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張家洼街道青楊行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張家洼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青楊行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青楊行村隸屬城區張家洼街道辦事處,位于萊城東北12公里,張家洼街道辦事處東北五公里,地處山區。村東為苗山鎮王家胡同村,村西南是青楊行水庫,村西為許家溝村。全村居住于一條由低到高的南北向的嶺上,村北有一條通往苗山至博山的公路。全村現有351戶,1005口人,土地面積812畝。
據村碑與《呂氏譜》記載:青楊行建村于明朝初(1369),因村中有呂、李兩大姓,居住于成趟成行的青楊樹之中,故名為青楊行,原址被水庫占用,1958年遷今址。村中有呂、李、楊、魏、趙、韓、闞七姓,呂、李姓居多。先后屬苗山公社,張家洼鎮、辦事處。
青楊行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說書先生叫李玉臣,乳名順河。自幼好學、好說,天生就具備了一副好嗓子,口才甚好,出口成章,一年四季在村中或到村外說書。每當說起書時,有聲有色,有喜有悲,每次都讓老少爺們拍手叫好。
改革開放后,青楊行村民思想觀念和意識已較前有了根本改觀,李興國、李興堂兄弟二人從1981年就干起了建筑業,是率先致富的人。1988年起成為養羊大戶的是呂才臣。1991年李學等辦起了養豬廠,都發了財。截至2002年,村中有兩家衛生室、6家經銷處,出豆腐的3家,炸油條的兩家,干扎彩的一家,每天外出打工的三百余人。青楊行村生活有了保障,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青楊行自建村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1949年建國前,村中就有私塾,人稱“前學”。教書先生為李建功。1949年青楊行小學成立,先后由呂世紅、李錫堂教書授業。1976年又創立了初中班,校長是呂世亮。1984年青楊行村劃歸張家洼鎮,開始合班并校,村中只保留小學,初中生去王善就讀,自1998年本村學生上初中到張家洼二中就讀。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青楊行村考人大中專院校學生為42人,第一個本科生是李學軍,1977年考入天津大學。
1979年村中開始通電。截至2002年村里家家戶戶有電視,三分之二的村民安上了電話。1993年萊蕪建立地級市以來,青楊行村更是日新月異。1960年以后村民住的房子全部翻新,街道規劃整齊。特別是自1999年張家洼鎮實行農業結構調整以來,2000年荒山開發一百余畝,栽上了果樹,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青楊行紅勝大橋以南發展了以種植凱杏、李樹為主的果園,并將果園承包給4戶村民,而今園內已結果子。2001年冬天張家洼街道辦事處黨委對青楊行水庫周圍進一步改造,整修了8米寬的環型旅游路。為方便來青楊行水庫旅游者就餐,村民在水庫邊先后建了3家飯店,其中李興國飯莊建筑獨特,裝飾豪華,客廳寬敞、明亮、衛生,深受游客歡迎。因水庫周圍道路通暢、景色迷人,每天來此垂釣者達三百余人,特別是雙休日水庫周圍垂釣者最多可達上千人。
勤勞勇敢的青楊行村民,他們世代居于此,生生不息,奮發進取,正在加快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