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陽和門歙縣-位于安徽省南部總面積2236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4年)。
縣人民0駐徽城鎮,郵編:245200。代碼:341021。區號:0559。拼音:She Xian。 ‘歙’ 也可以讀做 ‘ Xī ’Xī Xian
行政區劃
歙縣轄13個鎮、15個鄉: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秦置歙縣。據《舊唐書·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因境內高山環抱,峰巒起伏,河流縱橫,縈回曲折,故以為名。
2000年,歙縣轄13個鎮、2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4593人,其中: 徽城鎮 51155 深渡鎮 15460 桂林鎮 19282 富塌鎮 19238 鄭村鎮 13985 北岸鎮 16100 許村鎮 9307 溪頭鎮 8075 杞梓里鎮 10664 霞坑鎮 16939 岔口鎮 10846 街口鎮 13339 王村鎮 14288 南源口鄉 10087 坑口鄉 10811 雄村鄉 11887 上豐鄉 11527 黃村鄉 5836 大谷運鄉 8770 漳潭鄉 8018 昌溪鄉 6723 呈村降鄉 7298 武陽鄉 10297 周家村鄉 5630 蘇村鄉 11198 唐里鄉 7519 三陽鄉 10495 金川鄉 9972 竹鋪鄉 9297 小川鄉 6689 小洲鄉 7122 新溪口鄉 7170 璜田鄉 14600 璜蔚鄉 6199 長標鄉 3294 長陔鄉 8968 森村鄉 12307 紹濂鄉 12043 橫關鄉 6887 石門鄉 3811 獅石鄉 1460
2004年,歙縣將41個鄉鎮調整為28個:南源口鄉并入徽城鎮;黃村鄉并入桂林鎮;漳潭鄉并入深渡鎮;呈村降鄉并入北岸鎮;竹鋪鄉并入三陽鄉;蘇村鄉、唐里鄉并入杞梓里鎮;大谷運鄉并入溪頭鎮;橫關鄉并入王村鎮;周家村鄉并入岔口鎮;璜蔚鄉并入璜田鄉;小洲鄉并入小川鄉;長標鄉并入長陔鄉。保留的鄉鎮為:街口鎮、許村鎮、武陽鄉、雄村鄉、坑口鄉、森村鄉、上豐鄉、昌溪鄉、紹濂鄉、金川鄉、新溪口鄉、石門鄉、獅石鄉。局部調整的鄉鎮為:原富堨鎮的棠樾村、稠墅村劃歸鄭村鎮管轄;原蘇村鄉的河政村劃歸霞坑鎮管轄。同年,將歙縣鄭村鎮的上朱村劃入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2004年底,歙縣轄13個鎮、15個鄉。
歙縣夜景歙〔shè〕縣 景點簡介 歙縣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年的歷史了。它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
位于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
漁梁古鎮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樓位于太平古橋西側,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樓內為新安碑園,陳列有帖刻《余清齋》、《清鑒堂》。
太白樓位于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太白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筑,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
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
(3) 現存的南譙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而且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
歙縣博物館便在南譙樓中,里面展出了歙縣歷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書畫、瓷器、歙硯等。南譙樓,俗稱24根柱。據地方志記載,此樓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棗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貞節坊”等等。
(5) 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墻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筑、雕刻之精華。“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
牌坊之鄉
素有“牌坊之鄉”美稱的歙縣,明清時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縣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這些古牌坊成了立體的史書,每個石坊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向游客們講述了曾經在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樂,讓大家了解這個古鎮的文化和歷史。 在這些牌坊中,比較成規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等。
歙縣枇杷節
每年5月下旬 歙縣是我國四大枇杷產區之一。主要產地在新安江的漳潭、綿潭、瀹潭三個相鄰大潭的兩岸群山上。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個大味美,堪稱上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間三潭枇杷”之譽。
文化名城
地處黃山腳下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歙縣,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間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發展更帶來文化繁榮。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拔萃醫林,徽派藝術技藝精湛,徽派建筑納徽四雕于一體,在古建藝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寶中有“兩寶”:徽墨和歙硯出自歙縣,還有徽菜、徽劇、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鮮活的課題,“徽州學”已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學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壩、古樓、古坊,交織著古樸的風采;四鄉村鎮,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明清時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隨處可見。秀麗山水與古樸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縣,既仿佛踏入清麗的山水畫廊,又仿佛走進古典建筑藝術的博物館。
歙縣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來,這里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和風格。
