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鵬泉街道柳龍崮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4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鵬泉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柳龍崮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柳龍崮村位于萊城東北12公里,地處山區。辛泰鐵路經其西,博萊高速公路經其東。村北距瓜皮嶺村1公里,翻過北面的山嶺與苗山鎮相接連;村南距馬龍崮村1.5公里,山區公路從村內通向東南方向,與原205國道相接;東為龍崮山,西為大崮山。總面積2542畝,411戶,1252口人,盛產花生。
據《柳氏譜》記載,明末柳姓建村,因處龍崮山西側,冠以姓氏,名柳家龍崮,簡稱柳龍崮。現村內有柳、王、陳、呂、宋五姓,柳、王兩姓人口最多。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本村屬萊東縣九區。當時九區區長柳建堂是柳龍崮村人。柳建堂于1938年入黨,解放后任山東省立醫院書記、院長,后到新泰一中任書記、校長,現已去世。其父柳瀾,開明紳士。柳建堂兄弟四個,柳建堂是長兄;0早逝;三弟柳延豪是0黨員,烈士,1947年在章丘虎門區被-特務陷害,犧牲在-監獄;四弟柳延相曾在陳毅部隊任勤務第一股總會計,參加過萊蕪戰役,現已去世。柳建堂家是柳龍崮村“革命第一家”。
柳龍崮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解放前柳延聚就在自己家中開設私塾,自任塾師。由于在村子南頭,所以現在一些老人還把他的后人住處叫“前學里”。解放后,柳龍崮、馬龍崮、瓜皮嶺、西峪四村在柳龍崮合辦小學,1966年還辦了初中,1982年合并于福山學校。柳龍崮小學培育出了很多人才,考入大學、中專的有30多個。
柳龍崮村人熱愛文藝,村民愛唱戲,自發組織了“萊蕪梆子劇團”,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周圍村子的人都說:“柳龍崮的雞也能叫板,唱三板子。”1953年,柳進曾到萊蕪縣梆子劇團應考演員,錄取以后半年,因其外祖父(城里人)不同意他唱戲,把他硬送回了家。他回家后組織了莊戶劇團,學唱古裝戲,0時期又學唱現代戲,自編自演小節目。萊蕪梆子《三定樁》就是1973年修新泰鐵路時由柳龍崮村劇團自編自演的;在縣文藝匯演后改編成現代戲。現在柳龍崮村的男女老少都能唱幾句《三定樁》。
柳龍崮地處山區,解放前生產工具落后,木犁老牛拉,木頭耩子兩條腿,沒有水澆條件,轆轤打水,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非常艱苦,討荒要飯的占多半。因生活所迫,去東北謀生的有7戶40多口人,上山西的兩戶十幾口人,還有多數靠出村扛活打短工養家糊口。屋頂漏雨墻透風,全村沒有一間瓦房子。解放后柳龍崮人響應黨的號召,興修水利,改河造地。自1958年以來,在村東、村西各條山溝修建水庫塘壩9座,擴大了水澆地面積,保證了農業年年豐收。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改河造地100多畝。,現在所謂“大寨田”,就是原來的河底。在造地的同時,打機井8眼,修揚水站1處,水渠幾千米,保證了大寨田的用水。社會進步,時代發展,村民丟掉了轆轤,廢棄了水車,用上了抽水機。現在農民已有小型機器抽水機120臺,拖拉機耕地,老牛下崗,木犁退休,農村實現了機械化。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過去下萊城上博山全是步行,推著獨輪車,現在全村青年騎托車上下班,買汽車的有10多戶,電視、電冰箱等都進入了百姓家,還成了電話村。在改革升放的年代,人們的思路也越來越寬,過去人畜用水是從井里提水挑到家中,現在家家都有自來水,不用電,也不用水塔,就是用幾百米塑料管子,把山腳下的泉水引到家中隨時利用。綠水清甜涼爽,是真正的自來水。這是柳玉亭和柳玉昌二人倡儀實施的。
過去柳龍崮村沒有一家企業,沒有一個會掙錢的人。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政策指引下,人們走出了莊稼地,開始了新的生產方式,學著辦起了個體企業。起初興起的是建筑業,陳克明、陳立文、柳善福等人開始以一把大鏟一把錘給別人蓋房,后來發展到能組織人員承接樓房,現在發展到有幾十萬元資產的建筑公司。大理石企業近幾年發展起來,經常在外裝飾樓房的柳善俊、柳玉昌、柳善收看到大理石在萊蕪的市場好,辦起了大理石工廠。起初只有4萬元的資金,經過幾年苦干,現在已有幾百萬元的資產。柳善松、柳善禮也辦起了大理石廠。花崗石企業也發展起來,柳玉忠、柳善珍、柳善順都干得紅紅火火,購賣了大型的機器,固定資產都在幾十萬元以上。由于這些能人的帶動,全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人均分配達到2800多元。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