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末,全市轄14個市轄區、11個縣,175個鄉、33個鎮。
黃浦區 新成區 虹口區 盧灣區
楊浦區 徐匯區 江寧區 普陀區
長寧區 邑廟區 蓬萊區 提藍橋區
榆林區 閘北區
上海縣(閔行鎮) 奉賢縣(南橋鎮) 嘉定縣(城廂鎮) 松江縣(城廂鎮)
寶山縣(城廂鎮) 金山縣(朱涇鎮) 川沙縣(城廂鎮) 青浦縣(城廂鎮)
南匯縣(惠南鎮) 崇明縣(城橋鎮) 浦東縣(浦東南路)
◎1958年6月,北郊區柳營路辦事處劃歸閘北區管轄。
◎1958年7月,川沙縣橫沙鄉劃歸寶山縣管轄。
◎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8年7月29日決議,8月15日公布,國務院1958年10月20日批準:
1.撤銷西郊區,所轄地區分別劃屬上海縣、嘉定縣和普陀區、長寧區、徐匯區。 ①劃屬上海縣的有諸翟、寶北、七寶、寶南、莘莊、朱行、西郊6鄉1鎮全部地區和虹橋、華村、上中、華漕4鄉的部分地區。面積106平方公里、土地159996畝。 ②劃屬嘉定縣的有江橋鄉、廠頭鄉、真楊鄉全部和曹楊鄉、交通鄉一部分,共9941戶、5.36萬人(其中農業戶7504戶、4.21萬人)、5.24萬畝土地。 ③劃屬的有北新涇鎮大部和華漕鄉部分地區。 ④劃屬徐匯區的有龍華鎮、漕河涇鎮全部以及華村鄉、上中鄉和虹橋鄉部分地區。 ⑤劃屬普陀區的有真如鎮全部,交通鄉大部,北新涇鎮一個選區和曹楊鄉部分地區。
2.撤銷上海市北郊區,并入寶山縣和鄰近市區 ①薀藻浜以北地劃歸寶山縣。 ②原北郊區中山北路至場中路地區劃入閘北區。 ③北郊區走馬塘以南的五角場和邯鄲路兩個辦事處劃歸楊浦區。西界推至楊樹浦港至逸仙路一帶,北界進至五權路(民星路)、府東南路(清源環路),沿民慶路、閘殷路、政同路。 ④江灣鎮和江灣鎮以南地區劃入虹口區。(江灣鎮未辦交接,實際上并入寶山縣)。 ⑤江灣區部分地及北郊區的工農鄉劃入榆林區,區北界抵西體育會路(今中山北一路)、邯鄲路。
◎江蘇省松江專區的嘉定、寶山、上海3縣劃歸上海市(國務院1958年10月20日批準)
◎撤銷上海市東郊區、東昌區,設立浦東縣(國務院1958年10月20日批準)
◎江蘇省蘇州專區的川沙、青浦、南匯、松江、奉賢、金山6縣;南通專區的劃歸上海市(國務院1958年11月21日批準)
◎1958年8月原榆林區的大連路、大連西路以南地區劃入提籃橋區。
◎1958年9月,青浦縣將朱家角鄉共星一社、共星二社的10個自然村(616戶,2436人,8171畝耕地)劃歸昆山縣楊湘涇鄉。
◎1958年9月,松江縣新浜鄉的毛家浜、朱家浜自然村(104戶,412人,1007畝耕地)楓圍鄉的南長浜自然村河北西半村(21戶,71人,130畝耕地),劃歸青浦縣蒸淀鄉。
◎1958年10月,浙江省嘉善縣丁柵鄉一部分(117戶,433人,1283畝耕地)劃歸青浦縣金澤公社。
◎1958年10月,松江縣新浜公社南閘溇、河三浜兩個自然村中的一部分(18戶,65人,131畝耕地)劃歸小蒸公社四合大隊。
◎1958年10月,青浦縣將小蒸公社原南界涇村、楊家甸村(共140戶,592人,1519.6畝耕地)劃歸松江縣新浜公社。
◎1958年10月,徐匯區的龍華鎮及鎮郊、漕河涇鎮及鎮郊劃屬上海縣。
◎1958年10月, 虹口區的江灣鎮及工農、塘南兩鄉的地區復歸寶山縣。
◎1958年10月,青浦縣小蒸公社原南界涇村、楊家甸村劃歸松江本縣新浜公社。
◎1958年10月,上海市普陀區的真如鎮(1340戶、5711人)劃歸嘉定縣。
◎1958年11月,長寧區的北新涇鎮及鎮郊劃屬上海縣。
◎1958年秋,嘉定縣的紀王鄉蘇州河以南的明星一、二社,年豐一、二社和金星5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4戶、8871人、1.64萬畝土地)劃歸上海縣。1958年10、11月
◎原榆林區的大連路和大連西路以南包括和平公園、四平中學、郵電新村和原北郊區的大連西路以南包括大連新村、顏家洼等地區,面積1.22平方公里劃歸提籃橋區。
◎東昌區的沿黃浦江部分地劃入蓬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