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北文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北文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文字村全名北文字現村。位于萊城東北24公里。鎮駐地東6公里處。北離和莊鄉張家臺村4公里,西去古德范1.5公里,南距南文字村僅0.5公里,地處山區。全村現有289戶,786口人,1091畝耕地,1500畝荒山,1300畝公益林。
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北文字鄉•北文字”。據《張氏譜》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張姓遷此建村。因址在南文字北,以村名村,故名北文字村。但民間傳說,系明萬歷年間由楊羅兩姓建村,現有村北羅家林、楊家林為證,但楊羅兩姓村中皆無后人。全村現有張、劉、李、郭、韓、溫、孫、康、田等十姓,張姓為人口居多,占全村人口的70%。
北文字村歷經沿革,在2001年前均隸屬常莊(區、公社、辦事處、鄉);2001年后隸屬苗山鎮。
村莊北倚巍巍原山,南臨常文平原。西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季節性小溝,小溝上有一座小橋,橋面是一塊巨石板,一石擔三孔。村東一條小河,也是南北走向。河上有一座明朝修建的石拱橋,橋面平整,兩邊擺列長條石作護欄,橋邊有棵巨大的五角楓樹。這樣橋欄長條石就成了人們納涼和談天說地的好地方。整個橋造型優美,氣勢雄偉,建筑堅固,雖歷經幾百年的洪水沖刷,滄桑變化,仍巋然不動。是東出村莊的主要通道。整個村莊倚山傍水,實為一塊風水寶地。
清朝光緒年間,北文字村出了一個御醫名叫張廷文。他出身卑微,但苦讀醫書,學成了妙手回春之醫術,成了一名鄉村游醫。他走村串莊給人治病,從不收錢,只求人家給他傳名。這一年,他到了濟南府,給一要員之母治好了病,從此名聲大震。時光緒帝之女生病,久治不愈,皇宮御醫皆一愁奠展。受山東濟南府推薦,張廷文到北京皇宮內給皇姑治病。給皇姑試脈,與電視上的鏡頭一般無二,內侍給皇姑手腕上拴一長線,拉出內室,張廷文在外室按線試脈,讓人啼笑皆非。張無法,只得問了內侍和御醫皇姑病情及癥狀,思忖良久,權衡再三。然后喝酒吃飯。張在醉意朦朧之中開出一劑量大藥重且帶有毒性的藥方。張酒醒之后,一看自己親手寫的方子,大汗淋漓。這時太監將張關在側屋里,說皇姑之病不好不能放人。誰知皇姑服藥之后,大瀉了兩天,病情逐漸好轉,20余天后,病痊愈。光緒帝十分高興,張廷文被賜御醫,授海關道系三品大夫,后授廣東連平州州官,因此張之長子張會臣乳名叫“連平”。張為官期間,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廣東百姓曾賜“萬民衣”,“清正扇”,很有政績。后來,朝廷重臣李鴻章便把自己的親侄女、其二弟都臺李鴻昌之女李美華許配給張廷文之子張子臣為妻。時李美華年方十九,風姿綽約,光彩照人,貌若天仙。李鴻昌從廣東畫來圖紙,建一廣東式庭院于村西,占地20余畝,四四方方,成為村中之村。據說,此庭院與廣東李鴻昌之庭院一模一樣,但無人考證。張廷文年老生病,1902年卒于廣東,但尸體來家安葬。庭院建好后,張子臣李美華夫妻來家居住。張廷文死后,其五妾,美貌絕倫的安氏,也來此文字寡居。安氏好吸煙喝茶,每天都吸水煙袋。安氏治家極嚴,規矩甚大。張子臣每天都怕見到“阿娘”。因分院居住,李美華每天第一次見到安氏,都必須雙膝跪地問好。以后,每天不管見到婆母多少次,都要單腿跪地并問“阿娘好”。安氏死于1936年左右,其喪事規模,在常文一帶聞所未聞。吊喪者,不下萬人。據說吊喪者挨號,西路一直挨到了8里路之外的石灣子村。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親筆寫來手諭“如有干涉先殺后問"8個大字于黃綃之上,懸掛于張氏庭院大門口,門口兩旁有韓復榘的兩名軍兵持槍把門。公事上分工很細,村里的頭面人物有的當飯官、有的當壽衣官、有的當哀樂官,等等。該村韓火廷當鹽官,常文一帶的鹽全賣光,公事上缺了鹽,韓復榘的軍兵非殺他不可。后經眾人下跪求情,才撤職換成了張延年。張延年下通知:每家每戶都“倒鹽罐子”,借一還二。這才湊付了一頓午飯。時至1975年“文革”中,張廷文和安氏之墳被群眾扒開。安氏尸體已只剩骨骸,只有頭部纏有一金條,但張廷文卻尸體完好,皮膚華潤,竟有彈性。臉部如同他的畫像,只是眼部凹陷,面無血絲。壽衣為絲綢,完好如初。 如果不是上面有塵土,就如新的一般,人們用鐮刀割也割不破。尸體兩手中分別攥有一塊黃色手絹,顏色鮮艷,無半點褪色。這時距張死時已有73年之久,當時尸體又從廣東不遠萬里輾轉運來,其保鮮防腐技術,令人驚嘆。后家境日漸敗落,李美華寡居,生活逐漸窘迫。一口廣東話,人們早已忘記了她的名字,群眾都稱她“廣東老娘子。”1970年病故,葬于張家林中。生有一女,小名叫張阿哈(ha),嫁于博山盆泉村王桂善,也已故。張廷文娶有一妻四妾五個老婆,生有五子一女。長子張會臣抗日時期石馬區區長,為抗戰立下功勞。二子張方智、三子張亮智、四子張子臣均不做官,五子張漢臣為-政府縣長。一女張清蓮嫁于魯西村亓光福為妻,亓當時為萊蕪紅十字會會長,和張漢臣同為日本留洋生。六個孩子中,四子子臣、五子漢臣、小女張清蓮均為五妾安氏所生。
