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蓬萊市北溝鎮徐家集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684109 | 身份證前6位:370684 |
長途區號:0535 | 郵政編碼:264000 |
隸屬政區:北溝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F | |
徐家集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徐家集村位于蓬萊城南十三公里的蓬水路西側,國防公路從村中穿過,村南一條大河自東向西流去。徐家集村曾長期是社、區、鄉等駐地,成為蓬萊西南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
過去徐家集曾叫協成集,清末屬郭東保。1912年1月,同盟會光復登州,蓬萊建立了民國政權,地方行政區劃打破了上千年的保甲制,劃為區社。徐家集由協成集正式改名為徐家集,設為第六區區公所。1945年8月23日,蓬萊解放之后,0蓬萊縣委又設蔚陽區,區公所仍設徐家集;1947年9月30日-再度侵占蓬萊城,雖然短命,卻也臨時行使權力,調整區劃又將徐家集設鄉,置鄉公所,轄31個村,面積49平方公里。建國后,1956年設徐家集區,1958年2月撤區建立徐家集鎮,1958年9月撤鎮成立徐家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徐家集鎮,2000年11月合并到北溝鎮。
相傳,徐家集古為孫家,先有孫氏在此占山落戶,后隨著歷史的變遷,孫姓絕戶,不知去向。后來徐姓始祖徐可從小云南移民而來,后代繁衍旺盛,成為村中大族,至清末光緒年間,族人動議,將村名由協成集改為徐家集。協成集的名稱來由已無可考。但前后兩個村名都有一個“集”字,說明了村莊由于地理置優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很早就有集市,是當地的物資交流中心,一直就是一個經濟較為繁榮的村莊。
在村西徐家古墓出土的徐世杰墓志銘(原文缺證),記錄了徐氏先祖徐世杰明代末年在四川為官,官職通判。晚年返鄉,故后葬于祖塋。現在墓葬及墓志銘保存完好。墓穴內分為兩室,由長方形石塊砌成,應是徐世杰夫妻的合葬之墓,穴頂就是用長方形墓志銘石碑為蓋。這一古墓的發現,為徐氏家族的居村歷史提供了充分的印證。
村東、村北及村中,過去多有古墓,經歷代變遷,蓋房、整地都已平掉。古葬特征多是花紋磚砌成的“雞籠式”墓墳,俗稱其為“望墳”。
徐家集村坐落于平坦地帶,四周為丘嶺環抱,村東村南有河流相連。河流源頭來自東北方向的北姜家、小史家、白家溝等諸多溝叉,在徐家集村東匯集成流,向西流經徐宋、孫陶匯入蔚陽河,再注入黃水河后流入渤海。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徐家集村先后匯集了徐、姜、李、欒、浦、荊、方、焦、王、張、曲、郭、高、宋、魏、寧、解、蔡、楊、劉、郝、孟等20多個姓氏,其中不乏杰出之士。較為知名的人物有明代徐世杰,五品通判;高姓清末出過“把總”。
徐志偉,抗日戰爭時期參軍參戰,后于青島北海艦隊任職,轉業后任上海造船廠-。
魏緒先,民國初年,年少時就去煙臺做學徒、學生意,學有所成后又闖高麗、下南洋、奔香港,將生意做到全國各地。先后經營花邊、粉莊等實業。發達后不忘家鄉,1970年回鄉省親,率先向家鄉捐獻了一輛解放牌汽車,一臺28馬力的拖拉機,支援了家鄉建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鄉梓之情。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