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各莊鎮位于豐南區中部偏北,距區政府9千米,北距唐山市區15千米。總面積68.3平方千米,總人口5.2萬人(2009年);其中鎮區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5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黃各莊村。是首批“全國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4年被國家六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津唐高速、唐曹高速、唐南公路和豐堿公路穿境而過。
【沿革】1953年5月屬二區宣莊鎮、樓莊子鄉、西老治鄉、趙新莊鄉、小岔河鄉、黃各莊鄉、城坨鄉、楊家泊鄉、董各莊鄉、韓家博樂鄉、楊莊鄉。1958年設立宣莊公社,1961年分設黃各莊公社、董各莊公社,1984年改宣莊鎮、黃各莊鄉、董各莊鄉。1991年12月,撤銷宣莊鎮、黃各莊鄉、董各莊鄉,設立黃各莊鎮。1997年,面積60.1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黃各莊一村、黃各莊二村、黃各莊三村、趙新莊、西發旺臺、東發旺臺、雙駝、頂戴莊、張家博樂、宋家坨、韓家博樂、董家博樂、五相莊、公莊子、李家博樂、范家崗、董各莊一村、董各莊二村、董各莊三村、董各莊四村、老莊子、張建莊、南新莊、新房子、宣莊一街、宣莊二街、宣莊三街、宣莊四街、宣莊五街、宣莊六街、太平莊、郝莊子、楊家莊、湯家莊、莊窠、忠信莊、西鴻鴨泊、東鴻鴨泊、李家莊、作城莊、樓莊子、王港莊、西老治、東老治、紅花園、曹莊子、王家盤子、東黃各莊、米廠、西城坨、東城坨、河西、西楊家泊、北楊家泊、南楊家泊55個行政村。
【代碼】130207104:~001惠達居委會 ~201黃一村 ~202李家莊村 ~203黃二村 ~204黃三村 ~205紅花園村 ~206東黃各莊村 ~207米廠村 ~208東城坨村 ~209河西村 ~210西城坨村 ~211北楊家泊村 ~212西楊家泊村 ~213南楊家泊村 ~214張建莊村 ~215郝莊子村 ~216新莊子村 ~217范家崗村 ~218李家博樂村 ~219東發旺臺村 ~220五相莊村 ~221新房子村 ~222作城莊村 ~223王洪莊村 ~224王家盤子村 ~225曹莊子村 ~226東老治村 ~227西老治村 ~228東鴻鴨泊村 ~229西鴻鴨泊村 ~230董各莊一村 ~231董各莊二村 ~232董各莊三村 ~233董各莊四村 ~234太平莊村 ~235楊家莊村 ~236湯家莊村 ~237莊戶村 ~238老莊子村 ~239董家博樂村 ~240韓家博樂村 ~241張家博樂村 ~242雙坨村 ~243西發旺臺村 ~244趙新莊村 ~245頂代莊村 ~246宋家坨村 ~247宣莊一街村 ~248宣莊二街村 ~249宣莊三街村 ~250宣莊四街村 ~251宣莊五街村 ~252宣莊六街村 ~253公莊子村 ~254樓莊子村 ~255忠信莊村
【黃各莊一村】1k㎡、872人(統計時間不詳,下同)。【黃各莊二村】1.7k㎡、1779人。【黃各莊三村】4k㎡、2512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因村建于黃土崗上,得村名黃土崗,后更名黃各莊。1961年將該莊分為3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1953年5月屬二區黃各莊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黃各莊公社,1984年屬黃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李家莊】2.1k㎡、840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莊。此地原為柳樹瞿阝李家墳地,后有李家人在此地立莊,得村名李家莊。沿革同上。
【紅花園】1.6k㎡、1619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因本村部分土地屬外村財主所有,在此地養花,而得村名。沿革同上。
【東黃各莊】4k㎡、1263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山東棗林莊韓姓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東韓莊;因位于黃各莊東部,1949年更名東黃各莊。沿革同上。
【西城坨】9.4k㎡、2193人。【東城坨】1k㎡、790人。清嘉慶元年(1796)建莊。米姓來此定居,因莊建在坨地上,故按姓氏與地形得村名米城坨.后分東西兩村,為西米城坨和東米城坨,后稱西城坨和東城坨。1953年5月屬二區城坨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黃各莊公社,1984年屬黃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米廠】3.4k㎡、1463人。清代初期。傳說此地原來雜草叢生,溝渠縱橫交錯,行人至此多迷路,得村名迷城莊,后更名米廠。沿革同上。
【河西】4.8k㎡、509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莊。此地原為尖字沽李家地盤,稱為一至十溝,該村處于七溝,得村名七溝房子;1958年因該村位于陡河西岸,更名河西。沿革同上。
【西楊家泊】4.7k㎡、891人。【南楊家泊】5k㎡、819人。【北楊家泊】2k㎡、1535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此地原是一片草泊為楊家所有,故以姓氏得村名楊家泊;后分為三個楊家泊,位于西部的稱西楊家泊,位于南部的稱南楊家泊,位于北部的稱北楊家泊。1953年5月屬二區楊家泊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黃各莊公社,1984年屬黃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宣莊一街】1425人。【宣莊二街】597人。【宣莊三街】657人。【宣莊四街】722人。【宣莊五街】743人。【宣莊六街】1449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宣氏由山東棗林莊詔遷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宣莊,1961年將該莊分為6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村委會。1953年5月屬二區宣莊鎮,1958年屬宣莊公社,1984年屬宣莊鎮,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五相莊】349人。明嘉靖十二年(1533)建莊。傳說董氏后代五個相公由董各莊遷此立莊,故取名五相莊。沿革同上。
【樓莊子】1255人。明萬歷元年(1573)建莊。因此地有一座土樓,得村名樓莊子。1953年5月屬二區樓莊子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84年屬宣莊鎮,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忠信莊】275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莊。董氏由董各莊遷來定居,為表示對祖先忠誠,對人守信用,得村名忠信莊。沿革同上。
【新房子】312人。明崇禎元年(1628)建莊。傳說董氏由董各莊來此定居,人們為祈求豐收,生活富裕,得名豐裕莊。清順治元年(1664),火災把村燒光,又重建新房,更名新房子。沿革同上。