北文字和全國一樣,解放后即走上了農業集體化道路,1955年加入高級社,又叫文字大社,社駐地在南文字,1958年大社解散,劃歸常莊公社。
北文字歷來重視林業,保護植被。早在民國三年就建有石碑,碑文“封禁碑記”規定:從村至原山山根,從山根至山頂,嚴禁放牧牛羊,嚴禁采石掘土。此碑“文革”中被埋,后村委會又組織人扒出豎起,以警示后人,永志不忘。
1964年開始,又在村東河旁種樹綠化,如今密密匝匝,綠樹成蔭像一條綠色帶子。全村80%的山地已栽樹綠化,土地貧瘠沒有植樹的山坡也保持了良好的植被。夏秋兩季登高一望,只見群山疊翠,滿坡披綠,郁郁蔥蔥,令人心曠神怡。1976年被萊蕪縣林業局命名為“綠化造林紅旗單位”,并多次來此召開現場會議,村干部也多次在縣介紹先進經驗。綠化給村莊帶來了三大變化,一是解決了群眾的燒柴問題,有計劃的采伐,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二是保持水土,涵養水分,暴雨過后濁水從山上飛瀉而下沖土毀堰的現象已經絕跡。無論多大雨,山上從不發洪水。三是擋風遮沙,空氣清新了,飛鳥明顯增多了,常有不知名的鳥兒飛進農家庭院。北文字的造林綠化,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那些育樹栽樹護樹,默默無聞,為林業發展出力流汗的人將永遠記錄在北文字的歷史史冊上。
北文字的水利建設也頗具特色。他們在村東河流上大做文章,一條季節性河流,銀絲串葫蘆似的修建了水庫、水池、河壩、機井等6處水利設施。從上而下依次是:距河發源地2里處,1958年由常莊公社組織萬余勞力苦戰半年,修建水庫一座,名為“文字嶺水庫”,為常莊公社當時第一大水庫,蓄水50萬方。當時修水庫時的口號是“干、干、干,蓄水50萬”。夏季雨量充沛,藍澄澄一湖碧水,倒映著藍天白云,群山峰巒,山林樹木,身臨其境,如在畫中一般。下隔300米是郭家泉子水池,1973年修建。再下250米楊家泉攔河壩,1956年文字大社時修建。1965年又在攔河壩前挖修一長方形水池。1975年村干部又帶領群眾對水池進行了擴建,建成一蓄水1000余方的方塘,對全村的抗旱保豐收、攔水防洪起了重要作用。再下400米處是小井子水池,1968年修建,現已成為北文字村自來水第二水源地。再往下走300米左右,1966年大隊干部帶領群眾在此挖機井一眼,深23米,水源旺盛,是全村自來水的第一水源地。1991年,大隊又請來了打井隊在村東東嶺子下打機井一眼,水澆地面積已達45%。成為常文一帶水澆地面積最多的村莊之一。
1950年北文字村建小學一處,校址在村南張家祠堂里,一至四年級復式,由上級派來公辦教師一名,后來祠堂成了危房,學校-遷入農家。1968年大隊在莊西大廟舊址建新校。1973年辛大鐵路修建,由駐村的費縣民工團幫助村里擴建學校,建教室4間。學校共有一至五年級四個班。1999年,學校撤并合班并校,入文字希望小學。第一個大學生是張俊玲,1973年推薦,專科,現在青島。村南有張家祠堂廟,村中有關帝廟,有鹽店、酒店。清朝時期,酒店張家曾出過一位武秀才,名叫張如林。
北文字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濟南、淮海戰役出過擔架隊,納軍鞋,出公糧,搶救傷員都盡了最大的可能。吳瑞林在此住過,廖容標在此作過講話。全村有20人成為革命烈士。其中有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營長田慎儉,民兵隊長安尚祥等。有名榮譽軍人。著名的有在解放文登城戰斗中第一個登上城頭,白手奪機槍,為部隊打開通路的張迎田,被華東軍區譽為一級戰斗英雄,有四人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均立戰功。
1958年本村青年榮尊祥獲全國五四青年獎章。
1973年村里通了電。1978年村領導帶領群眾在大井、大橋井邊建成兩個盛水30方的水池。把井水抽進水池,群眾打水再也不用拿井繩了。1996年村里請來技術員,每戶集資120元建起了自來水,這樣連擔水用的擔杖也“解放”了。
截至2002年7月底,全村安裝電話96部,為常莊鄉繼常莊村之后的第二個電話村。
道路通百業興。隨著交通的發展、經濟的繁榮,運輸業也應運而生。富起來的山里人運出了豐收的果實,運進了幸福的生活。北文字村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