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李家鎮村位于萊城西北10公里,地處萊城區張家洼街道辦事處西部平原,距辦事處政府約4公里,西鄰本街道辦事處的景家鎮村,南鄰任家洼村,北與郭家鎮村為鄰,東隔方下河與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接壤。全村280戶1061口人,耕地1046畝。
據本村鄭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地契考證:始建村當在元朝。原名槐樹林,后李姓遷此,人丁興旺,成為大戶,因鄰村多以鎮取名,故改名為李家鎮。現全村有鄭、李、張、楊、韓、谷、臧、呂共8姓,李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80%,各姓和睦相處。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鎮里保•李家鎮”;1942年至1957年本村先后為6鎮、鄉所轄;1958年10月萊蕪縣劃為24個人民公社,本村劃為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后,先后隸屬口鎮鎮,張家洼鎮及張家洼街道辦事處。
李家鎮人具有極高的革命熱情,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建立了敵后武工隊,使李家鎮享有“小延安”之盛譽,使敵人聞風喪膽。在1946年大動參時村中先后有張冠恒等20多人奔赴戰場。抗美援朝期間有韓裕篤、李福芝等人赴朝作戰,先后有李光業等8人為國捐軀,李慶秋等至少5人負傷致殘。現村中的谷和祥是現在萊蕪市中唯一還健在的、1938年前的老紅軍戰士。
1955年全村由楊懷慶、李星輝等人組成了村里的第一個互助組,標志著全村進入了初級社階段。1956年至1957年全村進入高級社,共分為三個生產隊。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李慶祥任支部書記。
李姓素以鐵匠而聞名于四鄉,昔日提起李家鎮,外村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從那個村里飛出來的麻雀都是黑的”,正印證了這一點,單是搞紅爐加工的就有幾十家。如今他們都用各種先進設備代替了原來的手工操作,由原來的小打小鬧,變成了真正的機械加工。李希貞的粉碎機、飼料拌和機制造,李京貴的冷軋螺紋鋼等,都已初具規模。1997年3月被萊城區人民政府授于“鐵業加工專業村”的稱號。
不甘落后的李家鎮人,為改變其落后面貌,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擴大水澆地面積,先后在1974年完成了改河造地200余畝。1976年集全村之力,大戰白石嶺,整出大寨田600余畝。1977年在村支書鄭華庭的帶領下,集資在東嶺北部建起了第一座高揚程提水站,1989年在村支書李成玉的帶領下,在東嶺南部又投資4萬余元,建起了第二座提水站。并先后在村西平原打敞口井5眼,密封井7眼,至此全村所有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徹底解決了靠天吃飯的狀況。為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于1999年5月,由群眾自愿捐款4萬余元,興建了李家鎮大橋,群眾多年夙愿得以實現,進一步解決了每年農忙時節需搭石板橋的歷史,全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徹底得到了改善。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聰明智慧的李家鎮人在致富路上更是占盡先機,早在1984年村支部一班人就及時分析了全村的實際情況,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養殖業是一個投資小見效快的致富門路,便引導、扶持大伙發展養雞業,并從鎮獸醫站聘請技術員,向大家傳授科學養雞的方法和經驗,在領導的重視和村民的精心飼養下,全村的養雞業轟轟烈烈地發展了起來,僅兩年時間,就發展成了全鎮聞名的“養雞專業村”,如今擁有上千只規模的養雞專業戶已達20余家,僅李承銘一戶的養雞數量就達6000余只。近幾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人們的種植意識在不斷改變,自1996年以來,村人利用“蝎子嶺”的有利地勢,先后打姜井數百眼,并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開始了種植生姜的歷史,而后又擴大了大蒜、山藥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僅在2001年就達到3600余畝,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發展養殖種植業的同時,經商辦廠也是本村的另一支柱產業。村東沿河路左、右集經商、辦廠、電氣焊加工等一體化的小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李希超的“萊蕪市超群飼料廠”已于2001年正式掛牌,集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辦得紅紅火火。李京鈺、李京洲的鈺洲飼料加工與銷售,張冠清、李希才的飼料營銷均贏得了市場先機。為提高辦事效率,他們有的已購買了10余萬元的小轎車2輛,各種貨車十幾輛,成了全村致富的帶頭人。
勤勞淳樸的李家鎮人,在不斷致富的同時,也不乏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早在解放前夕,就有村里的戲劇愛好者李登鰲、李愛賢、李家篤等人自發地組成了村里的業余劇團(萊蕪梆子)。他們自籌資金,買來了大劇團里面的半舊服裝及道具(時稱半掛之相),并聘請了河南的趙富春藝人,來此執教,冬天,他們在地窯里刻苦學習,演技不斷提高,此后李登鰲的花旦,李愛賢的花臉,李家篤的小生,已頗有名氣,當時的大戲團,曾多次來聘請他們。在他們的帶動下,劇團的名氣越來越大,在萊蕪西關陰歷4月18日的廟會上曾多次應邀參加演出,深受觀眾的好評。村里的文化生活也因此活躍了起來,每年春節后的初一至十五及二月二他們都登臺演出,給群眾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由此,戲班也不斷發展壯大,演員新秀不斷涌現,成為開展宣傳和活躍農村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戲班于1989年解散。
發展教育,歷來被李家鎮人所重視,早在民國10年(1921年),村里就聘請了韓官莊的李傳浩、李傳活等先生來村執教,辦起了該村第一所私塾學校(校址在李希校的舊宅),第一次招收20余名學生,揭開了村中發展教育的歷史。民國14年(1925年)又集全村之力建立了初級小學一處(時稱評學),條件有限,學校只有李星海一名教師,并兼任校長。初招一個班30余人,開了國文、算術、練字等課程,倡行新式教育。戰亂時曾一度停辦,后又有熱心教育之士再次辦起,規模不斷擴大,到1958年曾發展到四個年級,三個教學班。
1976年村中又對校舍進行擴建,并招收一個初中班(后并入郭家鎮),1980年村中又投資4萬余元,建新校一所。1999年因調整布局停止招生。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1962年楊文忠考入山東工業學院,是村中第一個本科大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先后考取大專以上學生40余名,其中有4名已攻讀研究生。
與時俱進的李家鎮人,追逐著時代的潮流,千余村民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以昂揚的斗志和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描繪著李家鎮村的錦繡藍圖。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