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鵬泉街道畢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4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鵬泉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畢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畢家莊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于萊城東北5公里,地處丘陵,北靠小崮山,西鄰北連河、東接北孝義村,辛泰鐵路依村而過。全村現有耕地549畝,170戶,人口571人。
據1989年8月所立村碑記載,畢家莊村于明成化年間王姓遷此,畢姓早居,以姓名村畢家莊。
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畢家鄉•畢家莊。”現有李、呂、張、王、夏等姓,其中李姓占35%,各族姓之間團結友善,互幫互助,民風淳樸,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畢家莊村民安居樂業。1952年,在呂仕昌、魏連慶帶領下,畢家莊辦起了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高級社由北連河、西連河、畢家莊、楊家莊、樸務頭五個村組成,稱為“連崮社”。社長呂仕昌、王子汶,會計股長孫迎學。1958年10月,畢家莊隸屬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10月隸屬北孝義鄉,2001年10月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五四”運動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受吐絲口(萊城區口鎮)某黨員幫助,村民劉義仁積極投身革命運動,1936年光榮入黨,回村后秘密組建了畢家莊武工隊,并任書記兼指導員。先后介紹王樹豪、呂仕昌、魏連義、李宣林入黨參加了革命隊伍,為革命事業貢獻了力量。在解放戰爭時期,很多村民參加支前,參軍入伍,有的英勇犧牲。
畢家莊村北為丘陵地帶,村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但水資源缺乏,又加上生產設施和種植技術落后,即使風調雨順,人均小麥也不足40公斤。解放后,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里,勤勞的畢家莊人發揚愚公精神,用了三冬四春的時間,肩挑,車推,手搬,硬把山溝挖深,筑起大壩,1966年冬建成了蓄水6000立方的水庫。缺水的問題解決了,農業獲得了有史以來的大豐收,人均小麥突破了100公斤。接著又改造丘陵,退耕還林,修整梯田300余畝:1975年,又投資近5元打了一眼深100余米的機井,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后來又修了部分小型揚水站、跨溝輸水渠道。1986年,村里又投資打了一眼深水井,用上了自來水,徹底結束了村民祖祖輩輩吃水用肩挑的歷史。
要想富,先修路。村子通向205國道的唯一一條生產路,原來路面狹窄,崎嶇不平。村里先后投資5萬元,把路拓寬,整平,然后墊沙壓實,使原先的羊腸小道變成了今天寬闊平整的致富路。村內大街拓寬整平,現在的畢家莊街寬道直,瓦房整齊劃一,呈現出小康村的新氣象。
無商不富,無商不活。頭腦靈活的畢家莊人充分發揮地處城鄉結合部優勢,大力發展運輸業,已有各種類型的車輛40余部。
畢家莊村民崇尚文明,民風淳樸,重視文化教育。自恢復高考以來,先后有王士波(北京大學)等36人考入了大中專院校,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畢家莊長期堅持兩個文明一齊抓,多年一直被評為市、區級文明單位。在日新月異的新世界里,這里正在發生著更大變化。畢家莊人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把自己的村莊建設得更加美好。
全國與畢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