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廣東韶關市翁源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0229身份證前6位:440229
長途區號:0751 郵政編碼:512000
隸屬政區:韶關市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粵F轄區面積:2234km2
人口數量:約38萬人人口密度:170人/km2
行政區劃:龍仙鎮 壩仔鎮 江尾鎮 官渡鎮 周陂鎮 翁城鎮 新江鎮 鐵龍林場
翁源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龍仙鎮 440229100 311km2  龍仙鎮為翁源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省規劃的中心鎮之一,于2004年12月由原龍仙鎮、南浦鎮、三華鎮合并而成?偯娣e3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24萬畝![詳細]
壩仔鎮 440229104   壩仔鎮地處翁源縣北部,毗鄰韶關始興縣、河源連平縣、江西省全南縣,占地384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39636畝;下轄22個村委會、兩個場、兩個居民委員會、……[詳細]
江尾鎮 440229106 334km2  江尾鎮位于翁源北部,距縣城龍仙12公里,是廣東省城鎮化建設中心鎮之一。全鎮面積334平方公里,人口4.2524萬人,轄下有24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城區……[詳細]
官渡鎮 440229109 240km2  官渡鎮是經省、市有關部門批準,由原廟墩、官渡、六里三鎮合并組建而成的,為翁源縣2004年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后新設立的七鎮一場之一。該鎮位于翁源縣西南部,北……[詳細]
周陂鎮 440229111 230km2  周陂鎮地處韶關市翁源縣的中南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宜作物生長,四季宜耕,作物常青,山嶺常綠,礦產資源豐富。全鎮分設18個村委會和……[詳細]
翁城鎮 440229113 146km2  翁城鎮位于翁源縣西部的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曾有570年中均作為翁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城。地處韶關市南部,距韶關市區約6……[詳細]
新江鎮 440229114 336.5km2  [歷史沿革] 北寧宜和三年(1121),新江地屬新析出的建福縣,建獎三年(1129)廢建福縣,新江復歸翁源。明洪武光年(1368)至清嘉慶……[詳細]
鐵龍林場 440229450   鐵龍林場位于廣東韶關市翁源縣。下轄: 440229450001 123 鐵龍居委會 440229450500 220 龍化工區生活區 4402……[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翁源縣位于韶關市南部,北江支流翁江上游,東靠連平,南接新豐,西鄰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9′22〞-114°18′15〞,北緯24°7′4〞-24°40′。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06年)。
    全縣最高峰為海拔1300米,最低點為海拔100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3℃,最高氣溫為39.2℃,最低-5.1℃,無霜期為305天,平均年日照總時數為1801.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
  基本概況     翁源,南朝梁時置縣,是廣東歷史上16個最早建制縣之一的千年古縣,蓋因山水奇秀,物產豐饒,故古有“仙邑”之稱。
    翁源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南部,因其處于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臨廣州,北靠江西、湖南,是珠江三角洲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被稱為“粵北南大門”。
    翁源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3°C,最高氣溫為39.2°C,最底-5.1°C,無霜期為305天,平均年日照總時數為1801.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全縣最高峰為海拔1300米,最低點為海拔100米。 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215792.1公頃,轄17鎮一場,人口38萬,其中勞動力人口15萬?h城設在龍仙鎮,常住人口6萬,規劃區面積20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全縣有25所中學(包括3所職業中學)、1所技工學校、156所完全小學,2間縣人民醫院、1間中醫院、16間鄉鎮衛生院。
    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京珠高速公路越境而過,在翁源設有翁城出入口。106國道和1944、1912省道三大干線縱橫貫通境內,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全縣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光纖傳輸系統,城鄉電話、移動通訊、無線尋呼、互聯網一應俱全。
    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已勘查明的各類礦產25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鎢、錳、硅、石灰石、翡翠巖、大理石等。山地面積200萬畝,可供開發利用的荒坡地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活立木蓄量587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綠化達標縣”。水力資源蘊藏量16萬千瓦,尚待開發利用的7.58萬千瓦。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約4萬千瓦,年發電量近2億度,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縣境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大河流,水源充足,供水系統配套,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相當充裕。
    山川秀美,人文集萃!褒埰ъ`池梅巖書堂皆勝地,仙開翁水雙臘如珠盡韶天”,盡可概括其鐘靈毓秀之氣象。東華山自然風景區,張光營自然保護區,鐵龍水龍宮和翁城仙獅洞,晚唐詩人邵謁讀書地三華書堂石,還有客家人居住遺址湖心壩客家群樓、江尾思茅嶺八卦圍,以及三華李生態觀光園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千百年來,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詩載入《全唐詩》的晚唐詩人邵謁,受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嘉獎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嶙,有20世紀四十位杰出旅美華人之一、中華世紀英才、美國油畫大師涂志偉等等。
    物寶天華,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名優水果久負盛名,江尾米面、周陂冰花餅等客家小食別具特色,溪黃草茶、雷霸電池、蔗糖、繅絲、戶外家俱等名牌產品享譽國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緊緊抓住執政興縣這一第一要務,積極實施“招商引資、城市經營、民營經濟”三大戰略,不斷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進程,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經濟發展加快。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電力、輕紡、燃化、林產、建材、制糖、制藥、食品、飼料、機械、五金、電器、印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其中青云山中藥廠、日榨1500噸的糖廠、年產200噸生絲的繅絲廠、年產40萬噸的三家水泥廠、電池廠、織造廠、服裝廠等企業,已成為翁源經濟的主要支柱。農業基礎厚實,通過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初步建立起了糖蔗、蠶桑、蔬菜、速生豐產林、毛竹、肉食牛羊等六大商品農業基地,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呈現強勁的發展熱頭。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外向型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已擁有“三資”、“三來一補”企業50多家。
