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牛泉鎮馬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3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牛泉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馬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馬家莊村在萊城西10公里處,位于萊城區牛泉鎮東北部,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北跨汶河與方下鎮冶河村接壤,東與劉家莊村相鄰,南為南宮村,西為東牛泉村,人口1471人,耕地1192畝。
《嘉靖萊蕪縣志》載:馬家莊,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村名下莊,足見始建村當在南宋之前,明隆慶年間馬姓遷此,人丁興旺成為大戶,改稱馬家莊。
史載,民國初期到1957年為圣井區。1955年本村成立了兩個農業合作社,以村中的大街為界限,街南為前進社、街北為裕民社。1956年兩社合一為初級社,社長:劉松山,趙書芳任書記。1957年到1958年成立高級社,劉松山任社長兼書記。 19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歸屬牛泉人民公社。并于本年成為行政村。1984年屬牛泉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設鄉鎮,馬家莊屬牛泉鎮至今。
最初,馬、劉、朱、亓四姓居多,今全村共13姓,居民多為明洪武初年由-縣或冀州遷聚。現在的亓家大門,就體現了當時村的風貌。
馬家莊坐落平原,北靠汶河,由于常年雨水較多,河水泛濫成災,村內中老年人都習熟水性。1964年,為防汶水淹沒良田,修筑了3560米長,2至3米高、4米寬的大堤。
1939年,日寇侵入萊蕪,在魯西、嘶馬河、八里溝等地安設據點,修建碉堡,從此馬家莊村不得安寧。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本村百名群眾參軍,后來涌現出許多戰斗英雄。如“特等射手”朱秀苓、“偵察英雄”亓風林等老同志都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現都健在。許多老革命走上了領導崗位。
馬家莊人注重文化,崇尚禮儀。結合本莊規劃,由群眾自愿集資5萬多元,修建了南北、東西兩座10米寬、15米長的兩座大橋。村內出資建成了15間商品房,現在這里成為全村最繁華的街道。
馬家莊人口密集,教育文化發達,20世紀50年代成立了梆子劇團,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0考出大學專科以上學生105名。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馬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