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里辛村位于萊城東南17公里處東與高家嶺村為鄰,西和顏莊鎮疃里村接壤,南與北趙家峪村、石家嶺村相依,北司鄭王莊、東田莊、小官莊三村毗連。里辛村現有總戶數940戶,人口達到2809人,耕地面積1530畝,全年經濟總收入達到4694萬元,人均收入3924元。
里辛村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據哪吒廟碑文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魏、韓、董四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聚居。當時分建三村,西村名纖紡,東村為坡莊,中村名李信村(李信系人名),后人丁繁衍,村落擴大,合為一村,定名李信,后來逐漸演化為里辛。
明天順年間,全縣分為四鄉,里辛村屬東鄉所轄;沿至清末民初,全縣劃為十區,里辛村屬顏莊區管轄;1941年四區屬新甫縣;1944年7月至9月劃歸新泰縣;10月復歸新甫縣;1945年回歸萊蕪縣,里辛村歸屬顏莊區管轄;1958年3月撤區改鄉,顏莊區劃分為顏莊鄉和鄭王莊鄉,里辛隸屬鄭王莊鄉;同年10月鄭王莊鄉改為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顏莊兩個公社并為顏莊人民公社;自人民公社到顏莊辦事處(1984年),再到1985年10月建立里辛鄉前,里辛村隸屬社(處)下設的里辛管區;1985年10月撤處建鄉,屬里辛鄉所轄;1995年10月改鄉為鎮,屬里辛鎮管轄至今。
里辛村民自明洪武二年遷此聚居,繁衍生息,發展到今天,走過了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升而出,日落而歸,“刀耕火種”,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里辛人民倍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21年誕生了中國0,從此,里辛人民跟黨鬧革命,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為擺脫三座大山的壓迫而抗爭。1927年大革命時期,里辛村民自發地修起了圍子墻,在當時起到了防止匪患敵擾的積極作用。抗日戰爭初期,村里成立了農救會,組織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抗日斗爭。1945年冬,上級在村西設兵工廠一處,1946年因特殊情況搬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揭開了里辛村發展史上新的一頁。1953年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加入初級社,1957年加入了農業合作社,1958年里辛村民昂首闊步加入了人民公社。同年里辛大隊建立,并分設了生產小隊,按片設立四處食堂,村民吃了近一年時間的“大鍋飯”。勞動分配制度至1981年前,經歷了一個“地六勞四——地四勞六——人勞各半——人六勞四——人七勞三”的發展變化過程。1981年按勞動力分地到戶,1982年全面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改大隊為村民委員會,原生產小隊變為村民小組。
里辛村由過去的東、中、西橫向布局,變為小里辛(即里辛北嶺)、大里辛和里辛河南三個自然村呈南北走向的格局。該村北有石龍,南有土豬而聞名,四面環嶺,中部低洼。嶺地面積偏多,砂礓黃土皆有,野生植被較為完整,草本植物多為各種野草,木本植物以野生酸棗樹、刺槐、荊棵為主。人工植被主要有兩大片果園,村里莊外,河道兩旁,楊、榆、桐、槐等樹種生長茂盛,村東青年林植于1985年,2500株楊樹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嶺地主植地瓜、花生,間有少量谷子、高粱、棉花、大豆等作物。洼地集中在村東、村南周邊的河套地段,種植小麥和玉米,是里辛村民食糧的生產地。
里辛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村掀起了“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熱潮。1972年冬摩天嶺會戰工程鋪開,日出勞動力800余人,整治“豬臉地”400畝,使嶺地變良田。1974年冬至1975年春,里辛人民進行移河造地,日上陣勞動力達2000人,共搬運土石35萬方,開挖寬60米、平均深度2.6米、長達2公里的新河道,石砌河堰2200米,造地500畝。同時,大力加強水利配套工程建設,先后打機井6眼,修水渠4000米+架管道2600米,筑塘壩3座,架設動力線路8000米,安裝電動機63臺,柴油機8臺,修建200立方米和150立方米水池各1座,擴大水澆地面積1200畝。不僅使大部分嶺地旱澇保收,而且解決了1000多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
