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祝上坡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祝上坡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祝上坡村位于萊城東北22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處。現耕地面積1330畝,340戶,940口人。北臨蘇上坡村,南接高上坡,東至磨石峪,西到大漫子村。
據村碑記載:“明洪武年間祝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坡上,曾名祝家上坡,后簡稱祝上坡”。村民為避免劉黑七騷擾,曾改名劉家上坡。村中以祝姓,劉姓居多,另有王、徐、呂、楊、陳、董等姓。
清末至民國時期,祝上坡村隸屬萊蕪縣苗山保;抗戰初期,屬萊蕪縣第六區黃土鄉;建國后屬第九區漫子鄉;1958年屬苗山人民公社;1980年后,屬苗山辦事處漫子鄉;1986年至今,
村東有座較高大的山,叫爬頭山。此山山頂地勢平緩,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洞口直徑約兩米,進五六米后又有一小洞,僅能容一人通過。據老人講,該洞穿山而過,直通山東面磨石峪村南的一口水井。相傳洞中曾有一條大蛇,故名“長蟲洞”①。山腳下有一泉名“黃泉子”,泉水清澈,味甘甜。從石縫中流出,大旱之年不斷流。泉水富含多種礦物質。“黃泉子”是“黃泉子水庫”的源頭之一。現已開渠埋管將泉水引下山,家家用上了自來水,結束了挑水吃的歷史。
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已逾二百年的古槐樹,相傳為陳姓遷居此莊后所栽,此樹有兩人合抱之粗。樹干已開始中空,尚有一條側枝枝葉繁茂。
為解決灌溉用水問題,1956年,村民建成第一座水庫,稱老水庫。1978年,又建成另一座,人們叫“新水庫”。后又將兩座水庫改造連接起來,以增加儲水量。這兩座水庫,是現今村里主要的灌溉水源。另外還有1963年建成的花園子溝水庫,1964年建的杏行子水庫,1965年建的西莊水庫,1975年建的黃泉子水庫。有了這些水庫,基本上解決了土地的灌溉問題。另外,針對沙石山山多高水多高的自然特點,村里集體在山坡上打了一眼機井,并鼓勵農民自己打井。迄今,單戶打、聯戶打小機井56眼,坎兒井34眼,灌溉配套6馬力柴油機110臺,澆地實現了機械化。
祝上坡村素有“運輸村”之稱。為了養家糊口,該村很早便有販運花生的歷史。起初,只是村里個別人賺點血汗錢來補口糧之不足而已。改革開放后,人們開始大膽搞長途販運活動。發展到現在,全村共有三輪運輸車150余輛,四輪運輸車14輛,有許多戶成了名符其實的運輸專業戶。他們運銷的足跡遍布周圍縣市區,南至新泰北師,北至張店,東至沂源,西至泰安黃前等。
1996年3月,該村被萊城區人民政府授予“運銷專業村”的光榮稱號。從1997年,祝上坡人又從新泰等地成群的買進小豬,喂到八九十斤后再運出銷售,一頭豬能賺100元左右。村支書王子同為村民做出了榜樣,1999年,他個人就養豬150頭,收入超過兩萬元。
祝上坡村西邊有兩條彎曲的土路通往外村。1998年,村民將其中一條改直加寬,修成了寬3米、長400余米的平坦大道,并修建了“西河橋”與苗顏路相接,方便了與外界的聯系。
祝上坡人一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民風純樸,勤勞善良,多次被評為安全文明村。1971年至1983年該村多次被萊蕪市和泰安市評為計劃生育先進單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曾組建了一支35人的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并多次參加縣里的觀摩演出,受到好評,榮獲了“業余文藝宣傳先進村”的稱號。
祝上坡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變。村中通了電,告別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家家買上了電視機,100多戶安裝電話,許多青年人腰里也別上手機。村民大部分住上了瓦房或前后出廈的新式瓦房。
明清年間出過一呂姓秀才。1956年,村民借民房辦成一至四年級的復式小學一處。全國兩次“三八”紅旗手獲得者祝桂香就畢業于這所小學。1995年全鎮合班并校,學校遷入現在的村委辦公室,保留一二年級,其余年級的學生到大漫子聯小就讀。村里的幼兒園已建成鎮規范化幼兒園。村里適齡兒童全部就學。恢復高考制度后,村里有35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祝上坡村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戰爭年代,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戰、支前,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許多優秀的祝上坡兒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的祝上坡村民,繼承光榮傳統,為建設好自己的家鄉努力奮斗著。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