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市歙縣霞坑鎮霞坑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41021109 | 身份證前6位:341021 |
長途區號:0559 | 郵政編碼:242700 |
隸屬政區:霞坑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皖J | |
霞坑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姓氏及遷涉
霞坑古稱蛇坑,形狀為蛇而得名,歙縣城關出東門60里,發源于清涼峰北側的槐源河,流涇60里在霞坑河谷地段,沖擊成一長條形5里長、里許寬的平川,是多山少地的歙縣南鄉面積最大的一塊平谷。村前面對著名的柳亭山,是被今日國內外攝影師稱為人間仙境的石潭九坑十八(士太)眾山莊,霞坑村的后面的龍山可一直蜒棉到七姑尖、清涼峰。
歷史有記載的開辟霞坑河谷的主要為方、吳二姓,在明、清代以后陸續有潘、洪、李、許、黃、胡、錢、王、姚、葉、鄭等姓氏遷入,雖吳姓占主導地位,但各姓和睦相處,成為徽州罕見的各姓雜居的村莊。
解放后在霞坑村成為鄉、公社、鎮的行政機關后,陸續有其他姓氏遷入。
方蒙遷居霞坑左昌干和方氏十二派 方氏始祖在漢平帝元始間,即公元零零年間,漢黟侯方儲的祖父方紘公避王莽篡位難,于公元000九年過江,遷居歙縣之東鄉即今之淳安縣,方儲公第三十七世孫方蒙,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0-970年)始遷居霞坑左昌干,即今霞坑鎮政府與河政所在地一帶,方氏祖先於宋代就修建了左昌碣,灌溉著下游的幾百畝水田,這是歙縣最早修建的水碣之一。方蒙公的后裔再遷到附近的蘇村,并由蘇村遷淳安幫源、佘坡、(石番)溪、老竹源、柘源、茆田、臨河、聯墅、潛口、后市等地,從這些地方又分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西直至臺灣,衍繁為方氏十二大派。
石潭吳氏主要居住地 霞坑村古時為石潭鄉管轄,是石潭吳姓兩堂的主要居住地,今霞坑村的坑士川、半源、利石、霞井、壩坑幾個居民點吳姓自都是明代就遷自石潭,并在各地建了分祠。
霞坑的興起得益於杭徽公路,自1936年杭徽公路建設后,成為附近幾大村鎮里方、石潭、金村、上干、溪上及昌溪水南等地的交通要沖,自起商業手工業興起,解放后成為鄉、公社、鎮的所在地,尤其是近30年人口急增,成為附近山莊移民的第一站。
二、宗 祠
霞坑村原有祠堂四座,即方氏真應廟、吳氏余慶堂、潘氏祠、李氏祠,今全部被毀。
方氏真應廟 歷史最為悠久,可以說是徽州建立宗祠之始。宋代為紀念方氏始祖方儲,宋政和七年(1114年)丁酉,奉敕建立廟宇,名曰真應廟,在歙邑南柳亭山下。明清以后又由專祠(專門紀念漢黟侯方儲)轉化為方氏宗祠,后成為方氏十二派總祠堂,即全國方氏總祠,有“萬派朝宗”和“散處留千派,尋源總一家”之稱,歙縣柳山方氏的真應廟建于北宋初年,這在當時徽州甚至全國開辟了以姓氏為中心的宗族祠廟先河。可見柳山方氏真應廟在國內在徽州的地位是別無僅有的。
二十卷的《柳亭山真應廟方氏會宗統譜》是今國內外研究徽州宗族的主要資料,今存美國日本各一套。廟存譜文革被毀。
方氏真應廟在五八年-時辦農具廠,1968年文革時拆其磚木修建霞坑中學,徹底被毀,今僅留地基。
吳氏余慶堂即現在戲臺址,解放后為霞坑糧站,文革時拆毀。
潘氏宗祠五八年成為公社政府辦公用,后被拆。
李氏宗祠,長毛后就破敗,土改時分給唐姓居住。
三、古跡
左昌寺 宋紹興四年建在柳亭山頂,明季毀。
左昌碣和天井潭 左昌碣在槐源橋旁,灌田一百八十畝余,之上有天井潭,深四十余丈,旁有石筍,高出水面,潭畔石壁崖橫一石磴,可坐以垂釣,風景絕佳。
全國與霞坑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