【作城莊】506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建莊。傳說此地原有條沙帶(人稱沙龍),樓莊子佃戶在此建房時把沙帶切成兩節,得村名二節沙子,清光緒元年(1875)更名作城莊。沿革同上。
【王洪莊】1025人。唐貞觀十二年(638)建莊。王洪、王蘭弟兄二人隨唐王東征,由山西太原府遷此,王洪定居此地,以姓名得村名王洪莊。沿革同上。
【東鴻鴨泊】1310人。【西鴻鴨泊】897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山東棗林莊楊氏來此定居,因村南是一片沼澤地,有鴻鴨棲住,得村名鴻鴨泊。1961年分東、西鴻鴨泊2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沿革同上。
【王家盤子】2006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王姓總兵曾在此扎營,后占產立莊,得村名王家盤營,明未清初,改稱王家盤子。1953年5月屬二區西老治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84年屬宣莊鎮,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曹莊子】1266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曹氏先祖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曹家莊,后稱曹莊子。沿革同上。
【西老治】496人。【東老治】245人。清乾隆七年(1742)建莊。傳說因南有王家盤子村,北有樓莊子村,為爭風水,得村名老治莊,后又有東西老治莊,居西邊的稱西老治,居東邊的稱東老治。沿革同上。
【趙新莊】366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建莊。趙姓在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趙新莊,沿用至今。1953年5月屬二區趙新莊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84年屬宣莊鎮,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頂戴莊】756人。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建莊。因當時有總兵去京,在此地更衣換帽,得名頂戴莊。沿革同上。
【宋家坨】1037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宋氏先祖在此定居,因村建于坨地,故得名。沿革同上。
【公莊子】496人。清光緒元年(1875)建莊。朝廷大臣龔某從此路過,得村名龔家莊,1961年更名公莊子。1953年5月屬二區小岔河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84年屬宣莊鎮,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董各莊一村】1.34k㎡、1055人。【董各莊二村】1.16k㎡、908人。【董各莊三村】1.48k㎡、1559人。【董各莊四村】1.39k㎡、1081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董氏先祖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董各莊。1961年將該莊分為4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1953年5月屬二區董各莊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董各莊公社,1984年屬董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太平莊】1.6k㎡、1489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王氏名勺的移民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王勺莊,后又改稱王燒莊;清嘉慶年間,為求太平,更村名太平莊。沿革同上。
【張建莊】0.29k㎡、188人。清康熙十年(1671)建莊。張建來此定居,故以姓名得村名。沿革同上。
【西發旺臺】0.47k㎡、354人。【東發旺臺】0.4k㎡、275人。清康熙元年(1662)建莊。此地原為兩塊地勢較高的放馬場,建莊后村名為放馬臺,后分東西二村,名西放馬臺、東放馬臺;清末更名西發旺臺東發旺臺。1953年5月屬二區韓家博樂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董各莊公社,1984年屬董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韓家博樂】0.45k㎡、215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韓氏先祖來此定居,原為部落時所占之地,部落詣音博樂,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董家博樂】0.39k㎡、267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董氏先祖來此定居,原為部落時所占之地,部落詣音博樂,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張家博樂】0.5k㎡、423人。明初建莊。張氏先祖來此定居,原為部落時所占之地,部落詣音博樂,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李家博樂】0.5k㎡、344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李氏先祖來此定居,原為部落時所占之地,部落詣音博樂,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范家崗】0.5k㎡、251人。清康熙元年(1662)建莊。原是范家莊之地,又是沙崗子,以姓氏和地形特征得村名。沿革同上。
【雙坨】0.76k㎡、564人。清順治四年(1647)建莊。因村位于兩個坨地上,得名雙坨。沿革同上。
【郝莊子】0.49k㎡、280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郝氏來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郝家莊子,后稱郝莊子。1953年5月屬二區楊莊鄉,1958年屬宣莊公社,1961年屬董各莊公社,1984年屬董各莊鄉,1991年12月屬黃各莊鎮。
【楊家莊】1.51k㎡、661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楊氏遷來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老莊子】0.76k㎡、579人。明景泰五年(1454)建莊。傳說有董氏從董各莊遷來此地,因系董家老兒子,得村名老莊子。沿革同上。
【湯家莊】0.37k㎡、330人。元代泰定元年(1324)建莊。湯氏來此定居,以姓氏得村名。沿革同上。
【南新莊】0.52k㎡、300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山東移民來此定居,因此地有道院寺,得村名道院寺新莊子,后稱新莊子,1982年更名南新莊。沿革同上。
【莊窠】1k㎡、436人。明永樂二年(1404)建莊。因屬楊莊楊家之莊窠,得村名楊家莊窠,后稱莊窠。沿革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