里辛村注重科學種田,早在1975年成立了農業科技隊,劃地42畝,作為種子培育試驗基地,培育出的小麥、玉米良種,促進了糧食作物的更新換代,提高了糧食產量。
特別是農村實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來,里辛村走上了農業多元化發展的快車道。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打破了過去單一的種植模式,走農、工、商相結合的多種經營之路,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菜農及時引進新品種,大棚種植面積達30余畝,年產無公害蔬菜2.5萬公斤。
發展養魚專業2戶,魚塘占地20畝。養雞業形成規模,養雞戶發展到6家,年養雞突破2萬只,產蛋總量達到22 5噸,年創收94萬元。花卉業已經出現,正朝著一個良好的勢頭發展。村兩委按照“培植典型,示范帶動”的思路,2001年抓了蘆薈基地建設,發展勢頭迅猛,已有27戶從事蘆薈種植,占地28畝,年創收戶均3.37萬元,成為里辛村產業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亮點”。
里辛村礦產資源豐富,村辦企業迅速崛起,境內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粘土等十多個品種,其中地下煤炭儲量最為富有,粘土儲量次之。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村內就有煤礦開采,尤其到1965年村辦煤礦進入鼎盛時期,盡管當時設備條件差,主要靠人力挖掘,但日產量突破了20噸;1971年改由顏莊公社接管;1984年6月20日”里東煤礦”破土動工,同年7月因發洪水,將剛立起不久的三根木制井架沖走,1985年底停工;1986年改由鄉、村兩家合資經營,后因各種原因,最后封井破產。村西、南兩嶺碳酸鈣石灰巖遍地皆是,為開采石料和燒制石灰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964年成立了石料場,1965年建起了石灰窯,生產的料石和石灰銷往正在建設中的七O一五廠(萊鋼特殊鋼廠的前身),支援了工業建設。1972年里辛建筑隊成立,并帶起了一支有80把手推車組成的運輸隊,年收入20多萬兀,成為里辛村當時的主要經濟來源。
改革開放以后,里辛村依托萊鋼輻射,村辦企業蓬勃興起,劈鐵隊、水泥預制廠、50噸電爐鋼渣處理廠(年創產值120萬元)等一批企業相繼誕生,原村建筑隊也由小型化規模,發展壯大成里辛建筑安裝公司,年創產值300萬元,成為里辛村的龍頭企業。
里辛村道路寬暢,交通十分便利。1985年建鄉以來,里辛人帶著“要想富,先修路”的新理念,加強境內道路建設,修田間生產路總長度達到25華里,先后在河道上修建鋼筋水泥橋3座。其中,1985年村投資18萬元,在新河卜架起了長60米、寬6米、高6.5米的里辛河南大橋,解決了村民過河難的問題,連接了與北趙家峪及萊鋼的南北交通。1995年改鄉建鎮后,里辛村加快了道路建設步伐。1997年實施“三橫四縱”道路綜合治理規劃,新修和拓寬道路30華里,形成了縱橫相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2001年,對村南北主街道進行拓寬改造,拆除民房24間,搬遷8家住戶,石砌路邊溝900米,修起長800米,寬12米的南北新大街,總投資30萬元,使街道面貌煥然一新。
道路暢通,給外來投資企業和個體私營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橫穿村內的東西大街系韓萊路段,街道兩旁高樓大廈林立,農副產品、鐵木二業、服裝首飾、家電專賣、烹調飲食、婚介錄像等,近50種門類的個體經營業比比皆是,繁華興隆,經營戶達120多家,從商者近千人。里辛的木業歷史較長,早先有李家耩子出名,現在已發展到8家,其中4家規模龐大。個體運輸業突飛猛進,全村拖拉機54臺,農用汽車26部,出租軍28輛,大型拖卦車4輛,僅此一項專業,年創產值達400多萬元。境內外來企業耐火材料廠、楔橫軋制廠、粉末冶金廠等充滿活力。2002年,里辛工業園動工興建,現已有8家外來企業租地建廠,落戶工業園區。時至今日,里辛村已形成一個農、工、商經濟綜合發展的新格局。
里辛集貿市場繁榮,每月三、八逢里辛大集。1986年在村內立集,1993年遷至村東青年林,1994年由鄉人民政府扶持,里辛村投資75萬元,特殊鋼廠協助200噸水泥和100噸鋼材,在村西南與五十號電爐偏東250米處的結合地段劃地60畝,建起現在的里辛集貿市場。部分地面水泥硬化,鋼架結構棚蓋面積達1200平方米,內設水泥平臺6排,攤位100個,外加300多個露天攤位,集市規模宏大,商品種類齊全,日交易額達120萬元。其次新大街北部,村大院對過,特鋼廠家屬宿舍區人口處,常年設有小市場,交易不斷。
