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孫莊鄉(xiāng)位于豐南區(qū)西北部,距區(qū)政府9千米。東與豐南鎮(zhèn)相連,北與豐潤區(qū)毗鄰,西與天津市寧河縣接壤,南與唐坊鎮(zhèn)相依。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2009年)。轄28個行政村,鄉(xiāng)政府駐南孫莊村。沿河路、邱柳線、南岳路、南胥路穿境而過。東臨津唐大運河,河岸線長4.2千米。
【沿革】1953年屬三區(qū)南孫莊鄉(xiāng)、何倉莊鄉(xiāng)、張六莊鄉(xiāng)、唐坊鄉(xiāng)、深井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設(shè)立南孫莊公社,1984年改南孫莊鄉(xiāng)。1997年,面積84.2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南孫莊、小何莊、小李莊、楊英莊、黃河莊、何倉莊、西張穩(wěn)、東張穩(wěn)、劉家堼(hèng)、王玉石、趙四年、張千莊、馬新莊、張六莊、韓家場、東街、劉胡莊、北孫莊、教軍場、小張莊、深井、新王莊、薛家堼、新趙莊、無名泊、北袁莊、李新莊、董莊子28個行政村。
【代碼】130207201:~201南孫莊村 ~202劉胡莊村 ~203北孫莊村 ~204趙新莊村 ~205董莊子村 ~206李新莊村 ~207薛家堼村 ~208北劉堼村 ~209東街村 ~210韓家場村 ~211張六莊村 ~212東張穩(wěn)村 ~213西張穩(wěn)村 ~214何倉莊村 ~215楊英莊村 ~216小李莊村 ~217小何莊村 ~218張干莊村 ~219黃河莊村 ~220王玉石村 ~221趙四牛村 ~222馬新莊村 ~223小王莊村 ~224北袁莊村 ~225無名泊村 ~226深井村 ~227教軍廠村 ~228小張莊村
【南孫莊】1.6k㎡、1037人(統(tǒng)計時間不詳,下同)。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山東棗林莊孫氏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孫家莊,后以方位稱本村為南孫莊。1953年屬三區(qū)南孫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屬南孫莊公社,1984年屬南孫莊鄉(xiāng)。
【劉胡莊】7.3k㎡、1425人。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劉氏由山東來此定居,因周圍較洼,故以姓氏和地理狀態(tài)取村名劉湖莊,后稱劉胡莊。沿革同上。
【北孫莊】1.15k㎡、592人。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孫氏由朱門莊遷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孫家莊。因南邊的孫家莊大,改稱小孫家莊,后以方位簡稱北孫莊。沿革同上。
【薛家】1.5k㎡、689人。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因地勢較高,稱為橫地;薛氏來此定居,按地形特征及其姓氏取村名薛家。沿革同上。
【趙新莊】10k㎡、796人。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趙氏遷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趙新莊。1982年更名為新趙莊。沿革同上。
【李新莊】3k㎡、669人。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李氏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李新莊。沿革同上。
【董莊子】7.5k㎡、1513人。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鄭、王、趙氏來此定居,取村名三家店,后有董各莊董氏也來此定居,因董氏勢力大,遂更名董家莊,后稱董莊子。沿革同上。
【小何莊】4k㎡、385人。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何氏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小何家莊,后稱小何莊。1953年屬三區(qū)何倉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屬南孫莊公社,1984年屬南孫莊鄉(xiāng)。
【小李莊】8k㎡、490人。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李氏來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李家莊,后稱小李莊。沿革同上。
【楊英莊】12k㎡、1034人。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紀氏來此定居,因其好養(yǎng)鷹,取名養(yǎng)鷹莊,后稱楊英莊。沿革同上。
【黃河莊】9k㎡、444人。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黃氏、何氏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黃何莊,后稱黃河莊。沿革同上。
【何倉莊】5.25k㎡、920人。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何氏來此定居,因何家勤奮,糧食滿倉,得名何倉莊。沿革同上。
【王玉石】1.5k㎡、477人。建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王氏先祖在朝為御史官,得名王御史莊。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因朝廷腐敗,更名為王玉石。沿革同上。
【趙四牛】2.1k㎡、482人。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趙氏先祖來此定居,因用犇牛耕地,牛累死田間;為紀念此牛,此地取名為犇牛地,取莊名為趙犇牛莊;1952年更名為趙四牛。沿革同上。
【張干莊】1.5k㎡、313人。建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張氏來此定居,因此地是一片蘆葦?shù)兀妹J子莊。后因村南有馬新莊,怕馬吃草,乾隆三年(1738年)更名為杠子莊,意為杠子打馬.1798年又更名為太平莊,1828年稱張干莊。沿革同上。
【東張穩(wěn)】1.53k㎡、817人。【西張穩(wěn)】2.5k㎡、1199人。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大齊家坨張穩(wěn)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張穩(wěn)莊。張穩(wěn)的兩個兒子又分為東西張穩(wěn)莊。清乾隆二年(1737年)更名為規(guī)昆莊。清光緒三年(1877年)又稱東、西張穩(wěn)莊,后稱東、西張穩(wěn)。1953年屬三區(qū)張六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屬南孫莊公社,1984年屬南孫莊鄉(xiāng)。
【張六莊】8k㎡、1891人。建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氏弟兄六人,來此定居立業(yè),因張家兄弟共六人,故以姓氏得名張六莊。沿革同上。
【韓家場】1.8k㎡、543人。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此地原是豐潤縣韓六柱收租存放糧食的一塊場地,得名韓家場。沿革同上。
【東街】2.5k㎡、482人。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山東張氏來此定居,因此地有野桃樹,得名桃子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該村與張六莊一同管理辦公,又位于張六莊東邊,便稱東街。沿革同上。
【劉家】1.5k㎡、477人。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劉氏來此定居,因地勢較高,故得名劉家。1953年屬三區(qū)唐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屬南孫莊公社,1984年屬南孫莊鄉(xiāng)。
【馬新莊】8k㎡、1153人。建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馬箭、孫紅、陳重、王梁來此定居,因馬箭力氣過人,故以馬姓取村名為馬新莊。1953年屬三區(qū)深井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61年屬南孫莊公社,1984年后屬南孫莊鄉(xiāng)。
【教軍廠】4.32k㎡、681人。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民間傳說此地在唐王東征時點過卯,取村名教軍廠。沿革同上。
【小張莊】2k㎡、408人。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張氏由山東遷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小張莊。沿革同上。
【深井】7.3k㎡、1089人。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民間傳說唐王東征時在此飲過馬;劉氏來此定居,因地勢低洼,年年積水,取村名深井。沿革同上。
【小王莊】3.95k㎡、475人。建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汪氏先祖來此定居,取村名小汪莊,后汪氏遷到他處。1640年王氏到此定居,更名為小王莊。因重名,1982年更名為新王莊。沿革同上。
【無名泊】3k㎡、660人。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吳氏、白氏來此定居,因此地原是一片草泊,故以姓氏和地理特征取村名吳名泊,后稱無名泊。沿革同上。
【北袁莊】2.5k㎡、588人。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袁氏來此定居,因南有一袁莊,故以姓氏和方位取村名北袁莊。沿革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