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里辛街道高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里辛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高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高家莊村位于萊城東南23公里、里辛鎮政府駐地東北7公里處。四面環山。村北為西馬泉村,西北為后朱山村,南為棋山觀村,東為穆家寨村,2002年全村148戶,361口人,耕地面積536畝。
據《劉氏譜》記載,明代劉、高二姓建村。因高姓居多,以姓名村高家莊。
民國初期,高家莊屬棋山保;1951年屬棋山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屬里辛鎮至今。
民國二十年,在北方數省猖獗一時的土匪劉桂堂(黑七)部,殘殺無辜百姓的紅山慘案,就發生在這里。當時土匪5000余人圍困村寨。寨民經過數日苦戰,彈盡糧絕,失去了抵抗能力,土匪乘機破寨而入,慘殺了398人,傷153人,被擄走70余人中無一生還,所有財物被洗劫一空。
高家莊歷史上出過不少知名人物。清咸豐年間,村人劉宏綱中過武舉。他的兩處大瓦房的屋脊上有鋼權、-狗子張口獸等飾物,他的墓碑鐫有“千總”官銜。家有50公斤重的執石,大門前有上馬石,村前有馬道,這都是他當時練武為官時的遺跡。明朝初白家莊有一武士劉琢,練了一手繩鞭,技術高超,曾拿住過賊寇,有民謠唱道:“黃崖大刀劉延令,比不過白家莊劉琢的那根繩。”
日月如梭,時光流逝。1956年冬高家莊10多戶村民自發組織成立農業合作社。1957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大隊長劉訓仁,黨支部書記魏洪欽,在村里實行“人七勞三”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72年底搞土地深翻整平,移河造地,使土地由小塊變大塊,由山嶺薄地變成肥沃的梯田。1975年春,在村南溝建有一大口機井,直徑10米,蓄水100立方米;修揚水站一座,全長300多米。1978年建二級揚水站一座,全長200米;蓄水池一個,蓄水70立方米,使全村灌溉面積達250畝,部分土地變成了一年兩季收獲的高產田。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產量大大提高,真正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1997年在村黨支部書記劉星孔的帶動下,全村集資2萬余元,用上自來水,結束了祖祖輩輩挑水喝的歷史。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大力發展林果業,種植果園50畝,年產桃、梨、山楂、核桃、柿子、大棗等于鮮水果12萬余斤,產花椒1萬余斤。
高家莊人注重文化教育。民國時期在白家莊建洋學堂一處,山后10多個自然村的孩子都來上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家莊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30余人,研究生3人。
高家莊南依萊鋼,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發展優勢,50%的青壯年到萊鋼的廠礦去干臨時工,每人月工資近千元。1985年里辛鎮積極響應發展農村經濟的號召,在離高家莊村500米處的楊家樓村立一大集,大大拓寬了山果蔬菜的銷路,為發展村內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民營經濟的方針指引下,高家莊在搞好種植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養殖業,2002年該村牲畜存欄800余頭,家禽上千只。
改革開放以后,高家莊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民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截至2002年有60余戶建起新瓦房,其中10多戶蓋起了結構合理、樣式新穎、寬敞明亮的前后出廈房屋。大部分村民添置了高檔家俱,看上了彩電,20幾戶買上音響,還有10多戶買上了電冰箱、洗衣機等。全村40%以上的戶安了電話,家家有存款,戶戶有余糧。
與時俱進的高家莊人正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更加秀美的藍圖。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高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