    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5周歲人口教育完成率、初中階段入學率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和省規定的標準,高考成績名列全市七縣(市)三區前茅,1999年普通高考0現了全市第一個省高考“狀元”。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工作通過省、市驗收,農村合作醫療基本普及,縣第一人民醫院被評為“韶關市十佳醫院”,縣中醫院被評為“廣東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度窠∩碛媱澗V要》得到很好貫徹,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完成了全縣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日益提高。文化設施日臻完善,文化活動得以開展,不斷推出文化精品,《九曲水彎彎》等劇目得到好評,建設“文化大省”工程得到很好貫徹。城市規劃得到重視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縣城新區經省級機構有關專家完成設計,文體行政區、金沙銀沙小區和城西工業區布局合理,現各區建設已經啟動。
  農業概況
    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其次是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為支柱產業。目前,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產,糖蔗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糖蔗20萬噸。蠶桑種植面積7000多畝,產繭670多噸,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輻射,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向周邊鄉鎮擴散,目前,全縣年蔬菜復種面積26.19萬畝,水果生產形成以三華李為主,柑桔、九仙桃、枇杷等多種優質水果組成的規模體系,全縣水果種植面積15446畝。蔬菜、蠶桑、水果、糖蔗等已成為我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工業狀況
    翁源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電力、輕紡、燃化、林產、建材、制糖、制藥、食品、飼料、機械、五金、電器、印刷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其中青云山中藥廠、日榨工業蔗2000噸的糖廠、年產200噸生絲的繅絲廠、年產40萬噸的三家泥廠、“八仙泉”礦泉水廠、磷肥廠、電池廠、織造廠、服裝廠企業,已成為翁源經濟的主要支柱。外向型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已擁有“三資”、“三來一補”企業53家。溪黃草茶以其顯著功效獲首屆中國保健品博覽會金和第二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5.7”R20型電池、“翁青”牌水泥、“開虹”牌膠印油墨、聚合松香、“威士鼎”襯衣等產品分別獲全國、省、市質量評比或科技進步獎;“八仙泉”礦泉水被指定為全國七運會選用飲料、首屆金雞雞百花電影交易會專用飲料;藤織工藝品、公園椅等系列遠銷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地-。
  行政區劃
    翁源縣轄7個鎮:龍仙鎮、壩仔鎮、江尾鎮、官渡鎮、周陂鎮、翁城鎮、新江鎮?h人民政府駐龍仙鎮。
    龍仙鎮
    規劃區面積20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萬。
  歷史沿革
    翁源,因其處于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朝梁時置縣。
    2000年,翁源縣轄18個鎮:龍仙鎮、三華鎮、六里鎮、仙鶴鎮、連新鎮、紅嶺鎮、江尾鎮、壩仔鎮、巖莊鎮、周陂鎮、官渡鎮、廟墩鎮、南浦鎮、貴聯鎮、鐵龍鎮、翁城鎮、新江鎮、礤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龍仙鎮 74263人、南浦鎮 16370人、貴聯鎮 2534人、巖莊鎮 12864人、壩仔鎮 24723人、仙鶴鎮 11763人、江尾鎮 17490人、三華鎮 8579人、六里鎮 17665人、官渡鎮 12000人、廟墩鎮 7767人、周陂鎮 20767人、礤下鎮 11213人、翁城鎮 28649人、新江鎮 27291人、連新鎮 6619人、鐵龍鎮 6432人、紅嶺鎮 3967人。
    2002年,翁源縣轄18個鎮(龍仙 江尾 壩仔 南浦 周陂 六里 翁城 新江 巖莊 貴聯 礤下 廟墩 三華 官渡 鐵龍 連新 紅嶺 仙鶴),156個村委會、14個居委會。
    1999年,翁源縣轄15個鎮,155個村委會。鎮級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有江尾、礤下、三華、官渡、鐵龍等5個鎮,其中三華鎮只有44平方千米;101至150平方千米的有仙鶴、壩仔、周陂、六里、翁城、紅嶺等6個鎮;151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南浦、巖莊、龍仙、新江等4個鎮。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紅嶺和鐵龍鎮;1萬人以上至2萬人的有礤下、三華、仙鶴、巖莊4個鎮;2萬人以上至3萬人的有官渡、六里、江尾、南浦、周陂6個鎮;3萬人以上的有龍仙、翁城、新江、壩仔4個鎮。
    2000年,翁源縣區劃調整:1、撤銷巖莊鎮,其行政區域并入壩仔鎮,鎮人民政府駐壩仔。新的壩仔鎮轄22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384平方千米,總人口48826人。2、撤銷紅嶺鎮、仙鶴鎮,其行政區域并入江尾鎮,鎮人民政府駐江尾。新的江尾鎮轄24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面積334平方千米,總人口42626人。3、撤銷南浦鎮、三華鎮,其行政區域并入龍仙鎮,鎮人民政府駐龍仙。新的龍仙鎮轄34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面積433平方千米,總人口117449人。4、撤銷礤下鎮,其行政區域并入周陂鎮,鎮人民政府駐周陂。新的周陂鎮轄1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01平方千米,總人口41771人。5、撤銷六里鎮,其行政區域并入官渡鎮,鎮人民政府駐官渡。新的官渡鎮轄1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40平方千米,總人口44427人。6、保留翁城鎮,該鎮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翁城農場,面積133平方千米,總人口33916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7、保留新江鎮,該鎮仍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337平方千米,總人口41103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撤銷鐵龍鎮,其行政區域劃入新江鎮,保留鐵龍林場,設立0鐵龍林場委員會。原鐵龍鎮的龍集、龍體、龍化村委會改為鐵龍林場龍集、龍體、龍化工區。3個工區和居委會由林場管轄,面積96平方千米,總人口572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翁源縣轄7個鎮(龍仙、江尾、壩仔、周陂、翁城、新江、官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翁源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挨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東經113°39´2"至114°18´5",北緯24°07´30"至24°37´15"。東西極端長66.5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2217平方公里。
    翁源縣
    地形
    縣內屬半山區丘陵地帶,群山環抱,連綿起伏,山脈多為自東北—西南走向,地勢亦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為南部青云山,海拔1246米;東部雷公礤,海拔1219米;最低點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為中低山脈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80%。山脈之間多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沖積的階地,盆地方圓幾十公里或幾公里不等。由于中上石炭系壺天群灰巖廣泛分布于全縣各地,在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縣已發現較大溶洞107個。地貌表現千姿百態,地形較為復雜。
