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徐家河村位于萊城北部,東靠火車站,西鄰贏牟東大街,村南是蓮河小區,辛泰鐵路機務段在本村以北。村鄰市體育場、市委黨校、風城高級中學、萊城發電廠。本村270戶,831口人,由于城市發展,本村耕地不足百畝。
據《地名碑》載:明朝中葉徐姓來此建村,因村南有河,冠以姓氏,故名“徐家河”。此村徐姓早居,后有王、李、喬、張、楊、呂、尹、尚、張等姓陸續遷于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迄今徐姓已不復存在,王、李兩姓居多。各姓家族均有各自特點,如王家的手工業,喬家的吹手藝術流傳至今,王德甲一家有清末被授予的“年高德昭”扁牌相傳。
1941年前,本村為一區管轄;1944年屬萊東縣管轄;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隸屬博萊縣的礦山區管轄;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原建制后,為礦山區管轄;1950年5月撤銷汶陽區后,繼續歸礦山區管轄;1951年3月為第一區管轄;1955年10月,歸礦山區管轄;1958年3月劃歸城關鎮管轄;同年10月,歸城關人民公社管轄;翌年二月,歸礦山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3月,歸萊城辦事處梁坡鄉管轄;1985年11月萊蕪撤銷辦事處并鄉鎮,歸張家洼鎮管轄;2001年1月歸張家洼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保家衛國,匹夫有責”徐家河村人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王曰華、李瑞云、孫桂珍等組織婦救會,領導婦女參加支前。王曰華后隨部隊到膠東前線,建國后,參加過抗美援朝,后轉入青島中級人民法院,現已離休在家,安度晚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王作彥榮獲個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這位英雄是徐家河村的驕傲。
新中國成立后,徐家河村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于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7年與黃梁坡、李梁坡、馬頭村聯合成立高級社,鄭曰法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隸屬萊蕪縣王善人民公社,后歸于礦山人民公社,分4個生產隊,400多口人,王曰讓任書記。
徐家河村人自古勤儉持家,艱苦創業,民風淳樸,安守本分,勤于耕作,亦不乏經商致富的精明人士和活躍四鄉的能工巧匠。解放后,王交澤一家三代以精湛的錫壺打造技術而聞名,如今后人王敦海仍以鐵業為主而繼承。以喬玉勝為主的徐家河吹手也一時名震四鄉。此處編席簍、綁笤帚已成為該村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各屆村干部的領導下,村民憑著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發家致富。村民利用有利的水源條件打機井一口,修建提水站一處,渠道400多米,建蓄水方塘兩處,但在土地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這兩處方塘已成為人們養魚,賞景的好去處。如今夏天,村民們便到這兒釣魚,摸蝦、戲水、納涼,歡聲笑語,其樂無窮。1978年,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在村南建起磚廠一處,時任廠長王作忠、李克華。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村中大量土地被國家征用,所剩土地不足百畝,村民一時陷入了就業難、生活難的窘境。村兩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揮當地優勢,改造舊村,借地生財,修路興商,大辦“三產”,揭開了發展新篇章,由過去的農業型村莊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商業化新村。
徐家河村首先進行了舊村改造,從1992年開始,建起了一號居民樓,高六層,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拆遷24戶。修建了長400米,寬10米的村莊道路。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衛生造紙廠、化工廠、塑料廠、建筑公司四個規模較大的村辦企業,安置勞動力200多人,年產值1500多萬元,實現利潤200多萬元。最先建起了商業街,投資800多萬元,占地30多畝。街內有商業樓、飯店、美容廳等35戶在此經營。尤其是王作泉的光達裝飾公司,居于街首拐角處,理發美容,飲食服務、樓房裝飾為一體的綜合性經營,現在這條街是村中最繁華的街道,正逐步形成為萊城北部重要的商業街道。2001年,在蓮河小區地帶又建起了7000平方米的居民樓兩座,計劃安置居民70多戶,總投資400多萬元。村委規劃,近2-3年內再建2號、3號居民樓兩座,修建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沿街樓,在村南修建小康居民區,村莊2號路修建等,如今徐家河人或在企業為職工,或經商貿易。
1999春,支部村委一班人決定建一所高標準的幼兒園。當時村里經濟并不寬裕,支部、村委一班人慷慨解囊,主動捐款,書記王敦江、主任王作泉各捐款1000元,村委成員、企業負責人每人捐款都在500元以上。廣大村民紛紛捐款捐物,短短幾天內共計捐款40000余元。僅用了三個多月,一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的高標準幼兒園投入使用。接著又完善了內部配套,共計投資40萬元,現已被萊蕪市教育局命名為“市級示范幼兒園所”。
徐家河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風,1996年成立了老年協會,村里從村辦企業的提留中拿出部分資金作為專項養老基金,用于老年人的生活補助,同時修建了老年公寓54間,面積1200平方米,解決了老人們的住房難問題。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在這里真正得到了實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企業逐漸興起,支部書記王敦江帶頭辦起了第一家飯店——贏牟飯店。在其帶動下,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以王敦水的春盈飯店為代表的十幾家飯店相繼建成。楊福強、楊福學的運輸車輪轉了起來,在其影響下,如今全村已擁有運輸農用汽車33輛,出租車、“摩的”達20多輛。此外李克勤、王作水、李文泉等30多家養殖專業戶,王敦民、王春勤等30多家種植專業戶也初具規模。至此,徹底改變了徐家河村的貧窮面貌,現如今全村270多戶村民,有60%以上住進了樓房,80%以上安上了閉路電視,安裝了電話,家家購買了摩托車。舊時“樓上樓下電燈話”的夢想如今變成了現實。過去所謂的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只是人們的夢想,如今也都走進了農家小院,成了村民的家常小菜。
徐家河人歷來具有重視教育、崇尚文明的傳統美德。在建國前,村中就有私塾,人稱“前學”,教書先生李新一。解放后徐家河小學創立,由王德甲教書授業。從1969年開始,連續三次進行了改建,擴建校舍30多間,由小學擴大到中學,先后有呂福安、王曰超、尚懷軍等任教。實行合班并校后該校中學班并人梁坡中學。1997年并入本辦事處第二中學。小學并人梁坡聯小。自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有20多人考人大中專院校,其中一名碩士研究生。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事業也突飛猛進,1968年村里就派了尚慶華到市醫院學習。1970年建起了村衛生室,如今這所村衛生室有尚慶華、于增香負責承辦,發展為有病床,能輸液,初具規模的個體衛生室。
徐家河自建村以來已有400多年,勤勞的徐家河人世代居于此地,生生不息,綿綿不斷,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一躍發展成為城市村莊。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