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坊鎮(zhèn)位于豐南區(qū)西部,距區(qū)政府12.5千米。面積48.3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2009年)。轄18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唐坊橋村。京哈(爾濱)鐵路、津唐高速公路、205國道平行斜貫鎮(zhèn)境。
【沿革】1953年屬三區(qū)唐坊鄉(xiāng)、蒲子泊鄉(xiāng)、孔家莊鄉(xiāng),1958年設(shè)立唐坊公社,1984年改唐坊鄉(xiāng),1986年改唐坊鎮(zhèn)。1997年,面積48.4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唐坊橋、蓮花沽、張山莊、孫老莊、趙茂莊、唐坊村、南劉堼(hèng)、擋水埝、新河莊、義和莊、雙港村、薄子泊、石橋沽、蓮花泊、孫家莊、趙翎莊、翟家莊、于家莊18個行政村。
【代碼】130207108:~201唐坊橋村 ~202擋水埝村 ~203蓮花泊村 ~204石橋沽村 ~205蓮花沽村 ~206義合莊村 ~207雙港村 ~208蒲子泊村 ~209新河莊村 ~210刁莊子村 ~211翟莊子村 ~212唐坊村 ~213趙茂莊村 ~214孫老莊村 ~215張山莊村 ~216孔莊子村 ~217趙翎莊村 ~218南劉堼村
【唐坊橋】1.5k㎡、458人(統(tǒng)計時間不詳,下同)。1881年建莊。唐(山)胥(各莊)鐵路建成后,又繼續(xù)西建,在修至蘆臺的過程中,有修路工人在此居住,招來商販形成街坊,因修的是唐山鐵路,得名唐坊;此處又是胥各莊至蘆臺的第五道橋所在地,后稱唐坊橋。1953年屬三區(qū)唐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84年屬唐坊鄉(xiāng),1986年屬唐坊鎮(zhèn)。
【趙茂莊】3.5k㎡、1077人。明萬歷五年(1577)建莊。劉氏來此定居后,因村址位于草泊中心,得名泊南劉家莊,后劉姓搬走;清順治二年(1645)從胥各莊遷來一位叫趙茂的老人,更名趙茂莊。沿革同上。
【唐坊村】3.1k㎡、1022人。清乾隆四年(1739)建莊。山東棗林莊唐氏遷此定居,故以其姓氏得名唐家坊子,后簡稱唐家坊;為區(qū)別唐坊橋,1958年更名為唐坊村。沿革同上。
【南劉堼】0.4k㎡、202人。清乾隆元年(1736)建莊。原是唐坊村一家的地,蓋房六間,得名六間房;此地野兔較多,稱兔子;1942年鄭、高二戶來此定居,因村建于高崗,又在北劉堼之南,故稱南劉堼。沿革同上。
【擋水埝】1.5k㎡、580人。清乾隆元年(1736)建莊。侯氏來此定居,因地勢低洼,有一道土埝擋水,故得名。沿革同上。
【新河莊】5.1k㎡、1457人。明永樂元年(1403)建莊。山東棗林莊移民來此定居,因村址位于一片蘆葦?shù)貛,得名蘆葦莊。清雍正年間,正中南北方向挖河一道,更名新河莊。沿革同上。
【翟家莊】1.5k㎡、523人。明崇禎十七年(1644)建莊。李興莊翟氏來此定居,故以其姓氏得名翟家莊。沿革同上。
【刁家莊】2.1k㎡、910人。清順治六年(1649)建莊。因有一名姓刁的人在此處居住,以打雕為生,人們稱此為刁家窩鋪;后有移民來此定居,改名為刁家莊。沿革同上。
【蓮花沽】1.4k㎡、500人。明崇禎八年(1635)建莊。因村北有一蓮花坑,為區(qū)別鄰村,得名蓮花沽。1953年屬三區(qū)蒲子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84年屬唐坊鄉(xiāng),1986年屬唐坊鎮(zhèn)。
【義和莊】3.5k㎡、1596人。清康熙三年(1664)建莊。傳說李氏弟兄四人由雙港遷到此地立莊。因弟兄分家時義氣相讓,得名義和莊。沿革同上。
【雙港村】3k㎡、923人。明永樂三年(1405)建莊。董各莊董氏遷此定居,打水井兩眼,得名雙井;后因地勢低洼,更名雙港。沿革同上。
【蒲子泊】3k㎡、1273人。明永樂元年(1403)建莊。山東棗林莊侯氏來此定居,因此地是一片蒲草,得名蒲家泊,后稱蒲子泊。沿革同上。
【石橋沽】3k㎡、1484人。明永樂四年(1406)建莊。高、李、侯、王氏隨明軍來此定居,共有十戶,得名十家沽;清乾隆年間,村南建了一座石橋,更村名石橋沽。沿革同上。
【蓮花泊】3k㎡、1044人。明永樂四年(1406)建莊。和石橋沽原為一個村,由于東西街的紳士不和,在村南修了一座石橋,把東街劃出,因西街北方有一蓮花坑而得名。沿革同上。
【張山莊】3.2k㎡、762人。清道光五年(1825)建莊。山東棗林莊名叫張山的老人遷此立莊,故以其姓名取村名張山莊。1953年屬三區(qū)孔家莊鄉(xiāng),1958年屬唐坊公社,1984年屬唐坊鄉(xiāng),1986年屬唐坊鎮(zhèn)。
【孫老莊】3.2k㎡、1152人。明永樂三年(1405)建莊。有個叫孫老的來此定居,故以其姓名得名。沿革同上。
【孔家莊】3.4k㎡、1130人。明崇禎七年(1634)建莊。山東棗林莊孔氏來此定居,故以其姓氏得名孔家莊。沿革同上。
【趙翎莊】3k㎡、1027人。明崇禎七年(1634)建莊。原名金柜子莊。因四周有道路,把村子圍起來,聚落形態(tài)似柜子故名;清道光年間,原來的道被破壞,在道旁修起一座小廟,廟墻上帶有許多雞毛,因此改名趙雞翎莊,后簡稱趙翎莊。沿革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