    地質
    地質發展史
    翁源縣在上古生代時期,距今約400億年,處于南嶺準地槽發展時期沉積巨大厚度的復理石、砂頁巖建造。隨后,由于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發生了強烈隆起,引起了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巖層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構成了現有基底的褶皺形態,并在泥盆紀沉積前存在一個侵蝕面,表現為下泥盆紀桂頭群底部存在礫巖層,以角度不整合覆蓋于泥盆紀變質巖上,沉積了下泥盆紀(D1)陸相磨柱石沉積建造。到中泥盆紀,南嶺地槽復活,海水由西向東侵入使本區處于淺海瀉湖相環境,沉積了東崗嶺組碳酸鹽及砂頁巖沉積物。由于海水時進時退,從中泥盆紀后期至下石炭紀沉積了以海浸為特色瀉湖,淺海相沉積碎屑巖、碳酸鹽沉積建造,而且以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建造為主。到了下石炭紀,海水進退頻繁,沉積了以海退為特色的海陸交錯相測水含煤組建造。中石炭紀以后,地殼繼續下沉,海水淹沒了翁源部分地區,使之處于深海之中,沉積了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灰巖。此后,受印支運動強烈影響,使地殼又逐漸上升為陸地。在相當長的一段地質年代里,遭受雨水溶蝕,形成了今日所見喀斯特地形,表現在地層順序上缺失了二疊系和下三疊系的沉積物。印支運動后期,到了上三疊紀地殼才緩慢下沉,在局部地段沉積了海陸交錯相的含煤碎屑沉積物,從上三疊系底部角礫巖不整合于中上石炭系之上,證明大規模的燕山運動使本區進入一個較大的構造旋回。全縣大部分地區繼續上升,燕山運動有大量黑云母花崗山巖入侵,地殼不斷隆起,并遭受風化剝蝕。從燕山運動開始,地殼發生變動,局部海水變遷,在斷裂凹陷盆地中又沉積了一些下侏羅系海陸交錯相的含煤砂頁巖建造,從下侏羅系蘭塘群底部含煤砂頁巖層,以角度不整合于泥盆系或石炭系之上足以證明。到了侏羅紀末期,燕山運動發生了大規模褶皺、斷裂,伴隨大量巖漿侵入。由于燕山運動的持續發展,巖層再一次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形成了以北東為主的褶皺形態和斷裂,大量的酸性巖漿侵入本縣北部和南部地區,此期巖漿攜帶大量金屬成礦物質,在晚期形成了以高溫氣成脈狀黑鎢礦為主含錫、鉬、鉍、銻、汞的多金屬礦體,在花崗巖體外圍接觸帶附近形成了矽卡巖型為主的鐵、銅、鉛、鋅等多金屬礦床。
    由于燕山運動的地質作用,使全縣普遍隆起,進入了長期風化剝蝕階段和山間陸相盆沉積階段,如滃江上游龍仙到江壩一帶,沉積了陸相紅色砂頁巖沉積建造的上白堊系流紋質、凝灰質紅色砂頁巖,其底部砂礫巖中還含有花崗質的長石砂巖和花崗礫石。
    到了新生代,進入喜馬拉雅山的構造階段,翁源全境表現為地殼普遍上升,第三系很少分布(僅在縣城北東桂竹水庫北面見有),第三紀本區處于上升為主的風化剝蝕,這從第四系底部普遍存在的巨砂泥層可以證明,其礫石大小不一,磨圓度很差,粒徑大者數米,一般為10~30厘米,到了第四紀中期才開始在山間盆地、凹陷地帶及河流兩岸堆積了第四系的含礫粘土層。滃江兩岸的低山崗上的礫石(如縣城東石子下、江尾葸嶺的走馬崗、仙鶴到壩仔的鶴子崗、壩仔到江尾的荒垌崗、翁城到新江的山崗)是古河床上升的結果。新構造運動存在的另一個特征是周陂高石橋溫泉的噴量有逐年增大的趨勢。
    翁源縣
    青云山大斷裂活動還在繼續,從躍進水庫蓄水量的減少,以及沿此斷裂帶南端礤下陳村水庫日益干枯、滲透(漏水)等情況來看,可以證明新構造運動還在繼續活動,其破壞作用突出表現為滑坡、塌方和極靈敏傳播地震波等。
    地層
    縣境地層發育較為完整,自老到新地質年代有:前泥盆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三疊系、下侏羅系、上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1.前泥盆系(D2)
    輕微變質泥質巖,由灰黑色千枚況狀頁巖、板巖或灰質頁巖及硅質巖(變質云母砂巖、石英砂巖、石英巖)組成。
    2.泥盆系(D)
   。1)中下泥盆系桂頭群(D1-2)厚度500米以上
    下部:灰—灰黑色或淺紫色塊狀石英砂巖和砂巖為主,夾粉砂巖及頁巖,靠底部還有爍石層。
    上部:為淺色石英砂巖,往下還見有淺色厚層狀含礫石石英砂巖,底部夾有1~2米左右的礫巖數層。
    (2)中泥盆系東崗嶺組(D2)厚度約500米
    下部:淺色泥質粉砂巖、鈣質泥巖,偶見薄層砂巖,夾淺色泥灰巖,近底部泥質粉砂巖中含鐵質,靠頂部為泥灰巖,鈣質粉砂巖和灰巖組成。灰巖中有瘤狀、條帶狀構造,中間夾青灰色鈣質泥質巖,偶爾有砂巖薄層,底為青灰色鈣質白巖薄層。
    下部:泥灰巖含鐵質較高,鐵、銅、硫、鉛、鋅主要貯存此層中。如礤下陳村,周陂龍田、坑尾肖屋、山尾,新江涼橋,鐵龍新子山,松塘中村等鐵礦或多金屬礦多是產于該地層中,此層盛產腕足類化石。
   。3)上泥盆系(D3)厚度1125米,由天子嶺組及帽子峰組組成
    天子嶺組
    中下部:為中厚層狀,花斑狀灰巖夾薄層狀粉砂質灰巖(花斑是白云質及泥質組成),嵌于灰巖中,可互相連成條帶,瘤狀構造,在厚層狀灰巖中可見有同心環狀的“藻類化”痕跡,最底有薄層泥質灰巖,厚度為725米。
    上部: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產腕足類化石,云南貝YunnaneiIa及短咀貝PoaronYnenasP,厚度達100米。
    帽子峰組
    鈣質頁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有管狀砂巖及管狀粉砂巖,頗有特征,尚有炭質頁巖及中粒砂夾層,厚度達300米。
    3.石炭系(C)
    本系巖層厚度1040米,由下石炭統孟公坳段、測水段和梓門橋段及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組成。主要分布于滃江流域一帶丘陵地區,整合覆蓋于泥盆系之上。
   。1)下石炭系孟公坳段(C1Ym):為淺海相碳酸鹽與砂泥質沉積物,其巖主要為灰巖、泥灰巖、鈣質砂頁巖,厚度大于160米。
    (2)下石炭系石凳子段(C1ds):屬淺海相碳酸鹽建造,巖性為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夾頁巖含貴州珊瑚(Kweienowphyuon,sp)長身貝(Gigantoprodctos,sp)及海百合莖厚度大于250米。
   。3)下石炭系測水段(C1dc):為海陸交互相含煤砂頁巖組成,巖性以粉砂巖、頁巖夾灰巖、含菱鐵礦結核,在炭質頁巖中見有7~11層煤線,可采煤層3~7層,巖層厚度170米。
   。4)下石灰炭梓門橋段(C1dz):巖性特征為中厚層狀,灰至深灰黑色灰巖,間夾泥巖,含燧石條帶,厚度不清,與中上石炭系壺天群呈過渡關系。
    (5)中上石炭系壺天群(C2+3),巖層總厚度460米,整合于下石炭系之上。
    淺白色、淺紅色或灰白色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上部富含燧石條帶,下部稍含燧石結核。
    4.上三疊系(T3)
    翁源縣
    為海陸交錯相碎屑沉積巖,巖性為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煤層(無工業價值),底部含有爍石層,巖層厚度大于400米。呈角度不整合于中上石炭統壺天群之上,僅出露于縣城西北方向的鐵龍一帶。
    5.下侏羅系(J1)
    縣城西南的官渡及東南部躍進水庫一帶僅見下侏羅系蘭塘群,為海陸交錯相含煤碎屑沉積巖。巖性下部為砂頁巖,礫巖夾灰巖及煤層(厚度小、煤質差,無工業價值);上部為砂頁巖,礫巖,總厚度大于1000米。不整合于古生代下石炭系或泥盆系之上。
    6.上白堊系(K2)
    出露于縣城往北至壩仔一帶,見有白堊系燈塔群陸相紅色碎屑沉積物。巖性特征,底部為礫巖層,中部為含鈣質,凝灰質砂巖及頁巖,上部為流紋巖,凝灰巖組成,巖層厚度350米,不整合于泥盆系或石炭系之上。
    7.第三系(R)
    僅在縣城東北桂竹水庫北面有發現,為第三系丹霞群,由陸相碎屑沉積物,紅色砂礫巖組成,厚度為130米,不整合于泥盆系之上。
    8.第四系(Q)
    廣泛分布于山間洼地凹陷地帶和山坡地段的堆積、沖積層,由砂礫巖和粘土組成的植被層;在河流或溪流兩巖的緩沖地帶則由粘土和砂礫組成的階地(梯田)或沖積小平原(現有農田)。
    構造
    翁源地處粵北山字型構造東翼前弧,由于受到北面貴東巖體與南面佛崗巖體入侵影響,發育了一系列北東向擠壓構造帶。隨后受新華夏構造的疊加,形成北東20°~30°的壓性斷裂和褶皺,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張性斷裂使區內構造顯得較為復雜。
    褶皺
    區內為一軸向北東的滃江復式向斜,由于受后期貴東巖體影響,在水源山(寶峰山)背斜兩側形成次一級的北西或近于南北向的向斜。
    滃江復式向斜
    位于青云山北部、九連山西坡、貴東巖體南緣、滃江流域一帶,呈北東-南西走向,向斜核部由晚古生代的巖層組成,褶皺形態以北東為主,北面受后期貴東巖體的再次入侵的影響,寶峰山(又稱水源山)隆起兩翼,形成次一級的翁城-新江向斜和江尾-壩仔向斜。
    滃江復式向斜兩翼,幅寬約20公里,北東-南西方向長達100多公里(本縣境內56公里)。
    背斜
    在南面佛崗巖體和縱北面貴東巖體影響下,使區內形成了以青云山為主體背斜和次一級的黃竹坪小背斜,后期熱水巖體的侵入形成了中部的寶峰山背斜,將滃江復式向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構造。
    斷裂
    翁源縣
    由于受南北構造壓力的影響,形成了以北東向為主的斷裂。
