰老人徐杰三,革命烈士徐華英、徐克迎、徐太會、徐慶祿、徐端亭、欒兆海、夏元德,抗戰英雄徐氏二兄弟:徐義寬、徐義常等。長江后浪推前浪,解放后有十幾位年輕志士參軍入伍,并立功受獎。
該村耕地以山地為主,如何讓山地澆上水,是本村發展農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村民們在村的四周開溝挖渠,修建水利工程多處,于1976年在村東修建一大型池塘,命名為東池。1978年修筑大型揚水站一座,解決了村東和村北大片農田的灌溉問題,旱地變良田,當年產量成倍增長,從此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為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于1979年在村東修筑大壩一處,攔蓄洪水,壩頂寬六米,大堤長240米,最深處達八米,和東池連成一片。1981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里將大堤承包到戶,村民在堤壩上遍栽楊樹、槐樹等,春夏時節綠樹蔥籠,像一道綠色的屏風,成為村中一景。后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大堤南端決口,現在再也找不到以往清水漣漪的景象,成為村中的一大憾事。1999年新一屆支部上任后,力爭進一步解決本村的缺水問題,于2000年在黃石崖下鉆探深機井兩口,均已成功,一眼深達90余米,一眼深達178米,蓄水量極大,目前配套設施正在籌建之中,很快將徹底解決本村的缺水問題。
村西有一山丘,以前村里集體栽植了松樹,后來無人管理,很快成為光禿禿的丘陵。于是村民在山丘上開荒種花生。1998年地質部門探明此地是一巨大的露天長石礦。此后,揭開了村民開礦的歷史。一些精明的村民自籌資金上了12盤大碾,出售礦粉,有了更高的收入,僅此一項村里年收入達到一百多萬元。
村里另一大變化是畜牧業的發展。村民們興起了養豬、養牛、養雞熱潮。如養雞專業戶呂世保、徐吉俊、欒宜柱等12位村民,養豬專業戶李欣圣、劉圣孔、謝宜廷等,他們的養豬數量達到每戶上百頭。在石灣村幾乎家家養豬,最少的也不下十幾頭。
1992年初村里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以往-裸的山嶺荒坡初步披上了綠裝,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農業經濟開始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石灣村人勤勞敦厚,崇尚知識,重視教育。歷史上曾經出過乾隆皇帝曾親自御賜的欒翰林。解放后歷屆村委重視教育,曾三次重建學校,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共有41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他們畢業后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敬業愛崗,成就非凡。
1981年,村中開始通電。2002年,村里家家都有了電視機,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電話,成為名符其實的電話村。
目前村中有鎮辦醫療機構一處,小賣部六處,小賣部主要經營日常生產生活用品。這些都為村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石灣子村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七百多村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描繪著石灣村的錦繡藍圖。石灣村的明天會更美好,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富裕。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