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鵬泉街道東龍崮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4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鵬泉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東龍崮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東龍崮村地處鳳城東北,原205國道13公里處,著名的夾嶺腳下,全村耕地1204畝,275戶,人口915口,盛產花生、蘋果。
東龍崮村因村西有一座小山,呈南北向,長約2公里,山峰綿延起伏,其形似龍,故名龍山,因村在山東,故名東龍崮。
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東龍崮村清末屬萊蕪縣孝義保。民國初年屬第九區(苗山區);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東龍崮村屬萊東縣石馬區黃土鄉;1951年改為苗山區銅山鄉;1958年撤區改為人民公社,東龍崮屬孝義人民公社龍崮管區;同年10月改為礦山人民公社屬龍崮管區;1984年改為龍崮鄉;1985年改為孝義鄉,屬龍崮管區;2000年12月撤鄉并鎮,東龍崮村屬鳳城街道辦事處龍崮管區。
東龍崮村建村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建村初只有田、孫、姜三姓,其后鹿、王兩姓先后遷至,其中以王、鹿兩姓最多,占全村人口80%。族姓之間和睦相處,團結友善,互相幫助,世代相傳。
東龍崮村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東西各有條小河環繞村莊,匯于村南,緩緩流入汶河之中。205國道貫穿其中,著名的夾嶺成為一道天然屏障,成為貫通萊蕪淄博的咽喉要道,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東龍崮村不但風景優美,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也是著名的革0據地。堅強的東龍崮人民在-侵略和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具有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早在1938年,東龍崮村就建立了黨組織。1938年,王書成、鹿現玉、尚日吉等人與苗山鎮大后坡村的黨員一起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王玉成任書記,鹿現玉任組織委員,尚日吉任宣傳委員。他們秘密組織宣傳抗日,發展黨員,領導群眾抗日,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斗爭。后成立苗山區,屬銅山鄉,鹿現純任指導員,尚憲元任村長,并成立了民兵隊,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東龍崮人民具有-精神,他們在兇惡的敵人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1943年,由于叛徒告密,孝義據點的鬼子了解到東龍崮村民兵有八路軍“小主力”之稱,于7月15日凌晨秘密包圍了村子。他們把全村男女老幼趕到村東南的場院里,進行慘無人道的恐嚇毒打,企圖讓村民供出八路軍并繳出0。他們把村民王書孔、鹿玉棟吊在一棵大柳樹上,用皮帶、槍托毒打,打得不省人事,皮開肉綻,然后再灌辣椒水。但他們兩人沒從牙縫里向敵人透露八路軍、武工隊的半點秘密,最后敵人竟殘酷地把一個叫“兵子”的青年殺害,將頭割下來掛在菜園的籬笆上。但堅強的東龍崮人民始終沒有向敵人屈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龍崮人民積極參軍參戰支前,有的為革命捐軀犧牲。全村抗日戰爭參加革命的有鹿現玉、尚日吉、鹿現純、尚憲元、王丙純、尚明軒、王秉茂、王書秋、王書強、鹿現棟、王子誥、王書唐、鹿現珠等;解放戰爭參加革命的有馬京政、尚懷仁、馬京瑞、王書曾、尚現恒、尚現涌、鹿玉新、鹿玉珠、王玉胡、鹿現亭、鹿現臣、王玉芳等。入朝參戰的有尚憲涌、鹿玉新、鹿玉俊。全村共有烈士8人,他們是尚照軒、尚懷仁、王樹夢、王書曾、王玉孝、王書第、尚憲功、鹿玉珠,其中一門雙烈兩家,有王丙文老太太(已病故)的兩個兒子和王丙春(已病故)的兩個兒子。他們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貢獻。
星轉斗移,東龍崮村歷盡滄桑,直至1948年解放,群眾才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1953冬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鹿現純任指導員,尚現元任社長。1955年,東龍崮、南龍崮、前坡村三村合并為高級社,鹿憲純任書記,尚現元、狄西蘭、鹿現中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尚現誦任大隊支部書記,王玉芳任大隊長。1975年東龍崮村人民在以尚現誦、欒照祥、尚懷義、鹿現寅組成的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治山治水運動,將周圍的荒山全部綠化,并修建了大型揚水站兩座,修建大型塘壩4座,基本上實了水利化。在1975年掀起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全村男女齊上陣,經過兩個春秋的戰斗,改河造地近200畝,開辟果園6處,達200畝,徹底改變了東龍崮的落后面貌。每到秋天,果實累累,蘋果飄香,龍崮人民在經濟發展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東龍崮村村民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清末,東龍崮村就辦有私塾,王續誥曾考取秀才,后辦私塾,教書育人,為東龍崮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尚慶功在清光緒年間曾因軍功被授予七品頂戴。抗日戰爭前,村中就有了小學(三村合辦),先后有陶文謙、柳延亭、鹿現棟、鹿省三任教師。1948年解放后,三村設立小學一處,學生達50余人,分四個年級。1958年發展到3個班的規模,學生120余人。20世紀70年代發展到四個班規模,教職工5人,學生130余人。80年代初,三村人民對原來校舍進行改造,并成立了龍崮聯中兩個班,學生100余人,教職工6人,加上小學5個班,在校生有140余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東龍崮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20人,其中本科5人,專科8人,中專7人,他們都在各自崗位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
東龍崮村人具有超前的經濟意識,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們充分發揮205國道優勢發展多種經營。如服務業,從南龍崮橋至夾嶺就有飯店30多家,著名的夾嶺雞聞名遐邇。除服務業外,他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山劈石,加工石料銷往全國各地。采石業帶動了加工業,近兩年新上石料加工廠3家,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近百人。種植業帶動了養殖業,全村現有大型養豬場3家,年存欄2000余頭。同時,開辦商店10家,成立建筑隊4個。村四周山坡上果園星羅棋布,林果業也有相當的發展。
勤勞智慧的東龍崮人民正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用他們勤勞的雙手繪制著美好的時代藍圖。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