新安理學:中國思想史上起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是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們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黃山市屯溪區篁墩)。新安理學重視對理欲、心物、義利、道德、天人及其關系的邏輯論證,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
新安畫派:新安繪畫源遠流長。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黃山腳下處于改朝換代之際的遺民畫家,他們深懷蒼涼孤傲之情,主張師法自然,寄情山水,繪畫風格趨于枯淡、幽冷,體現出超塵撥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新安畫派”的領袖是江韜,現代后繼者中名聲最大的首推黃賓虹大師。
徽派版畫:明代中葉興起于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是徽籍畫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藝術結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麗精工,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發展起來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扎根落戶。徽派建筑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體中。
住宿
歙縣的賓館很多,也有縣委、縣0的招待所。但當地的農家旅社也是有的,價格不錯。供食宿服務的有很多地方,主要集中在汽車站,徽園等地區。
坐落在煉江大橋旁的徽州大酒店是與2007年做成的4星級酒店。不過最好的還是2009年新做的17 層的歙縣飯店,披云山莊等2-3星級的賓館。紫陽飯店的條件就差多了。
美食
歙縣的飲食都屬于徽州菜系。
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發祥于南宋,起源于歙縣,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一的效果。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
到歙縣,一定要嘗嘗當地的農家飯,如石雞、桂魚、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縣特有的風味小吃,它鮮而不膩,芳香爽口。品嘗毛豆腐,就要講究一個環境和情趣,當你一面品嘗,一面與朋友山海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吟頌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呢?
名稱: 紗面
介紹: 產于歙縣南鄉。紗面制作過程如下:先用鹽水和面,揉透揉勻,搓成條狀,涂上菜油盤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細條,均勻交叉繞在兩根長約尺余的芭茅桿上,一掛為一款,在保溫的稻桶中靜置半小時后移至戶外的面掛上,下架后盤成餅狀,曬干即成。紗面韌性足,咸淡適宜,口味純正,宜于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名稱: 徽州圓子
介紹: “徽州圓子”是正宗徽菜品種之一。起源于歙縣,別稱“細沙炸肉”,約在200年前就己流傳各地。這道菜是將熟肥膘、桔餅、蜜棗、青梅等細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圓餡心。然后用雞蛋、肥膘泥、濕淀粉、炒米花拌勻,用水酒濕撳餅包成圓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經油炸熟后澆上用白糖、青紅絲熬成的鹵汁而成。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金黃閃光,吃起來外層松酥、餡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歡迎的大眾菜。
名稱: 花菇石雞
介紹: 這道菜采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并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具體做法如下:將石雞腿入開水鍋中略燙洗凈,用姜汁、精鹽、甜酒、味精拌和腌漬入味,水發花菇去蒂洗凈;將石雞腿排齊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豬油、雞湯,上籠旺火蒸15分鐘取出,扣入盤中即成。
此菜食之香鮮甜潤,酥嫩爽口,回味雋永。
名稱: 魔芋豆腐
介紹: 魔芋又名鬼芋、鬼頭、花連桿、蛇子頭、天南星、蛇六谷,徽州各縣山區均有出產。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制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漿,煮成糊狀,置于盆內,冷卻后即成豆腐。
“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其味清爽。
名稱: 臭鱖魚
介紹: 徽州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腌鮮魚”。所謂“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風俗
歙縣四鄉,風俗迥異,除了共同的節日以外,各地還有不相同的風俗節日,西鄉有巖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潛口的“六月二”等,民間都要籌集款項,建臺演戲,四鄉的農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云集到村鎮上來交流銷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如今,還保留著這些傳統的風俗節日,不過內容更加充實,真正變成了規模很大的物資交流會。
東鄉也有風俗節,如大谷運的“六月一”、汪滿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嶺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稱“保熟節”、“慶熟節”。在這些節日里,有的用面粉做咸淡面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為的祈求風調雨順,五谷大熟。并有用面包、米果、粽子互送親戚,以示“撒福”,相互祝愿。南鄉和北方的許多地方,還有社節,俗稱“土地節”。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為一年中的“二、八”社節。過去,人們要去社公祠、土地廟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還要剪些寸長的麥桿與黃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謂之“炒蟲”。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頭,謂之“除蟲窩”。意思是祈求無蟲無病,五谷豐登。
特產
歙縣物產豐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文房四寶中的歙硯、徽墨,以及被列為國家珍貴禮品的茶葉。
歙硯和徽墨
