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吳小莊村隸屬萊城區牛泉鎮。西鄰泰安市岱岳區崅峪鎮泉坡村,東接牛泉鎮雙泉村,南與泰安市岱岳區崅峪鎮魯東冶東村、西村相接,北為牛泉鎮王小莊村、大莊村。地處丘陵,總面積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96畝,656戶,2196口人。
據1989年8月所立村碑記載,吳小莊村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吳姓由中小莊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小莊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吳小莊村。
據《萊蕪市志》載,吳小莊村清末屬萊蕪縣毛埠保。民國初年屬第十區(魯西區)。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吳小莊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吳小莊村屬萊蕪縣圣井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5年復稱圣井區。1958年圣井區分為牛泉、圣井兩個鄉,吳小莊村屬牛泉鄉。同年十月,鄉改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人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10月改為牛泉鎮,吳小莊屬牛泉鎮至今。
吳小莊村建村已有五百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吳姓,其間張、陳、任、畢、王五姓陸續遷聚,其中吳姓占97%族姓之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幫教讀書為樂,世代相傳。
出東門步行兩華里,一青石山名曰轉山。這里是當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吳小莊村民具有勤勞、樸實、勇敢、不怕吃苦的優良傳統,具有抗御匪患的能力和勇氣。為防御匪兵的經常性劫掠,1826年春寨主吳兆風發動村民按地分攤修筑環村圩墻。民國初年,兵荒馬亂,匪患四起。1919年春天,以寨主吳志昌為首,率領村民在村東轉山開山鑿石,半年之余在山頂筑起高1丈,寬2尺,長約三華里的三層圍墻,遂保一方平安。
1942年村長吳欽祥、吳星臺受亓象德指令按土地耕種面積向村民斂取錢糧,筑修五間三層大樓(當時可謂高級建筑)作為村公所,后來拆除上層改為村小學,直至解放后,從1950年至1985年仍為小學教室。1989年小學搬遷,大樓已成危房,又拆去二層作為村辦公用房。
1995年新建村委大院后,此處改為衛生室。1947年農歷5月2日駐扎在圣井王家樓村的-匪幫下山包圍吳小莊村,強令男女老幼集合在村北的青沙河里,無辜槍殺平民吳新村,帶走吳欽彬、吳欽朝、吳多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吳欽耀、張成木、吳欽剛等。在解放戰爭中,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烈士不少,轉業后在地方工作的吳修連、吳勝震,以及在部隊服役多年至今仍在為黨為民繼續工作的吳清堂、吳玉海等,他們是吳小莊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激勵著后人披荊斬棘奮斗不息。
暑去寒來,星轉斗移。吳小莊村歷經滄桑,直至1948年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村民才安居樂業。1954年冬,14戶村民自發組織農業合作社,名曰“連豐農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吳欽朝,社長吳元田,按“地四勞六”分配。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四個分社,社長吳乃喜,大隊長吳長貴,黨支部書記吳多春在村里實施“人七勞三,困難戶加輔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吳多春、吳長貴立足本村資源、人力設備條件,辦起了酒廠(時稱酒店)、油坊、菜園等工副業項目,經濟收入很是可觀,在周圍村莊首屈一指,村民開始豐衣足食。1972年吳小莊村開始“農業學大寨”,改土造田,小地變大田,丘陵變梯田。1968年大旱,村民奮起抗旱,九個生產隊打直徑3米、深20米左右大口機井一眼,建小型提水站四座,基本上保證了大旱之年沒減產,口糧達到自足。1977年冬,吳小莊村民抗嚴寒披雪霜在石廟嶺建起大型揚水站一座,后在村西北又建二級揚水站。擴大水澆面積600畝。該年冬又修建馬道大橋,高6米,寬5米,長10米,是通往萊城的交通要道。1979年,投資3萬元在南王林鉆深井一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3華里,部分地瓜地變成了小麥地和大姜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飛速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繼而歷屆村委多方籌資又在東南溝、東嶺蓋、圈子地、空墳溝陸續鉆井5眼。至2002年春,全村機灌深井6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逶迤8華里,80%的土地得到灌溉,一年一季的地瓜地變成了三辣園。1992年村里投資十多萬元購置自來水設備,在牛泉鎮率先喝上自來水,生產面貌、經濟狀況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重視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文化素質是吳小莊村的傳統。至清末廢科舉止,吳小莊村獲得功名者不下十余人,貢生、太學生數十人。20世紀初,老中醫吳樹堂(其父吳濟蒲,老中醫外科),先是教書育人,后因戰亂棄教從醫,是當地的書法名人,書寫過不少碑文。1948年吳小莊就有村辦小學和私塾,教書先生吳樹榆、吳元修。1950年冬重新辦起小學,吳元修、吳東方、吳煥亮任教,入學兒童一百余人。從此吳小莊文化教育步入新時代。20世紀60年代,吳俊勇考入青島醫學院,吳有蘭考入山東工業大學。吳培年由山東水利專科學校畢業,歷任高莊、南冶黨委宣傳委員,萊蕪市教委成教站站長。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吳小莊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100人,吳小莊村一家有二至三名大學生者就有十來戶,在四鄰八鄉有“秀才莊””之稱。
吳小莊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輩出。20世紀初期吳科春從事石刻創作,他的石獅雕刻形象逼真,聲名遠揚。其弟吳成春也擅長石刻,1989年萊蕪各村所立村碑大部分是他的杰作。
吳小莊村經濟意識超前,早在集體所有制時就有磚廠一處。為擴大生產規模安排農業剩余勞動力,1993年將原來燒黑磚瓦的小窯改建成燒紅磚的大型輪窯。吳小莊村礦產資源豐富,1994年開辦露天鐵礦,40余人做工。由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剩余勞力日益增多,1995年和1996年又增設磚廠兩處。吳小莊村現有磚場3處,石料廠2處,400余名勞動力亦農亦工,有外省市來此打工就業人員,每年可收人工資6000至7000元,女勞力3000至4000元左右。他們下班后無暇回家做飯,饃饃房、火燒鋪、飯店成了他們的老搭檔。近幾年有吳小莊愛吃飯店之評論,可見收入之可觀,經濟之方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濟。吳丙義籌資購買一輛50拖拉機,在第三水泥廠運銷水泥,掙了一大筆錢回村承包磚廠,近幾年,成了經濟強戶。吳多森很懂經營之道,干經銷發家,后開辦糕點廠,經過十幾年投資經營,由小變大,紅紅火火,成了村里經濟大戶。近幾年,村里人經濟意識越來越強,耕作之余多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筑等多種經營項目。吳小莊村大辦水利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業不斷發展,村民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房屋住宅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磚瓦房,繼而又翻建為前后出廈的華麗住宅。
吳小莊村的公用設施建設飛速發展。1993年拓寬南北、東西街道各500米,1995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內設人口學校、青年和老年人活動室,村委、黨支部、計生辦等,多次榮獲市級榮譽稱號。院內垂柳依依,牡丹飄香,群蝶飛舞,成為辦公和村民休閑的好去處。
吳小莊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兩千多村民正用勤勞勇敢和智慧,描繪著吳小莊村的錦繡藍圖,正以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更大的凝聚力、戰斗力在21世紀飛躍前進。吳小莊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