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鵬泉街道楊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4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鵬泉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楊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楊家莊村位于萊城東北8公里處,小崮山西側。西臨玉皇山,北是大崮山,東與山間的西峪相鄰,南與畢家莊相接,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是開闊的平原,地勢北高南低,似農民們常用的“簸箕”。耕地1140畝,180戶,685口人。
據《楊氏譜》記載,清康熙年間楊姓建村,以姓名村,名楊家莊村。村內主要居住著王、楊、崔、李四姓,其中以楊姓居多。
抗日戰爭時期,為支援山區的地下斗爭,楊家莊劃歸為博萊縣龍崮區管轄;1944年7月楊家莊又劃為萊東縣管轄;解放戰爭初期,隸屬萊蕪縣礦山區;自1947年7月,隸屬萊蕪縣汶陽區;于1959年3月劃入礦山人民公社,屬孝義管區;1982年2月礦山人民公社改稱城關鎮,隸屬城關鎮孝義管區管轄;1984年,孝義管區獨立成鄉,楊家莊劃歸孝義鄉;2000年12月,撤鄉并鎮,楊家莊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管轄。
楊家莊地處山區,在戰爭年代曾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村民受先祖楊姓忠義之影響,富有強烈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谷諔馉帟r期,村人楊洪機目睹國患家難,率領部分族人毅然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由于楊洪機識文斷字,作戰勇敢,智勇兼備,受到當時新四軍軍長陳毅的賞識,命其保管并隨軍擔運-。在一次作戰中,他不幸身負重傷,被送往蘇聯進行治療。解放戰爭時期,歸國后他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不遠萬里,找到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請求為其參軍簽字,繼續隨軍作戰,打擊-反動派。楊洪露、楊洪茂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其中,楊洪露還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并多次榮立戰功,迄今健在。如今,村里人踴躍參軍,自覺履行服兵役的義務,已是蔚然成風。
楊家莊人心靈手巧,編織業在村內歷史悠久。如今,村里還有部分“編匠”。他們有的編糞筐,有的編竹籃,有的做笤帚,規模雖不大,但他們的手工活精致、結實、美觀,因此,十里八鄉的人們都爭相去買,因此收入頗豐。
常言道:靠山吃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楊家莊人守著“半畝薄田二分園”,連溫飽問題也未解決。面對貧瘠的黃沙地,他們試種了蘋果樹、山楂樹、桃樹等林果樹。幾年下來,頗有收獲。于是村委大力提倡種植林果樹。60年代末,全村周圍都種植上了蘋果樹、山楂樹,數量達到500畝,號稱“人均一畝園”,林果園初具規模。至70年代末,村里的蘋果因水分大、甘甜、清爽而出名,引得四面八方商客紛至沓來,大車小車一齊涌向村內,爭相購買,楊家莊人從此擺脫了貧困。
村人富了,腰板挺了,但縈繞在全村人心頭的迷霧一直未被解開,這就是缺水問題。常言道:有山就有水。守著偌大山脈,找不到水源,豈不成了笑話?于是村委召集全村人商議,終于制定了計劃,雇用打井隊打井。在村委及全村人的努力下,打井隊員多處進行勘探,在莊后發現水源,打了一口大井。自此,三股泉水流向楊家莊,村人吃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吃水難問題,怎樣才能使旱田變成水澆田?村委一班人帶領全村人發揚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精神,在短短幾年內連續筑起了九道塘壩,又打了幾口井,蓄水達到5000立方米,并在塘壩內養上了魚、蝦等,發展成魚塘。如今,塘壩內碧水盈盈,水中魚嬉戲打鬧,每到風和日麗之時,前來垂釣者絡繹不絕,成為村內一道靚麗的風景。
楊家莊民風淳樸,村內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該村在四鄰八鄉中被稱為“長壽村”,據統計,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
楊家莊歷史悠久,村民勤勞勇敢,物產豐富。相信,經過楊家莊人的巧手打扮,楊家莊的明天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全國與楊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