    青云山大斷裂:走向北東-南西,從青云山腳起向西延伸到礤下天光腦三岔水,長達22公里,傾南東,垂直斷距150~250米,為一個遞沖斷層,傾角在50°以下,上盤為中下泥盆系砂礫巖,覆蓋于中泥盆系東崗嶺組之上。
    老隆山斷裂:位于青云山東南部,北東—南西走向,延伸長達11公里,斷距達千米以上,下侏羅系蘭塘群直接與北西盤中泥盆系東崗嶺組接觸。
    石背斷層:南西起于石背,向北東延伸到連平陂頭一帶,走向北東55°,斷距410米,傾向東南,傾角50°,為一逆沖斷層,上盤測水煤組與中上石炭系壺天灰巖直接接觸。
    龍仙民主-八泉庵斷層:西南起于民主犀坑,往北東延伸到桂竹水庫北面的八泉庵。境內延伸長達18.5公里,往北延伸到陂頭一帶,向東南傾斜,斷距大于500米,為逆斷層上盤泥盆—石炭系覆蓋于第三系丹霞群之上。
    近南北斷裂:在新華夏構造運動影響下,形成北北西或北北東向張性或張扭性斷裂。斷裂呈橫切滃江復式向斜之態,多為逆沖斷層,斷距400~1000米,主要發育于熱水巖體兩側的圍巖中。其代表有馬東—民治斷層、小徑山—大寶山斷層,其次是佛崗巖體頂端的陳村斷層。此三個斷裂帶中都有充填交代的矽卡巖型的多金屬礦床(其上部為鐵帽)。
    翁源縣
    橫石水發源于始興縣黃茅嶂,至翁城象嘴朱屋流入英德,于龍口匯入滃江。集雨面積642平方公里,河長54公里,其中縣內集雨面積478平方公里,河長41公里,河床比降3.88%。支流有礬洞水,集雨面積119平方公里,河長25公里,其中縣內集雨面積76.3平方公里,河長11.9公里,河床比降15%。
  主要氣候
    翁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沿翁韶公路附近山脈以南地域為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帶。氣象上常以氣溫作為劃分自然季節的標準。把月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24℃的月份作為夏季,小于14℃作為冬季,大于或等于14℃到24℃作為春、秋季,則翁源的自然季節為夏長、冬短、春秋短暫。
    縣內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1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光照1586.2小時,1996年達到1811.8小時,而1997年只有1377.4小時。
    年平均氣溫20.6℃,年總積溫7434℃。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2℃,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1.3℃。年平均降雨量1693.9毫米,1997年多達2156.2毫米,1991年少至1116.4毫米。
    翁源春季為3~4月,夏季為5~9月,秋季為10~11月,冬季為12月至次年2月,夏季達5個月,而冬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份平均氣溫在10℃以上,適宜作物生長,故縣境內四季宜耕,作物常青。四季分明,季節特征明顯。
    季風明顯,風向隨季節而轉變。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春秋兩季南北風相互交替。年偏北風頻率為46.5%,偏南風頻率為21.4%,靜風為32.1%。隨著風的轉變,光溫水季節也有明顯變化,春季低溫寡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多霜。
    光溫水分配不均?h內山地氣候變化劇烈,局部性災害嚴重?h內春暖遲,有92.3%的年份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溫陰雨天氣。1988年2月27日、1990年2月23日及2000年2月20日均出現了持續12天的長低溫陰雨過程,嚴重影響春播。1988~2000年的十三年間,只有1997年未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大于或等于12℃穩定回暖期為3月10日,而80%保證率安全播種期則要推遲到3月24日。
    夏季雨量集中,天氣潮濕酷熱,多有雷陣雨或暴雨,引起山洪暴發。1988年至2000年共出現73次暴雨,其中4-6月46次,占63%,雨量占年總雨量的44.5%。日最大雨量為2000年9月1日185.2毫米,滃江出現罕見的洪峰。山地雷暴多,1988年至2000年共有雷暴日925天,其中4~9月806天,占87.1%,時有人畜遭雷擊傷亡及電子設備、電器受損的雷擊事故。
    秋季,九月初,北方冷空氣入侵縣境,空氣干燥涼爽,雨量少,常有秋旱或秋冬連旱,個別年份甚至出現秋冬春連旱。
    冬季,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是霜凍出現期。1988年至2000年有霜日數90天,平均每年6.9天,1988年多至12天。冬季也時有冰雪,1993年1月中下旬冰凍日數7天,同時降雪日數5天,積雪厚度2厘米。1996年2月19~21日連降三天雪,造成嚴重冷害。
  行政區劃
    翁源縣地處粵北山區?偯娣e為2217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行政區劃設7鎮一場,156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982個村小組。
    龍仙鎮:(含南浦、三華)居委會6個,村委會:34個,村小組:388個。
    原龍仙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6個,村小組187個。
    翁源縣
    原三華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7個,村小組60個。
    原貴聯:村委會1個,村小組141個。
    壩仔鎮:(含巖莊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22個,村小組325個。
    原壩仔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3個,村小組197個。
    原巖莊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9個,村小組128個。
    江尾鎮:(含紅嶺、仙鶴):居委會3個,村委會24個,村小組275個。
    原江尾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38個。
    原紅嶺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4個,村小組29個。
    原仙鶴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08個。
    官渡鎮(含六里):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35個。
    原官渡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1個,村小組103個。
    原六里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32個。
    翁城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7個,村小組163個。
    新江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51個。
    周陂鎮(含礤下):居委會2個,村委會18個,村小組304個。
    原周陂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78個。
    原礤下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6個,村小組126個。
    鐵龍林場:居委會1個,村委會(工區)3個,村小組:33個。
    - 回目錄
  民族人口
    民族
    境內居住的主要是漢族,還有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漢族308749人,占全縣總人口99.29%;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除瑤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解放后因工作關系或婚姻關系而定居翁源的。
    翁源縣
    漢族(客家民系)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漢族人口308749人,占總人口的99.29%,其中客家漢人占大多數。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據考古材料及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翁源就有人群繁衍生息,爾后歷經數千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把許多“謫徙民”強遷至嶺南,漢晉和南北朝,中原漢族人民又幾次南遷,至宋代,徙居于翁源的漢人已有一定的規模,“嗣后戶口殷繁”。期間金兵南侵、宋室南遷,南宋末“元兵擾攘”,這些歷史大變動又促成了漢民族的大遷移,戰亂、災荒迫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途經閩西、贛南輾轉至翁源。據各姓族譜記載,翁源大部分姓氏是福建、贛南遷來,其中福建上杭來者最多。早者有自宋代的陳、劉、吳氏,元代的張、甘氏。其后,明清各朝來者漸多,尤以明代遷翁的居多,有陳、溫、王、黃、郭、何、李、林、葉、官、丘、沈、吳、涂、張、楊、鐘等姓。清代遷翁亦有一定規模。由于南來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閉塞的山區,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較少受到外來影響,因而一方面保持了客家人固有的傳統習俗,另一方面客家人本身強烈的宗族觀念和長期形成的文化禮俗,使他們形成了獨特的生活集團,保存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乃至語言面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了翁源的客家民系。