歙硯是硯中之上品,它的珍貴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風格,渾厚樸實、美觀大方、刀法剛健、花式多樣。它的圖案多取于黃山勝境、新安風光、小橋流水、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歙縣還有“墨都”的雅稱,無論是鬧市還是鄉村,出售徽墨、歙硯的店鋪比比皆是,它們在店堂里懸掛的名人字畫的映襯下,令人耳目一新。
歙縣名茶
歙縣的茶葉產量高居全國之首。“黃山毛峰”、“頂谷大方”、“黃山綠牡丹”、“錦上添花”、“海貝吐珠”等極品名茶列為國家珍貴禮品,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此外,歙縣民間藝術的瑰寶“磚”、“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家具等,也都獨具特色。還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絲琥珀蜜棗、徽州雪梨、問政山筍、金竹貢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名稱: 徽墨
介紹: 徽墨,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種繁多,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 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種名貴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是書畫家的必備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于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在工業制圖、裝潢美術、印刷、醫藥、描瓷等許多方面,徽墨也有廣泛應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徽州府志》記載,徽墨始創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戰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見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不久,他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視為珍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的地球墨就是歙縣墨店的珍品。當代以來,徽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恢復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產,并增添、開發了新的品種。1989年, 歙縣老胡開文墨廠生產的“超漆煙墨”獲國家金質獎。
名稱: 徽州貢菊
介紹: “徽州貢菊”是從菊花群體中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原產于歙縣金竹嶺一帶,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用功能。據民間傳說,“徽州貢菊”原是宋朝徽商從浙江德清縣作為觀賞藝菊引進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許多人得了紅眼頭痛病,有人采用鮮菊花泡水將火,十分靈驗。
以后人們經常用鮮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醫治目赤羞明、膽虛心燥等病。從此,這一帶農家門前屋后廣種菊花,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嶺由此聞名遠近。清光緒年間,北京紫禁城里也流傳紅眼病,皇上下旨,遍訪名醫良藥,徽州知府獻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氣大振,被尊稱“貢菊”。“徽州貢菊”的制作十分講究,鮮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陰置晾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貢菊以朵大色白者為佳。“徽州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能,可治傷風感冒、疔瘡腫毒、血壓偏高及動脈硬化等癥。用它調配其它藥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藥和菊花晶等飲料。“徽州貢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飲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凈五臟,排毒健身”,起到延壽美容的作用。飲用過的菊花曬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涼降火,明目醒腦。
名稱: 三潭枇杷
介紹: “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因產于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帶群山環抱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終年云霧縈繞,雨量充沛,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并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三潭枇杷”有20多個品種,在國外享譽的是“大紅袍”和“光榮花”。“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 綿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
營養成分除含有較多的果糖外,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7,這是一種防癌營養素。在葡萄糖注射液問世前,我國中醫常施用枇杷汁以維持不能進食者的生命。鮮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于健康。
名稱: 黃山綠牡丹
介紹: 特種工藝茶。“黃山綠牡丹”產于歙縣大谷運鄉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南云尖重巒疊嶂,溝壑縱橫,云霧繚繞,雨量充沛,極利于茶樹的生長。這里茶葉不僅芽壯葉肥,葉質柔嫩,而且由于芳草遍地,蘭花繁茂,茶葉別具香味。清明采摘茶芽,經過殺青輕揉,初烘整形、選芽、理條、裝簡、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綠色牡丹就制成了。
上等的綠牡丹茶呈花朵狀,一芽一葉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勻齊,圓而扁平,白毫顯露,峰苗完整。沖泡后.那一股股帶熟板栗香氣的茶香撲鼻而來,杯中花茶或懸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猶如一朵盛開的綠色牡丹。細品一口,頓覺清香綿綿,回味甜潤悠長。茶葉專家評價道:“黃山綠牡丹,色綠、顯毫、香高、湯清、味甜、形美,開湯后如盛開的牡丹花,既是飲用上茗,又可藝術欣賞,為茶中一創新。”
全國與歙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