改革開放以后,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衣、食、住、行發生了質的變化。東西大街兩側,二、三層居民樓座座拔地而起,過去的土坯茅屋早已滅跡,吃不飽、闖關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現如今面食成為餐桌上的主飯,家家吃上了自來水,過去出門靠步行,現在“打的”、騎摩托車。2002年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話村,手機達到600部,閉路電視正在普及,村民吃穿住行不再愁,重點轉移在講究。
里辛村歷來崇尚文明,注重文化教育。1948年設立村辦小學,首任教師呂祖仁;1951年春搬出農戶,遷進村西小學,辦學規模擴大:1969年擴建里辛中學;1976年成立了里辛聯辦高中。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李開芳等3位教師和學生劉訓時分別以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上海師范學院、蘭州大學、青島醫學院錄取,在當地引起了轟動;1994年,里辛村投資127萬元,對原村小學(即鎮中心小學)進行了改擴建,建起了高標準的現代化教學樓,學校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內部設施按國家一類辦學標準配備,教學班達到9個。1994年“兩基”驗收達標,1997年被評為“市級規范化學校”,2000年12月被市教委授予“辦學水平優秀單位”和“鋼城區優秀家長學校”榮譽稱號,2002年8月被省教科所命名為“儒家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改革研究”實驗學校,里辛中心小學連年被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在發展全日制教育的同時,幼兒學前教育也得到了重視。1996年村里投資建起一座新的幼兒園,幼兒入園率達到了100%。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的不斷優化,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全村先后考取的大、中院校生達200余人。
里辛人崇尚文明,文藝生活豐富多彩。1966年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有了自己的“莊戶劇團”,自編自演,節目豐富多彩,排演的《大實話》、《三世仇》、《紅燈記》等節目下鄉進廠演出,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里辛立集后,先后舉辦秋季物資交流會3次,萊蕪梆子劇團和鋼城豫劇團及多家歌舞雜技團為大會助興,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里辛村的衛生事業由弱到強,不斷發民壯大。建國前,缺醫少藥,十分落后。1947年僅有吳玉江在韓家宅私營一個小診所,后有石金章在村民張寶慶家坐診。建國后,衛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1955年成立了村衛生室,1973年全村實行了合作醫療。截至現在,村辦衛生室一處,醫務人員4人,還有3家個體診所。另外,鎮衛生院、益壽堂客座境內,村民就醫不難,購藥方便,一些疾病得到及時治療。人們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村民的平均壽命比解放前增長了7.5歲。
里辛村汁劃生育工作做得扎實有效,成績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都控制在5%。,到2002年全村已做節育、絕育手術者達620人,獨生子女報名率達100%。
里辛村人自古重德,和睦相處。名人李信家人與鄰居互相禮讓,各撙宅地,兩大家族競讓出一條“東西街”,被后人傳為佳話。現在,里辛村人大力倡導“法德結合、文明理家”,全村男女老少人人遵紀守法,個個敬老愛幼,家家爭做“文明守法光榮戶”,村風、民風優良,2002年被評為市級“法德結合、文明理家”示范村。
勤勞勇敢的里辛村人,在革命戰爭年代,一邊生產,一邊積極參軍參戰,模范支前,有16名優秀男兒,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里辛村人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光榮傳統,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改革開放后,里辛村人在新一屆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用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智慧,譜寫著新的歷史篇章,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姿態,沿著殷實富裕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向前奮進。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