    少數民族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21個少數民族,共有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分布于全縣各鎮場;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2個民族和增加540人。其中:瑤族14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46%;壯族419人,苗族98人,土家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61人。瑤族皆為“過山瑤”。民國以前常無定居,出沒于深山密林之中。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天順年間(1457—1463)翁源就設有撫瑤總、撫瑤頭管理瑤族事務,并朝貢方物(資料參見清雍正《古今圖書集成職務典》卷1393及清康熙《金通志》卷29)。但今之定居于縣境之瑤族卻皆為民國期間從曲江、英德、始興等地遷來的,幾逍陆疃啵354人,其次龍仙306人,鐵龍273人,40~80人的有六里、貴聯、仙鶴、翁城、壩子、三華等6個鎮。壯族419人,分布于周陂、巖莊、江尾、翁城、龍仙、官渡、新江、南浦;蒙古族,主要分布于龍仙(9人);回族,分布于巖莊、翁城;侗族,分布于江尾、巖莊;藏族,居住巖莊;滿族,居住于龍仙;黎族,居住于壩子;苗族,居住于龍仙。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實行各個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并對少數民族予以優待,漢族和少數民族相雜而居,緊密團結,共同為家鄉建設辛勤勞動,少數民族的社會政治地位日漸提高。
    人口
    人口規模
    全縣實行人口控制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人口的自然增長得到控制,出生率每年都穩定在20‰以下,死亡率維持在5.5‰左右。至2000年,全縣總戶數97946戶,總人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暫住人口為27168人。2000年總人口比1988年322132人增加48418人,平均每年增加4035人,增長15.03%,平均每年增長1.25%。1988年至2000年,全縣共增加49945人,平均每年增加3842人。
    由于經濟落后,大量年輕人到外地務工經商,常住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比較相差較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10956人,與年末戶籍人口370550人對比少59594人。
    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05096戶,總人口38751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73人,非農業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1‰。
    人口結構
    民族構成翁源是漢族聚居民區,其他民族除瑤族外均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遷入,主要分布于城鎮、廠礦。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漢族308749人,占全縣普查總人口的99.29%,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普查總人口的0.71%。少數民族由瑤族、壯族、蒙古、回、苗、土家族、藏、黎、滿、侗等21個民族組成。
    翁源縣
    性別構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翁源縣男性人口為159731人,占普查總人口的51.37%;女性人口151225人,占48.63%。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62)。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較,男性比女性上升了0.55個百分點。
    年齡構成翁源縣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各種年齡組所占人口的比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所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30.89%下降到2000年的30.54%;15-64歲年齡組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3.94%下降到2000年的61.56%;65歲以上年齡組所占比重由1990年5.79%上升為2000年7.9%。老年人口呈增長趨勢。
    人口年齡構成類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占總人口的30.54%,年齡類型屬成年型地區類型(國際標準成年型地區為30%-40%);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90%,相對于全省老年人口所占比例6.05%高出1.85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0.94個百分點,年齡類型屬老年型類型(國際標準老年型地區為大于7%)。年齡構成逐步從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2000年人口老化指數為7.9%,比1990年上升2.73個百分點。
    文化構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翁源縣具有小學文化程度127561人,占總人口的41.02%,比1990年的138289人減少10728人,減少7.76%;初中文化程度96282人,比1990年的73439人增加22843人,增長31.10%;高中文化程度的29472人,比1990年的26147人增加3325人,增長12.72%;大學?埔陨系5750人,比1990年的2270人增加3496人,增長1.5倍。
    2000年,文盲人口有22893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4650人減少21757人;文盲率由1900年的15.68%下降到2000年的8.01%。
    2000年,在業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679人,占36.57%,初中6382人,占41.09%;高中1630人,占10.50%;大學畢業和肄業517人,占3.33%,文盲或半文盲693人,占4.47%。
    各行業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農林牧副漁業,大學?坪鸵迾I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15%,中專、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7.44%,小學文化程度占46.10%,文盲或半文盲占6.31%;工業部門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學?坪鸵迾I及以上占2.55%,中專、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6.26%,小學文化程度占19.90%,文盲或半文盲占0.69%;文教衛生體育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學?坪鸵迾I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55%,中專、高中文化程度占53.9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3.38%。
    行業構成2000年人口普查,全縣在業人口155320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水利業的人口104930人,占全縣勞動者總數的67.56%,與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11.94個百分點;制造業占6.90%,教育文化占3.15%,商業、飲食、物資占8.26%,其他占14.13%。按物資生產和非物資生產部門比較,農、林、工、建筑、商業等物資部門占89.96%,非物資生產部門只占10.04%。
