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里辛街道黃金籃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里辛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黃金籃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黃金籃村隸屬萊蕪市鋼城區里辛鎮,位于萊城東南22公里、里辛鎮東北7公里處。東與孫家嶺相接,西鄰雙口峪村,南與雙龍峪村隔河相望,北與辛莊鎮天井峪村毗鄰。全村有耕地2151畝,山場1700畝,450戶,1367口人。
據廟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李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四周系黃土嶺,呈籃狀,曾名黃家籃,清初改稱黃金籃。
據《萊蕪市志》載:1939年- 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黃金籃村隸屬新甫縣;1948年屬萊蕪縣顏莊區(七區);1951年由顏莊區鄭王莊鄉管轄;1958年隸屬顏莊人民公社,后改稱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建立里辛鄉后,屬里辛鄉管轄;1995年10月13日撤鄉改鎮后歸里辛鎮管轄。
黃金籃村由黃金籃村和黃金籃南村兩個自然村組成。1978年閻王鼻子(太平社)的趙、池兩姓六戶遷到本村。1985年孫家嶺村的竇姓一家又遷來。現有劉、李、曹、趙、池、竇六姓,劉、李二姓居多。各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團結友善,和睦相處。
黃金籃村解放前是遠近聞名的“討飯村”,由于嚴重缺水,貧脊的山嶺薄地十種九不收。大多數村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得不扶老攜幼,逃荒要飯。新中國成立后,黃金籃村拉開了向貧窮挑戰的序幕。1951年,村政權成立,1952年成立了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按“地四勞六”分糧。1957年成立高級社后,實行“按勞分配”。村民們在兩大山峪中建河壩攔沙蓄水,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土壤條件差,糧食產量一直不高,人們的溫飽仍得不到保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村民被分為6個生產隊,所產糧食按“人七勞三”進行分配,特困戶特殊照顧。這樣一來,大部分戶初步解決了衣食問題,但仍比較貧寒。1972年,黃金籃村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口號的指引下,整平土地,移河造地。到1980年,全村的土地,已深翻整平近千畝,移河造地近百畝。村南北兩條季節河,平常河水干涸,雨季河水泛濫成災。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村民陸續在這兩條河上修起了8座連環小水庫。在下河、南溝打機井4眼,農田灌溉基本有了保障。人們開始大面積種植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灌溉水源解決了,田間生產路又成了大困難。1973年,村青年突擊隊在梨子溝建起了一座拱形大橋,命名為“青年橋”,方便了生產。地好了,路平了,水有了,糧食生產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家家都有了余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勤勞、樸實的黃金籃人,走出家門,尋求致富門路。有的干起了建筑業,有的當了小煤窯的挖煤工。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村在外干臨時工的就有100多人,他們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早在集體所有制時,黃金籃村人就建起了磨坊一處,油房一座,編織廠一處,彈簧廠一處。黨的富民政策實行后,豆腐坊、油條坊、煎餅坊、磨坊、油坊、電焊、紅爐等副業相繼辦了起來。為了鼓勵養殖業的發展,村兩委專門在北嶺劃出了一片荒嶺地作為養雞場。現已有5戶村民入場經營。
1984年,全村把山楂樹、蘋果樹計75畝,承包給了12個農戶。1996年到2001年先后兩次把退耕植桑的50畝桑田,承包給了10個農戶養蠶。1999年村產業結構調整時,把20畝耕地承包給10多個農戶種姜。這些手工業、養殖業、經濟林、經濟田成了黃金籃村的經濟支柱,推動了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全村共有大小機動車100多輛,電話100多部。住房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磚房,繼而翻建為前后出廈的華麗住宅。2002年,村民劉珠席第一個蓋起了二層小洋樓。村民生活開始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