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北王緒村,是蓬萊市北溝鎮的一個大村莊,北鄰欒家口,南靠北溝鎮駐地,東與王格莊接壤,東南隔路與南王緒相鄰,西與聶家村交界。現有1030戶,3000多人口。人多姓雜,據村委統計,現村中有112個姓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百姓大村。
北王緒傳說為“北王墅”,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途經此地,在此安營扎寨,其部下兩員封王的將領分南、北駐扎,各自建臨時王墅居住。居于北者,便留下了這千古地名“北王墅”。后人以此建村,沿襲這老地名,后將“墅”字簡化為“緒”字,便成了今日的“北王緒”了。
《辭海》對“墅”字的解釋:“一、田廬也;二、別館”,《唐書·裴休傳》:“與兄弟隱家墅”,三、《說文·土部》:“郊外也……墅名,后人家廬外立別墅,因借郊外之野,加土轉聲作墅。”簡而言之,墅就是野外的房子,并非現代演繹豪華住宅,甚至高樓大廈之意。所以“王墅”應該是王姓村莊之意,而非唐將之“王墅”。
南王緒的《姜氏祖譜》附圖里,畫有古村地形圖,其中古村西口就有“王家井”、王氏古屋處的標志,另記有位于北王緒村南(汽車站處)的“王家老葬塋”;西泊子的《王氏祖譜》更明確地記載了王氏祖先于明初先落戶于北溝南王緒之西。祖塋落葬于北王緒之南,數載后,又遷到西泊子落戶,直到解放初期,王姓人還到北王緒村南的“王家葬塋”去上墳。
從北王緒村的王、曲、劉、張等祖傳的譜書中了解到,此村后來的占山戶是彭、魯、梁、汪,各居村中一隅。彭、魯居東南留有彭家井;梁姓居東,稱為梁家疃;汪姓居北,稱為后疃,汪姓不旺,后隨王姓,發展成大族。劉姓以后遷來,自住一條胡同,叫做劉家胡同,自掘一口井,供劉氏家庭飲用,稱為劉家井。
據《曲氏譜書》記載:“曲氏始祖彥高,于臨安府熠峨縣萃秀山北大柳樹村,遷山東萊州,配趙氏;傳至二世九榮公,做明朝洪武帝監察御史之職,移于登郡蓬萊北王緒落戶。”至今已經二十多代了。
據《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始祖張士富,明代隨朱元璋征戰,從河南汝南府息縣隨軍到登州蓬萊城駐守,落戶于蓬萊城里(花市弄張家),為張瑤之后裔,后分支移居北王緒已有十幾代。
據《劉氏族譜》記載:劉氏祖先“小云南人也,始祖三人原居住棲霞后寨村”,其中一支后遷北王緒,至今已十四代了。
據《王氏譜書》載:祖先王英,在清初攜眷從青州府益都縣懶柳樹村遷至北王緒,至今十六代了。
綜上所述,北王緒村的幾大姓氏,多為明代以后移民而來,前后約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村中曲氏老宅后的一棵古槐,樹高三丈有余,樹圍過丈,較為繁茂。有說千年歷史,實按村史而論,約為六百年樹齡。
村東峰埠頂山上古有元君廟、媽祖廟等,傳為唐代所建,毀于戰火。此說不足信,因為唐代時碧霞元君和媽祖這兩位女神的故事還沒有形成。近年,村中企業家王德濤為了弘揚地方文化,打造新的產業鏈,自籌巨資,重修古廟,一片規模宏大的仿古建筑重新出現在峰埠頂上。
據村里老人回憶,在1958年平墳和上世紀七十年代整地時,多次挖出“油簍墳”,也有叫“望墳”(因墳口留有望外探望的洞口而得名)。這些古墳里出土了一些陶罐碗具等。砌墳用磚多為菱形紋飾,傳說是宋代“六十換甲子”而留下的。
北王緒村地靈人杰,古今人才輩出。
附一:出名人物
曲以禎, 194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斗中光榮加入中國0。