    家庭結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縣有集體戶986戶、7109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93戶、減少219人;家庭戶83291戶、303847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3486戶,減少19446人;家庭戶平均每戶3.65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減少0.98人。
    人口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09525人,分布于全縣各鎮。龍仙是縣城所在地,人口最多,有74001人,其次新江鎮33656人,翁城鎮28559人、壩仔鎮24647人、周陂鎮20705人。南浦、官渡、江尾、六里四鎮的人口在1.7萬人至2萬人,其余各鎮的人口在4000-15000人之間,紅嶺人口最少僅為3946人。
    人口城鎮分布2000年底,全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非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19%。
    翁源縣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城鎮人口5.73萬人,占普查總人口的18.5%,分布于各鄉鎮政府所在地(街場)。人口較集中的有龍仙鎮(縣城)38164人、官渡鎮3729人、翁城鎮2603人、新江鎮2047人,其他15個鄉鎮所在地的街場人口均在600-2000人。
    人口密度
    根據2006年末人口統計,翁源縣人口密度為174.79人/平方公里,2000年為167.14人/平方公里。按2000年末戶籍人口統計,人口密度最高為縣城龍仙鎮372.94人/平方公里,其他由高到低依次為:三華237.71人/平方公里,江尾229.53人/平方公里,官渡223.86人/平方公里,壩仔219.37人/平方公里,翁城217.16人/平方公里,周陂198.33人/平方公里,礤下154.97人/平方公里,廟墩152.29人/平方公里,仙鶴143.39人/平方公里,六里132.62人/平方公里,南浦123.95人/平方公里,新江114.10人/平方公里,連新73.54人/平方公里,巖莊64.98人/平方公里,鐵龍58.88人/平方公里,貴聯48.7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為紅嶺僅為46.38人/平方公里。翁源縣人口密度呈向中心城鎮高度聚集狀態。
  物產資源
    翁源縣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是粵北南大門,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連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國道106、省道1944和京珠高速公路貫通而過,至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關11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地5萬畝,人口38萬人。本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3度,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度(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5.1度(1963年1月16日),年無霜期303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2毫米,最多1983年為2472.6毫米,最少1963年為1050.9毫米。水資源豐富,主流翁江河貫流全縣,并有7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全縣有山塘256座(包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1.99億立方米,全縣年平均擁有水量0.75億立方米。
    翁源縣
    翁源物華天寶,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千年古縣、中國最大國蘭生產基地。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為主,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為支柱產業。目前,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產,糖蔗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糖蔗25多萬噸;蠶桑種植面積2.8萬多畝,產繭3.5萬擔;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向周邊鄉鎮發展,目前,全縣年蔬菜復種面積26萬畝,產量37萬噸。已成為我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翁源土特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如下幾種:
    1、三華李
    起源于本縣的三華李,以龍仙鎮三華村種植的三華李為最佳,1986年被廣東省評為省優質稀有水果,廣東省十大名、優、稀、特水果之一,得到海內外客商的稱贊。三華李明末開始種植,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稱為夏令果王。三華李品種繁多,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為主要品種。芒種后,夏至前后成熟。果型白里透紅,聞之清雅芬芳,入口無澀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滿口香。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昂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九仙桃
    原產地在江尾鎮的九仙村,俗稱仙桃,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個重約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飽滿,皮紅肉白,皮外層有紅色小星點,肉質爽脆,蜜味濃香。近幾年九仙桃發展比較快,去冬今春種植1.8萬畝,目前全縣九仙桃面積2.5萬畝。
    3、沙田柚
    翁源適宜沙田柚種植,一棵樹最多時能結果數百只,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濃香,具有解酒、潤肺止咳之功能,被譽為“天然罐頭”,遠銷海內外。
    4、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產于江尾鎮,歷史悠久。米粉選用山泉水和當地精米制作而成,從磨漿、蒸面、曬面到切面、曬干包裝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觀晶瑩透明、面條均勻、煮炒皆宜、入口軟滑清爽、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既是米粉制品之極品,亦是饋贈送禮之佳品。
    翁源縣
    5、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以上,特別是荷蘭豆是粵北最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7萬畝,總產8萬噸。翁源產荷蘭豆豆型平直、大小適中、色綠鮮嫩、標豆率高。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
    6、糖蔗
    茂源糖業有限公司是韶關市唯一制糖企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良種繁育基地。年產一級白糖2萬噸。99年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后,茂源把第一車間放在糖蔗種植上。每年山坡地種植3.8萬畝,畝產達6噸。全縣種蔗農戶4600戶,其中,30畝以上大戶200戶,種植面積占糖蔗面積70%以上,建成7個比較大型糖蔗基地,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6萬畝。
    7、蠶繭
    韶關市農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翁源縣信達繭絲有限公司是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股份制民營企業。桑園面積2.7萬畝,年產繭3.5萬擔。蠶桑專業村30多個,種桑養蠶戶近5000戶。擁有現代化繅絲廠一家,年產優質生絲200噸,優質絲棉胎1萬張。
    8、蘭花
    江尾鎮仙鶴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空氣清新,無“三廢”污染。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托,在省道S245線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里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目前有20戶臺商落戶,品種100多個。全縣花卉面積達1.3萬畝.
