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 | 面積 | 簡介 | |
新江口鎮 | 421087100 | 115km2 | 新江口鎮是松滋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松滋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其版土面積11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近13萬,其中農村人……[詳細] |
南海鎮 | 421087101 | 171.3km2 | 松滋市轄鎮。1958年建南海公社,1987年建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5公里。面積171.3平方公里,人口7萬。省級紅(花套)東(岳廟)公路和沙(市)劉……[詳細] |
八寶鎮 | 421087102 | 松滋市八寶鎮是荊州市的蔬菜生產大鎮和養豬大鎮,蔬菜年產量達到300多萬斤,年出欄肥豬10萬頭以上。該鎮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永興場村,1999該村蔬菜大棚發……[詳細] | |
涴市鎮 | 421087103 | 148km2 | 涴市鎮位于松滋市東北部,地處長江南岸,因江水在此涴演曲回而得名。她三面環水,上接宜昌,下連荊州,腹地平疇千里,稻香魚躍,素有“古樂鄉”之美譽。 全……[詳細] |
老城鎮 | 421087104 | 座落于松滋西北部的老城鎮,“北枕長江,西接三峽”,歷有“古郡”之稱,素有“典雅”美名,自東晉至公元1943年,老城設縣治歷經九朝,長達1600余年,這里……[詳細] | |
陳店鎮 | 421087105 | 1996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地處鄂西南的松滋 市陳店撤鄉建鎮,歷史由此翻開嶄新的一頁。古老的陳店煥發青春,年輕的城鎮燦爛輝煌, 豐富的自然資源,暢……[詳細] | |
王家橋鎮 | 421087106 | 152.38km2 | 出松滋市城區西行10公里,您便到了一個古老而又發達的鄉村重鎮——王家橋。他毗鄰松滋城郊,轄43個村(場),國土面積152.38平方公里,人口5.1萬。改……[詳細] |
斯家場鎮 | 421087107 | 126.3km2 | -市鎮因燒制陶器“窯林”舊稱演繹而名,于明代末年建制,是松滋最早的建制鎮。地處湘鄂邊界,枕武陵余脈,連兩省三縣,物華天寶,山川錦繡,是湖北荊州的南大門,……[詳細] |
楊林市鎮 | 421087108 | 126.3km2 | -市鎮因燒制陶器“窯林”舊稱演繹而名,于明代末年建制,是松滋最早的建制鎮。地處湘鄂邊界,枕武陵余脈,連兩省三縣,物華天寶,山川錦繡,是湖北荊州的南大門,……[詳細] |
紙廠河鎮 | 421087109 | 109km2 | 松滋市轄鎮。1958年成立紙廠河公社,1975年改為王家大湖公社,1987年建紙廠河鎮。位于市境東南部,地處洈水河北岸,東與 公安縣相鄰,距市區31……[詳細] |
街河市鎮 | 421087110 | 82.8km2 | 松滋市轄鎮。1958年設松南公社,1975年改為街河市公社,1987年建鎮。位于松滋市中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積82.8平方公里,人口4.3萬。轄平板……[詳細] |
危水鎮 | 421087111 | 危水鎮位于湖北荊州市松滋市。下轄: 421087111001 121 和平街社區居委會 421087111002 121 大橋街居委會 421……[詳細] | |
劉家場鎮 | 421087112 | 292km2 | 松滋市劉家場鎮地處湖北西南邊陲,國土面積292平方公里,轄21個村,3個居委會。人口8.5萬,是鄂湘兩省三市(荊州、宜昌、常德)五縣(市)(松滋、宜都、……[詳細] |
沙道觀鎮 | 421087113 | 59km2 | " 巍巍換甲山,悠悠長江水,哺育出一座荊楚名鎮,璀璨奪目;昔日“小沙市”,新千年省級中心鎮,演澤著燦爛文明,蘊藏著無限商機。 —……[詳細] |
萬家鄉 | 421087200 | 松滋市萬家鄉地處松滋西南部,與湖南宜萬鄉僅一河相隔,所轄8村1社區,全鄉總人口23426,其中農業人口22212,耕地面積48670畝。 萬家鄉人……[詳細] | |
卸甲坪土家族鄉 | 421087201 | 110km2 | 松滋市轄鄉。1958年成立曲尺河公社,1975年改卸甲坪公社,1983年置卸甲坪鄉。位于市境西南部,與湖南澧縣及湖北五峰縣接壤,距市府56公里。面積11……[詳細]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2個開發區,23.5萬戶,人口85萬,農業人口68.4萬。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游于一體的新興城市。松滋市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萌動了春秋,綿延于兩漢,繁華于魏晉,勃發于明清,昌盛于改革開放。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