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張家洼街道白龍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張家洼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白龍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白龍店村位于萊城西北7公里處。北鄰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西鄰小官莊、西鄒村,東鄰沈家莊,東面一條小河自北向南流經該村。地處平原,原有耕地1047畝,后經張家洼鐵礦逐年占地,可耕地越來越少。全村625戶,1978口人。
據金貞祜二年(1214年)重修白鶴觀碑記載:“泰山萊蕪西北十又五里,有店曰白龍”。相傳建村于唐朝,原名白鶴村,因開設有旅店,金代改稱白龍店。建國后簡稱白龍。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隸屬萊蕪縣,建白龍區;1945年至1958年,撤白龍區,白龍店村劃歸礦山區;1958年3月,白龍店村隸屬于城關鎮;1984年3月,張家洼鎮成立,白龍店村隸屬于張家洼鎮。
原來沒有白龍鄉,屬口鎮區。下轄白龍店、張家洼、東鄒、西鄒、南白龍、崔家莊等村。最后幾任鄉長為張正和、劉保乾、呂風福。
白龍店現在共有姓氏26姓,主要有四大姓:孔、孟、張、呂,其中姓孟的最多。白龍店在最早的時候,姓時的、姓任的比較多,現在這兩姓在該村已失傳。上世紀30年代,白龍店的飲食業、民族工業發展較快。其中孟家的“方火燒”遠近聞名,當時曾流傳著:“口鎮火燒,白龍傳”。張家的饃饃房,呂家的豆腐坊,幾乎家家都有織布機,穿的衣服都是用自家的“家織布”。當時的白龍集是萊蕪有名的八大集之一,農歷一、六逢集。
村北面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槐樹,現在已保護起來。這棵古槐是白龍店村興衰交替的歷史見證者。村西北面有一座碌碡橋,此橋不大,但地勢較高。當時曾流傳:“桃花橋萬丈高,達不到碌碡橋半拉腰”。
1970年張家洼鐵礦落戶村北,占了白龍店村的大部分耕地和小部分民房。1972年全村通了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張家洼鐵礦的資助、支持下,1983年8月1日建立白龍鋼球廠,總投資23萬元,設計年生產量為2000噸。1987年投資10萬元修建村東河崖白龍大橋一座。
1989年投資13萬元修建村西碌碡橋揚水站一座。另外還先后建過磚廠、冰糕廠、地毯廠、涂料廠、預制廠等村辦企業,發展壯大了白龍建筑公司。1993年投資14萬元全村安裝自來水。
特別是近幾年,新兩委班子成立以來,積極籌措資金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動員搬遷30多戶,規劃了村里的主要街道。2001年投資6萬元硬化路面7000平方米,硬化公路邊溝6000平方米。先后投資60萬元,改建了學校。發展畜牧區30多戶,以養雞、豬、鵪鶉為主,發展經濟田30多畝,發展經濟林120多畝。調整了產業結構,拉動了該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安裝了路燈,新建衛生室,對60歲以上的老人,減免10%的醫藥費。
白龍村民自己組織的“萊蕪梆子”劇團,于2001重新成立,并于2002年農歷二月初二到梁坡管區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
在黨的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白龍店人積極進取,奮力開拓,她永遠跟上時代的步伐,奔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