    9、馬牯塘蓮
    馬牯塘蓮產于龍仙鎮馬牯塘村,為當地特殊土質所出特產,蓮藕小而長,皮白帶星點,質脆,味殊香,煲炒咸宜,遠近馳名。
    10、竹篙薯(食用淮山)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產于龍仙鎮的莎坪、馬山等村,這里的土壤適合竹篙薯生長,產出的竹篙薯特別長、大、淀粉多、營養豐富。
    11、果蔗
    產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鎮,近幾年來由于市場價格看好,果蔗向龍仙、江尾等鎮發展。翁源產的果蔗汁多、質脆、口感好。目前,全縣種植面積近3萬畝。
  名人文化
    版畫家——梁太銀
    梁太銀
    梁太銀一九四九生,廣東翁源人,一九七0年入伍到師政治部宣傳科任美術創作員。在部隊期間創作了一批反映部隊生活版畫、國畫作品,75年版畫作品《天山新路》入選全軍美展,77年《軍民情深》《這樣訓練好》入選建軍50周年全國美展,78、79年《爭分奪秒》分別入選西北五省版畫展和全國第七屆版畫展,同年被新疆軍區評為優秀作品獎。
    一九九一年到中央美院國畫系進修,進修期間在北京由中央美院主辦的十人畫展,自己有10幅作品參展,作品《秋林》(國畫)被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從七三年以來不少作品在省內外報刊發表。82年加入廣東省美術家協會。
    一九七九年到翁源縣文化館工作,曾任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現受聘于韶關市書畫院畫師。
    翰林學士----李林
    翁城明星村松樹崗,有一座翰林墓(夫妻合葬),墓碑中間刻有“皇清誥授內閣纂修史官翰林院檢討韶石李府君、李母梁夫人之墓”。左邊刻“乾隆貳年丁巳歲寒月谷旦”。
    李韶石,又名李林,翁城五一村人。九歲能寫古今各體文章,十四歲中秀才,就讀于官辦學堂?滴跞昱e“孝廉”,丁丑年參加京城會試,獲取“會元”(第一名),殿試取得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滴跛氖哪辏阱帉m御試,主考官奉旨宣布:“文章做好謄寫端正的即可呈繳”,李林首先交卷,榮獲“欽定第一”,特命他編修三朝國史及《大清一統志》。康熙帝圣駕南巡,命隨行諸學士即時即景賦詩獻藝,李林榮獲“賦獻第一”,因而名聲大振。供職翰林院期間,鴻文巨著多出其手。
    李林為人正直,極力杜絕送禮行賄,嚴拒私情托請辦事。他常說:“文人立身之本,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惫仕诤擦衷涸u卷時常焚香禱告天地,但愿卷卷能錄到忠孝文,因此評卷極其認真,雖幾經反復審閱,亦不感到困倦?滴跷迨荒辏现I“學士清貴”。
    京教寓所,他仍保持儉樸作風,粗茶淡飯,不尚華服。至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病終,享年79歲。生前有《紀恩詩》4卷、《玉署偶吟草》12卷、《時藝》4卷等著作傳世。
    名校長----許賡梅
    《孤鴻》是創辦翁源縣立中學并任第一任校長的許賡梅二、三十年來的書信集成。內容分5期:第一期記述作者少年游學,在外漂泊的浪漫生涯;第二期記載了作者在翁源公署掌總務科及為省議會議員時整治翁源社會治安的歷程;第三期反映作者在創建縣立中學期間歷經長期困苦的經過及苦心情形;第四期有縣立中學由啟蒙時期而達全盛時期的記載,也有作者悲觀一切萬念俱灰的思想反映,及倦鳥知返的決心和擺脫塵世的愿望;第五期反映全民渴望翁大公路籌辦計劃早日實施及作者重振精神編纂縣志的宏愿等。因此,《孤鴻》可以說是翁源解放前歷史進程的年表。
    《孤鴻》出版于1923年,后來由于社會變革丟失了,幾經周折才尋找到缺頁本,東拼西湊齊全,由定居香港的原縣立中學第三任校長許翰章先生再寫《孤鴻再版序》復印成書,今由翁源縣博物館收藏。
    作者許賡梅(1879-1952),字雪平,周陂人,清末拔貢,畢業于兩廣師范堂。他追隨梁啟超、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后來加入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他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興辦了全縣最早的鄉村新制小學——敬業小學,后來又積極興辦高級小學,創辦師范班。1916年11月,在三華建立縣立中學,并被推為校長。省議會成立后被推舉為省議會議員,并先后聘為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參事,第七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議,省政府參事。1947年當選為國大代表。許賡梅一生造福桑梓,道德品質人所共仰。
    名醫----楊德盛
    楊德盛(1854-1931),自幼習武學醫。一天,利龍街福源店老板帶其到坳頭楊屋找工做,行至半山腰,見一大群婦女在排隊挑水,泉水很細,一塊約四五百斤重的大石板封住了大半個泉眼,楊蹲下馬步,運足力氣搬開石板,眾人驚嘆不已。老板認定楊是武林高手,遂領其到官渡坪田鄉楊屋村教習武藝。
    民國初年,翁源縣立中學聘請楊為國術教員。一天,駐校的縣聯團團總陳子巽對他開玩笑說:“你力大無比,能移動紀念堂旁邊那對千斤石柱否?”楊坦然說:“能!闭f罷,運足丹田氣,用臀部撞向左右柱,左右柱移位了,有驚無險。片刻,又將一對石柱撞回原位。在場師生瞠目結舌,陳團總大加贊賞。
    楊不僅武藝高超,還擅長醫治跌打及刀槍傷?h聯團團丁官廷階在一次戰斗中,被子彈打爛了牙槽骨,臉腫得似皮球。楊對團丁們說:“廷階勇士的傷如若治不好,我把命陪給他。”不出半月,官的傷就痊愈了。團丁陳恩沐在圍剿劫賊戰斗中被子彈射穿喉嚨,生命垂危,楊只用了幾劑草藥就把他救活了。
    楊晚年在龍仙鎮開了一間“楊德盛醫務所”,他除了善治跌打、刀傷外,還兼治婦、兒科及奇難雜癥。他以“濟世救人”為宗旨,對患者總是酌量取酬,從不多取,因而得到群眾稱贊。
    楊德盛把醫術傳給子孫,成為醫學世家,其子楊程耀,后任翁源縣中醫院院長,孫子楊榮全先任中醫院院長,后任縣人民醫院院長至今。一家三代名醫。
    戲劇家----郭福平
    郭福平,1947年生于翁源縣六里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成份偏高,屬“可教子女”,有人推薦他到公社文化站工作,亦被有關領導否決。時代局限,命途多舛。
