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響水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響水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響水灣村位于萊城東北22公里,鎮政府駐地東2公里處。盤龍河上游,辛泰鐵路經其西,村南為桃園村,村東是南峪村。現全村180戶,530口人,土地567畝。
據村內原三官廟記載,明朝初年于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村東河邊有水灣,流水作響,故名響水灣。村中現有董、李、張、馮、劉、初、呂、胡、魏、趙、蘇、徐十二姓,董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三元鄉,響水灣”:1958年隸屬常莊公社;此后常莊曾稱辦事處、鄉;2001年常莊鄉合并到苗山鎮,響水灣隸屬苗山鎮。
三元官既是名勝古跡,又是革命搖籃。民國年間,萊蕪縣第六區高等學校就建在這里。當時來這里上學的主要是苗山、柳子河、辛莊、石馬、常文一帶的學生。歷任校長:張軒亭、高生田、張壽民、陳善緒。這所學校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爆發,他們紛紛參加抗戰,直至南下,好多成為地區級以上的干部。就現在在世的本村的李豐鳴曾在南京軍區任職,南文字村張伯祥在-政治部任職。
1940年,為了不讓日本鬼子所占,八路軍泰山支隊決定拆除大殿。為保護古老文化,截止2002年,村民及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捐資一萬陸仟余元進行了修復,并有專人管理。
村西嶺是天主教堂,建于1908年,由德國人修建。占地東西長32米,寬25米,原為四合院建筑,現存北屋和西屋;西有同時建立的瓦房四合院。1912年從德國進大鐘1個,鐘聲清晰響亮,能傳出十幾里路,現常莊中學還用著。解放后趕走了外國人,即停止了傳教。1997年11月25日將此處公布為:“萊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水灣人杰地靈,董文隆就是萊蕪名人之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時期,響水灣村青年積極報名參軍參戰,涌現出了不少革命家庭和革命烈士。王慶堂家五個兒子、四個女兒。長子王子恩曾任-部隊工兵團團長,北京解放時隨傅作義部隊起義;二子王子義,建國后任國家一級部副部長;三子王子會解放軍戰車研究室主任;四子王子文在四川任刀具廠工程師;五子王子明是萊城區外經委干部。四個女兒都是國家干部,其中三女兒王子芬于南京航空學院畢業后在重要部門工作。
建國后,村中重視水利建設。早在1956年,建小水壩一座。1957年,修了一條300多米的水渠。1969年“農業學大寨”時,在村北河西修了一座渠道100多米長的揚水站。1970年修配水壩一座,1976年,在大響灣下修水壩一座,1989年在村南橋處修水壩一座。
1991年,村民集資戶戶安上自來水,1992年,在村北打機井一眼,解決了村民在大旱之年的吃水問題。
2000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里硬化了從西溝崖路口至村里的主要街道,長達2000米、寬4米。2002年2月,東西兩山修了環山路,為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
響水灣村民尊師重教,剛解放就建有小學,張玉亭、陳茂文任校長。1997年合并到共青希望小學。自高考制度恢復至2002年村里共考取了10名大中專學生。
1974年,村中通電,2002年2月70戶安上了閉路電視,同年5月成了電話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響水灣村將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