1947年5月,解放東豐縣的戰斗打響了。當敵人的第一道防線被擊潰后,他肩扛42斤重的機槍,一氣跑了6里路和戰友們向敵人沖去。這時,敵人的暗堡吐出火舌,密集的彈雨壓得戰士們抬不起頭來。曲以禎機智沉著,迅速占領有利地形,霎時將敵人機槍打啞,為戰斗勝利開辟了道路。同年6月,拉子山戰斗拉開帷幕,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當時全連有四挺機槍,一挺被打啞,兩挺出了故障,陣地上只剩下曲以禎的一挺機槍了。這時敵人更加瘋狂,集中一切火力向曲以禎掃射。他四面受敵,子彈飛蝗般地在身邊亂飛,情況十分危急,可是曲以禎鎮靜自若,用他那嫻熟的射技,彈無虛發地消滅了敵人一個又一個火力點,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1948年1月,曲以禎參加了在文家臺地區圍殲蔣匪新五軍的戰斗,他被任命為副班長,并奉命帶領戰士在一個山頭阻擊敵人。天寒地凍,他和戰友們在陣地上激戰一晝夜,水米未進,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后來子彈打光了,敵人又開始了突圍,形勢十分嚴重。在曲以禎“活捉陳林遠(敵軍長),為黨立功”的口號鼓舞下,戰士們用手榴彈阻住了敵人的突圍,為戰斗勝利立下了功勞。
為了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曲以禎被調到空軍學校學習,當時他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學習上遇到許多困難,可他沒有向困難低頭,勤學苦練,埋頭鉆研。他以堅強的毅力,終于學完了飛行駕駛和飛行射擊知識,取得了優異成績。
在參加抗美援朝時,與美國的王牌飛機空中作戰中,擊毀過多架美機,打破了美軍“空中霸王”、“不可戰勝”的神話。
曲以禎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了“戰斗英雄”、“神勇射手”、“學習模范”等光榮稱號。立大功五次,小功二次,獲“艱苦奮斗”獎章一枚,并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大會,是全國24位著名戰斗英雄之一。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曲洪超,1949年2月參加革命,后歷任財政部外事局外聯處科長、副處長、處長。
王常文,16歲當兵,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后曾任東北局二處處長等職。
王忠傳,1947年去東北,曾在首屆東北人民政府任要職,后受高崗事件牽連,調任北京拖拉機總廠任書記等職。
王常珍,現名王延,曾任廣州軍區后勤處政委,擔任過中央委員等職。
王德濤,當代農民企業家,山東蔚陽集團公司董事長,山東省人大委員。改革開放以來,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創造了 蓬萊第一個民營海港碼頭,總資產2億多元,為蓬萊的現代化建設,開拓了廣闊的領域,作出了積極貢獻。
附二:村中姓氏
王、周、徐、欒、賀、曲、李、程、楊、孫、門、林、白、封、尚、張、扈、逄、鄭、韓、董、吳、陳、肖、荊、高、邱、羅、姜、趙、石、魏、田、于、臧、閆、潘、聶、馬、宋、秦、衛、丁、鮑、蘭、胡、郝、冷、劉、謝、吉、喬、杜、鞠、呂、葛、史、梁、郭、申、尹、魯、范、景、任、唐、崔、宮、方、初、信、戚、柴、段、侯、韋、袁、遲、隋、傅、孔、車、溫、祝、盧、蘆、鄒、雷、柳、辛、彭、倪、解、盛、滿、賈、耿、蔡、晁、安、蘇、司、戰、許、苗、符、黃、戴、單、葉、陶、鄧。
注:《曲氏譜書》由曲廣福提供;《張氏族譜》由張宮厚提供;《劉氏族譜》由劉克海提供;《王氏譜書》由王國寬、王國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