    是金子總會閃光。郭福平許多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得到社會認同?h電影院請他去編寫幻燈宣傳稿。高;謴驼猩悄辏詢灝惓煽儽簧仃P師專中文系錄取。在校期間,他創作了《柑熟時節》、《轉正》、《閃光的鑰匙》、《新書記》等作品,其中《柑熟時節》獲廣東省業余文藝創作一等獎,《轉正》獲二等獎。畢業后,被慧眼識才的文化部門領導直接分配到市創作室當創作員。由于作品碩果累累,被提拔為市文化局副局長,兼任市藝校校長。由省作家協會會員,再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評為國家二級編劇。2001年被推選為市文聯主席。郭福平從事創作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佳作連連。擔任行政職務以后仍“忙里偷閑”,堅持不懈進行寫作,還到翁源鐵龍鎮掛任副書記職務,體驗生活,捕捉素材。從業余作者到專業作家再到擔任領導職務期間,累計發表作品一百多萬字,結集出版個人專集(部)6個,1988年《送禮》獲省話劇院首屆小品大獎賽一等獎,1993年大型采茶戲《青山水東流》獲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拍成電視后又獲全國電視戲曲片二等獎。2000年大型采茶戲《霜雪山梅紅》和2002年長篇報告文學《“寒極”春光》(集體)均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此外,還有一批作品獲省、市和國家級獎項。著名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評論文章中稱贊《青山水東流》是“一朵散發著陣陣清香的山茶”。2005年又出版長篇報告文學《瑤山紅豆杉》。郭福平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他輝煌的人生。
    黃花崗烈士----李祖恩
    李祖恩(1891-1911),翁城鎮五一村人。少時勤奮好學,性格開朗,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崇拜取義成仁之士,常懷一顆報國之心。李15歲時毅然從軍,在軍中練就了一副好筋骨,也掌握了許多軍事知識。1910年退伍后,經何克夫介紹,加入同盟會。1911年,國民革命黨黨員黃興、趙聲等人召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于廣州,準備舉行起義,并招納青年志士,李欣然應從,與姚雨平等人,在廣州沙河密設機關,輸送槍械。同年3月29日,起義軍奮起反清救國,焚攻廣州督署,祖恩隨起義人員沖鋒陷陣,“雖見斷腿折臂猶復踏血前進”。當義軍戰至川龍口時,祖恩不幸落入敵手,英勇就義,年僅20歲。中國-為追念前功,闡揚先烈,在黃花崗建造了烈士陵園,將李祖恩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刻于紀念碑上,永為國人瞻仰。臺北圓山忠烈祠亦鐫其英名,同享臺灣最隆重之祭典。
    涂志偉
    涂志偉六里鎮龍船村人。自幼勤奮好學,酷愛畫畫,畫藝精益求精,曾因癡情于作畫而暈倒在畫室。1970至1972年,在縣文化館搞美術工作;1975至1978年,在韶關師范學校任教員;1981年至1987年,先后在廣州美術學院、華南文藝學院、廣州美術業余大學任講師。1975和1981年,獲廣州美術學院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美術碩士學位。
    他在幾十年中,從中國最著名的歷史事件中,創作了不少寫實油畫。透過他嫻熟非凡的手筆和絢爛的色彩,給予畫面物體以生命,每個細節都表達得非常傳神。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展、聯展和其他展覽近百次,并屢獲大獎,1994年獲全美國油畫家協會舉辦的中西大展金獎、1996年又獲全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特別獎。油畫本源自西方,卻有東方人問鼎桂冠,涂志偉被西方傳媒譽為“亞洲第一人”。
    涂志偉現為翁源籍旅居美國著名畫家,20世紀旅美杰出華人,中華世紀英才,美國國家級美術評委,被美國政府授予“油畫大師”稱號。
    明朝民族英雄——陳璘
    陳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明代翁源縣龍田鋪(今周陂鎮龍田村)人。陳璘少懷大志,身材魁梧,體力過人。他在國家民族內憂外患之際,從軍報國。為平定地方叛亂和鏟除地方割據勢力,他出生入死幾十年,領兵南征北戰,多次討平粵北、粵西、粵東事端,并曾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山東省一帶抗擊倭(日本)寇的侵擾,成為屢建戰功、能征善戰的一代名將。
    萬歷二十一年(1593),陳璘出任朝廷直隸的駐守南澳島的第九任副總兵。在位時,他帶頭捐出薪俸購買樹苗,帶領島上官兵廣為植樹,還親自為此舉撰文《南澳山植樹記》并立碑以紀,古樹和石碑至今仍在。
    萬歷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舉侵犯朝鮮,并欲吞我遼陽等地。朝廷命他統領廣東5000水兵援朝抗倭。第二年二月,陳璘提升為御倭總兵官兼水師提督,轄副將陳蠶、鄧子龍等,統率水軍1.3萬人,戰船500余艘,與朝鮮名將李舜臣及其水軍一道痛擊倭寇。陳璘赴朝抗倭,指揮了舉世聞名的露梁海戰以及昆陽、昌善戰役,血戰數十番,毀倭船七八百艘,斬溺倭兵兩萬余人,將倭寇首領石曼子擊殺于半海,生擒倭帥平正成、平正秀而歸,為明代援朝抗倭覆滅倭軍水陸師立下了首功,后被欽命為湖廣州總兵官。萬歷三十二年(1604),陳璘又晉升為左都督、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萬歷三十四年奉命調回廣東任總兵官。萬歷三十五年五月,陳璘病逝于任內,同年九月朝廷以其平亂抗倭有功封贈“太子太!薄Hf歷皇帝恩準在陳璘的故鄉翁源龍田村建造“龍田城”,城內設“太保祖祠”和“太保祠”,欽賜祠聯曰:“辟土開疆,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背r人民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皇朝里(今韓國德松里)建造了“陳璘別廟”,并畫像賦詩欽揚陳璘的功勛。
全國與翁源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安县| 平顶山市| 武威市| 江安县| 清流县| 苍山县| 萨迦县| 新源县| 岳普湖县| 施甸县| 万山特区| 高州市| 泽州县| 雷山县| 涟水县| 蒲城县| 庆元县| 泽库县| 青岛市| 中江县| 彩票| 北宁市| 莱西市| 惠东县| 丹棱县| 马关县| 泽普县| 横山县| 察哈| 屏东县| 姚安县| 东源县| 利川市| 静安区| 深州市| 汶川县| 齐河县| 榆林市| 五莲县| 敦化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