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山陽村位于萊城以北10公里處。北鄰花水泉、林馬莊,西鄰垂楊、港里村,南鄰南山陽,東鄰王家胡同,萊明公路經此。耕地1200余畝,人口1200余人。
據《劉氏譜》記載,明初劉、張二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禿妮山南麓,曾名山陽,后因重名,改稱北山陽,與張家莊、馮家莊為一行政村。
張家莊明初張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命名為張家莊;馮家莊清嘉慶年間,馮姓由青州遷此建村,以姓命名為馮家莊。
北山陽村自建村以來,姓氏不斷增加,現有劉、張、趙、馬、滕、王、吳、馮、竇、陳、朱、孔、呂、邢、李、郭、艾、魏18姓氏。
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北山陽鄉•北山陽”;解放后本村隸屬口鎮區,并成立了御山鄉;1958年劃歸王善鄉;下半年人民公社成立又劃歸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劃歸張家洼鎮至今。
北山陽村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和日本鬼子、漢0斗爭,在萊蕪戰役中支援前線,在抗美援朝運動中,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和卓越的貢獻。該村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0有11名烈士。滕錫奎1942年被日寇殺害。犧牲前在泰安報社工作。張敬法被漢0逮捕,被張部殺害,時任八路軍連長。王錫坤在濱海對日戰斗中犧牲,時任營長。王錫祚萊東縣委秘書,在肅托中被錯殺。抗美援朝時,王錫玖、張玉琢、滕錫元、吳士勛入朝作戰。萊蕪戰役中張玉俊等12人參戰,青壯年全部支前。在解放戰爭中全民動員,男女老少齊參戰,青壯年隨-戰,婦女們做鞋做飯。趙之慶、王錫玖等負傷立功成為傷殘榮譽軍人此外,馮運慶、滕錫節、竇懷功等許多老戰士復員回鄉,從事農村建設。
1953年,以吳寶慶為首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成立了18戶的裕民生產合作社。1956年初,由初級社轉入了高級社,生產資料全部折價歸集體,所有收入按勞分配。1958年冬進入人民公社,村變成大隊,實行了三級(三級即公社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為基礎,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土地承包到戶,大大調動了村民的種地積極性,產量成倍增長,家家年年有余糧,戶戶有積蓄。村辦企業長足發展,1985年建起第一磚廠,年產磚420萬塊。1988年,建起第二磚廠,兩個磚廠形成了年產1800萬塊的規模。1989年被評為省建材行業“優質產品”,授予金杯獎。1992年,建無煙節能型24門輪窯一座,年產磚1000萬塊,兩個磚廠年產2000萬塊,年獲利潤30萬元,就業人數220人,并由此帶動了拖拉機運輸業的發展,拖拉機猛增到80多輛。
該村油坊歷史悠久。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油坊,只有劉萊之一家經營,每年加工豆子6-7萬斤。1958年改成隊辦副業,每年加工10萬斤左右,獲利近萬元。后又擴大規模。1989年投資l1萬元建起了面粉廠。1998年冬開發東嶺300畝,150畝栽植了油桃、杏樹5000余棵,全年收入3萬余元,栽植黃花菜5萬墩,年收入近萬元。
在東嶺開發的同時,修建水池揚水工程,架設高壓線路1000余米。1988年至1999年配玉米良種700畝,年產改良種40多萬斤,年收入60萬元.1991年被萊城區命名為“制種專業村”。桑園200畝,其中有3戶養蠶專業戶。1987建蘋果園120畝,栽植蘋果樹2500棵,年產蘋果10萬斤左右。從1966年至今,全村共深翻整平土地一千多畝,修大、小路8000多米,壘石堰2000米,以及建橋共投資5萬多元。為保農田得到及時澆灌,建了四座塘壩,加上機井配套,修石堰、防洪道3000米,橋6座,共投資近60萬元,使大部分土地能及時得到澆灌。
該村建國初就建有小學。1958年4月,建了民辦學校。1966年至1974年對學校進行了三次改造,能容納學生8個班,300名學生。1995年,投資5萬余元,建幼兒園一座,能容納幼兒80多名。1966年,張福祿考入北京石油大學,是村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至今,已有上百名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王偉、馮延國等出國深造。
為了滿足村民們的文化要求,1985年花5000元購買電影放映機一部。每月放2-3次電影,很受村民們歡迎。從30年代起,民間就有玩耍的風俗,兼學唱萊蕪梆子。1952年,成立了三十多人的業余劇團。每逢春節、元宵、元旦進行演出,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1956年在萊蕪會演中,演唱的京劇“打漁殺家”,演員劉慶亮獲演出二等獎。
1959年獲得萊蕪縣水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2年,被萊蕪市委評為“學房干創雙百”先進黨支部。1994年被萊城區評為農村工作先進單位,馮運來同志被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1997年被評為萊城區良種繁育專業村。1999年被評為萊蕪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本村地處張家洼礦區,先后被征用土地240多畝。北山陽村民從礦渣中揀選礦石,從業人員200余人,年收人50余萬元。
為了讓村民不出門就能吃上收心水,于1994年下半年共投資32000元,在村東姑子林處挖建地下水池一個,建地面蓄水池一個,鋪設主管道4500米。
1998年冬,為補充水源,在東嶺打新井兩眼。2002年5月,將水管鋪設到戶,實行按時放水,村民們吃上了自來水。北山陽村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