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里辛街道三岔河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里辛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三岔河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三岔河村位于萊城東南21公里、里辛鎮東南5公里處,萊蕪八大景之一的棋山腳下。東接澇洼村,西臨玥莊村,北至焦家莊村,南與南朱家莊村接壤。1079口人,耕地889畝。
該村建村史可上溯至元朝末年。時由任姓從任家花園遷此建村。原名叫棋盤官莊。后因村址在三條河交叉處,明朝洪武三年改稱三岔河村。
據《萊蕪市志》記載:民國初年三岔河隸屬萊蕪縣顏莊區;1958年隸屬顏莊人民公社;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后,隸屬鋼城區里辛鎮至今。村內現有任、亓、吳、崔、禹、陳、高7姓。
三岔河村人,聰明、勤勞。早在清朝時期,任氏家族就學會了釀酒;在開山采石方面,更有能工巧匠。石匠任杜會畫能刻,經他刻的石獅、石馬,形象逼真,至今流傳各地。
抗日戰爭時期,村民為保家衛國,與日本鬼子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青年任明人等同志積極參加八路軍,戰爭中英勇抗敵,曾榮立二等功。在解放戰爭中,三岔河村為部隊送軍糧,抬擔架,積極支前。任明玉、任清楊、任連富、高繼柱等,踴躍參軍。任連富、高繼柱壯烈犧牲,他們是三岔河村的光榮和驕傲。
1947年,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成立了農協會。組織佃戶們,打土豪,燒地契,實行耕者有其田。窮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52年,三岔河村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底,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走上集體化道路。
1959年,全村齊動員,老少齊上陣,在棋山的西面,開穴挖坑,植槐栽松,對荒山進行綠化。并在吳家溝一側,規劃40畝的果園。同時成立了林業隊,封山育林。這樣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發展了經濟,給后人留下了綠色銀行。1965年,在村東北嶺,修水庫一座。1968年,在村西、村西南平洼之處各打兩口大機井,同時購買了兩臺柴油機,兩臺水泵,擴大了灌溉面積。在20世紀70年代初,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梳理河道,平整土地,將村東北溝的沼澤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良田。1974年將村西的一段彎曲的沙河移到南嶺根,新增土地100多畝。同時新修生產路500余米。1975年在村西北羊臥場修筑大水庫一座,容量30萬立方米,修水渠800余米。三岔河村,經過十多年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農業生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一季作物變成一年兩季種植,產量提高,農豐民樂。
三岔河村,在改造自然面貌的同時,注意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70年代,將舊村拆除,搬遷至東南嶺上,建了新村,90%的農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瓦房。1979年村里籌集資金近十萬,架線輸電,從此結束了千百年來燒油點燈的歷史。
三岔河村人,崇尚文化,在民國初,就辦有私塾。1954年建立初級小學。1956年村里成立夜校,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66年小學發展為五年一貫制。1993年秋,在原學校舊址上,新建成寬敞明亮的前出廈瓦房,增加了教學設備,1994年十月順利通過省級“兩基”驗收。2001年被評為區級規范化學校。70年代中期,村里組建“育紅班”,適齡兒童人園率達到100%。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這個小小的山村里每年考上的大學生人數在全鎮名列前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三岔河村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搞林果栽植,新發展一批桃園、蘋果園,共計200畝,對荒山、沙灘進行承包,農民很快富裕起來。2001年在村西新修公路300余米,修筑連心橋一座。至此,村中南北走向的兩條大街,與東西走向的兩條大街構成井字形。同時進行土地租賃,招商引資,鼓勵村民舉辦企業,F在粉末磁選廠已經建成,鉚焊預制廠、爐料公司正在建設中。這樣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安排了一部分勞動力。富裕起來的三岔河村人,不滿于現狀,正在抓住機遇,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小山村而努力。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三岔河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