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苗山鎮南文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5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苗山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南文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文字村在萊城東北23公里,苗山鎮政府東約6公里處.坐落在群山環繞中的丘陵小平原中央。東鄰常莊,西靠西溝崖,南接響水灣,北連北文字。原先西溝崖村屬于南文字,最近幾年才從南文字分出,成為獨立行政村。現南文字共有329戶,971口人,耕地1261畝。
據村碑記載:后魏、北齊、隋為贏縣治所。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載:后魏贏縣古城在縣東北八十里今文字現,唐大和元年(1827年),至金代為萊蕪縣治所。又因址在汶河、淄河分水嶺,曾名汶淄限,后演變成文字現,自1958年改稱南文字。村名由來還有一說法,因村莊東西各有河流一條,向南流淌交匯于三元宮后的響水灣中。村北有小北山,山前有一寬闊的通道,故象形于“文”字,諧音“文字現”表示“文字出現之意”。
南文字村1941年隸屬博萊縣常莊;1958年隸屬常莊公社;此后,歷經沿革,屬常莊鄉;2001年隸屬苗山鎮至今。
南文字村,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村西有漢代遺址,出土有陶器、銅器、鐵器等文物,足見在漢代就有人在此居住。清初進士張四教(張道一)第六代孫張巒從張家臺遷居于此。張姓人口漸多,現張、秦兩姓占總人口的70%左右。全村現有張、秦、徐、李等16姓,原始戶為李姓。
南文字地勢平坦,易于勞作,加之土壤肥沃,易于作物生長,所以村中殷實人家較多,且有集市。明《嘉靖萊蕪縣志》記載:“文字現集在縣東北30公里,斗秤三名,一、六日期。”周圍幾個村莊都來趕集,熱鬧非凡。由于人多雜亂,社會不穩,為防寇衛家,清同治年間村人繞村建筑圍子墻(名叫祭圣寨)。圍墻長約1公里,墻高15米,墻厚5米,亂石砌成。設有四個正門,四門上方均有匾額:東門“會齊”;西門“瞻岳”;南門“安瀾”;北門“德勝”。另有新北門,東南門,小便門等小門,各有不同用處。例如,在早上規定時間,小便門打開,村中所有人都從此門出去去馬蹄泉打水,過了這個時候,便把門關上,誰也不準出去。圍墻上設有墻道、垛口、炮樓(七座),作防御用。天黑關門并有專人站崗巡邏,戒備森嚴。后來張巒后裔(四個兒子及后代)按支派分為四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也有一說法;張姓是大姓人口多,分布在四門附近。但本門之間人們關系最為密切,取名時各門都按本門的輩份來取。遇到紅白喜事等大事,也是各門自己人聚在一起商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為防止土匪混入村中,在清同治年間把原有的集市遷至常莊村。1939年4月,為防止日寇侵占此處,憑墻胡作非為,村民在八路軍帶領下拆除了圍子墻,現遺跡僅存兩處。
在古時,南文字村人憑借有利的地理環境,及肥沃的土壤,辛勤勞動,生活應該十分富足。但解放前,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在全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運動中,南文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5年至1958年先后實行了初級社、高級社(文字大社)和人民公社。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最近幾年,村兩委帶領大家,進一步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置電器,埋管道,使南文字成為原常莊鄉第一個吃上自來水的村莊。打機井一眼,修灌溉渠道數千米,擴大澆地面積500多畝。在村西建起了一座蓄水池,容量1500立方米,并鋪設鐵管防滲渠道兩公里。現又開始修建汶淄源蓄水池,儲量約為60192立方米,實施北水南調。
南文字村人歷來重視教育。村中解放后設有常文高級小學,此時的學制實行六三制,周圍村的學生在本村上完四年初小然后來此上二年高小。高小遷至常莊,村里又建立了南文字小學。為了解決周圍12個自然村孩子上學難問題,于1997年在萊城區團委、教委幫助下,周圍村莊聯合創辦了萊城區第一所希望小學。占地15畝,三層樓房,1200平方米,在校生三四百人。自199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2002年,村里考取大中專生數十人。
村里人有尊老、敬老好習慣,村中老壽星很多,當本門中的壽星過生日時,同族的各家都會去祝賀,村中設有敬老院,合并鄉鎮后,遷至苗山。
村里出了許多令人自豪的古今名人張大成,巳酉年考取拔貢。舉人張壬弼在民國初年響應孫中山辦西學的號召,在三元官辦洋學堂,后為石馬區高等學府,校長張壽民,1938年參加起義后任八路軍山東游擊第四支隊十中隊指導員。解放后任沂水師范校長,臨沂師專校長,臨沂學院顧問。擅長書法,號稱“臨沂第一支筆”。于1996年出版《張壽民書法集》,桃李滿天下。張伯祥,曾任濱海四區政治部主任,后調入總政。1955年受大校銜,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后晉升為中將;張嘉銘,曾任上海警備區后勤部長.1955年受上校銜,后晉升為大校副軍職。其子張建國,解放軍海軍大校,理學博士,副教授,師承復旦大學工程院士楊福家。張戈,1938年參加革命去延安,同年入黨,在延安中央黨校任科長。1946年跟隨-去北平軍調部參加“三人小組會談”,為0代表團成員。1950年參加志愿軍赴朝,為鐵道兵某部后勤部長,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二級和三級國旗勛章。1954年任廣西柳州鐵路局副局長,1960年任煤炭部司長,1965年任西南煤炭建設指揮部副指揮,貴州六盤水地委副書記,1979年任煤炭部徐州物資基地主任。張兆萬,先后任寧波市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等職。張兆法,原山海關守備師師長,-叛逃的目擊者。秦振功,1949年任貴州省都勻市市委書記。秦振祥,曾任萊蕪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市(縣)政協副主席。秦振義,曾任萊蕪市財政局副局長等職。張兆一,山東省軍區檢委書記,政治部主任,大校軍銜。還有許多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十分關心村里的發展,變化。提起他們,村里人更是滿口稱贊。
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根據地,村0現了許多英勇抗敵的故事,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
勤勞、善良、聰慧的南文字村人,將繼往開來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富裕美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