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鵬泉街道陳盤龍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4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鵬泉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陳盤龍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陳盤龍村位于汶河北岸、新萊高速公路西側。北至草溝,南與鋼城區半壁店子隔河相望,西接馬盤龍村,距萊城7 5公里,地勢平坦,耕地面積556畝,302戶人家,926口人。
據《陳氏譜》記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陳姓從河北棗強遷此建村。據傳說,一仙人在花雨山云游,往北一望,汶河水從東向西蜿蜒盤旋,猶如一條金龍,故鄰村多以盤龍起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陳盤龍村。
據記載,清朝末年,兵荒馬亂,匪盜四起。為防匪盜襲擊,由陳盤龍村提議,并設計方案,聯合段盤龍村、馬盤龍村、前盤龍村、侯盤龍村、草溝村,由群眾自籌資金,在陳盤龍村修筑環村圍墻,圍墻周圍還挖有3米寬的壕溝。圍墻底部用石頭鋪墊,上部用土、石灰筑成,寬1米多,高3米,留東、西、南、北四門、均設有吊橋,門旁留有哨口。因建圍墻,周邊村民又稱陳盤龍為圍子盤龍。解放后,圍墻還殘存一些痕跡,后來由于村莊不斷向周圍擴展,圍墻逐步被拆除。
陳盤龍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建村之初只有陳姓,后來張、呂、劉、溫四姓陸續遷聚,其中陳姓占90%左右。族姓之間不分眾寡強弱,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世代相傳。
據史志記載,陳盤龍村1941年春至1942年冬屬鵬山區,1942年至1946年屬礦山區,1946年9月至1950年5月屬汶陽區,1950年5月至1958年3月屬礦山區,1958年屬孝義鄉,1959年屬礦山公社,1982年屬城關鎮,1985年屬城市街道辦事處,今屬鳳城街道辦事處。
陳盤龍村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前,陳盤龍村一些熱血青年,積極參加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報名應征,投身革命。陳吉德就是其中的一位。陳吉德生于1909年,1939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0,任四支隊一大隊十一中隊中隊長,后任魯中某部副連長,1944年2月2日在萊蕪上游壯烈犧牲,被追認為烈士。還有陳沛瑞、陳沛章、陳巨業等烈士。1993年,陳盤龍村兩委立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以表紀念。
1948年陳盤龍村人翻身得解放,人們歡欣鼓舞。為了重建家園,盡快脫貧,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陳盤龍村黨支部圍繞治水大做文章。在一無技術、二無資金的情況下,集思廣益,發動群眾出工出力,于1953年從汶河引水自流灌溉,使全村500多畝土地變成了水澆地。解決了水的問題,農業豐收有了保證,陳盤龍村人又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動腦筋,聘請本村能人陳沛浩,走出萊蕪,到泰安、淄博考察項目,于1955年從汶河引水修建一處水打弓和水打磨,自行設計,自行安裝,并一次試車成功,主要從事彈棉花和磨面粉,使村里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陳盤龍村人不乏能工巧匠。鐵匠陳沛泉祖輩從事這一行業,以打菜刀、鐮刀最為見長。他的三個兒子陳海業、陳濱業、陳同業也相繼從事這一行業,本村和外村的一些村民也向他們父子拜師學藝,F在,陳盤龍村已發展鐵匠鋪10余家,產品供不應求,暢銷萊蕪、泰安、新泰、淄博等地,每個鐵匠鋪每年的純收入都在兩萬元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陳盤龍村人走出家門,進城經商,辦企業。陳啟業、陳茂千等人,自籌資金辦起了裝飾公司,由小到大,逐步發展,F在,他們的公司分別達到二、三級企業,年收入都在幾十萬元以上,成為村里的富裕大戶。
近幾年,村里人的經濟意識越來越強,在耕作之余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設、開油坊、炸油條等多種項目,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住房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原來的草房都變成了前后出廈的磚瓦房,有十幾戶已建起了華麗別致的二層小樓。人們安居樂業,步人了小康生活。
陳盤龍村現在交通便利,柏油馬路直通村莊。陳盤龍村人在進入新世紀以后,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時俱進,使各項建設事業更上一層樓。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