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為白翟部族地。秦為鄜邑。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鄜縣,王莽始建國改名修令縣,東漢初廢。十六國后秦姚萇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在今縣東北增設洛川縣,因境內北洛河得名。《元和郡縣志》:“(洛川縣)以縣界洛川水為名。”后廢。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復置。隋開皇三年(583年)縣治再遷進蒙(今舊縣鎮)。大業元年(605年)敷城縣改名鄜城縣,三年遷郡治今富縣富城鎮。
后梁開平三年(909年)改鄜城縣為昭化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復名鄜城縣,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降為鄜城鎮并入洛川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洛川縣治遷今址。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48年屬黃龍分區。1950年5月屬延安分區,10月屬延安專區。1968年屬延安地區。1996年屬延安市。
1950年全縣設7區35鄉。1952年改為8區35鄉。1956年3月,吉子現一帶10個自然村歸鄜縣,槐柏區石月、小月、高家原、坪胡、戲廟歸黃龍縣,黃龍縣洪福梁、開府2鄉全部及白家鄉盤曲河、聿津河口和三岔鄉堯提、背坡、上堯科、欄柯山等地,以及黃陵縣北谷、南谷、永樂3鄉共43個自然村歸洛川縣。全縣合并為舊縣、槐柏、青化、土基、石頭、城關6區,伏益、作善、后子頭3個直屬鄉及城關鎮,轄地為今洛川縣地。
1958年9月,全縣改設菩堤、舊縣、城關、楊舒、槐柏、土基、石頭7個公社,12月,鄜縣撤銷,轄地并入洛川縣,原黃龍縣界頭廟、三岔、范家卓子等公社及白天橋一帶歸洛川縣。全縣共設城關、楊舒、槐柏、土基、石頭、舊縣、菩堤、鄜縣、羊泉、張村驛、黑水寺、界頭廟12個公社,轄地為今洛川、富縣2縣地及黃龍縣三岔、界頭廟、范家卓子3鄉。
1960年增設洪福梁公社。1961年9月,鄜縣、黃龍縣建制恢復,該縣西北部歸鄜縣,三岔、界頭廟、范家卓子3個公社歸黃龍縣。全縣轄菩堤、洪福梁、黃章、舊縣、永鄉、高嶺、城關、京兆、楊舒、老廟、槐柏、武石、石泉、土基、秦關、百益、石頭、朱牛18個公社。1962年設后子頭公社。1966年撤高嶺公社。
1984年,撤公社改鄉鎮,全縣設舊縣、鳳棲、老廟、土基4鎮,菩堤、洪福梁、黃章、永鄉、后子頭、京兆、楊舒、槐柏、武石、石泉、秦關、百益、石頭、朱牛14鄉。1988年,全縣共33484戶,159769人。1990年,從京兆、楊舒2鄉劃出地域,設交口河鎮。
1996年,洛川縣面積1804.2平方千米,人口43143戶,186642人。轄5個鎮、14個鄉: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土基鎮、菩堤鄉、黃章鄉、洪福梁鄉、永鄉鄉、后子頭鄉、京兆鄉、楊舒鄉、槐柏鄉、石泉鄉、武石鄉、秦關鄉、百益鄉、石頭鄉、朱牛鄉,共36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縣政府駐鳳棲鎮。
1998年,石頭鄉改為石頭鎮。調整后,洛川縣轄6個鎮、13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00573人,其中:鳳棲鎮21060人,舊縣鎮13148人,老廟鎮13422人,土基鎮9537人,交口河鎮10083人,石頭鎮11717人,菩堤鄉6050人,洪福粱鄉2231人,黃章鄉8524人,永鄉鄉13257人,后子頭鄉21115人,京兆鄉6158人,楊舒鄉14824人,槐柏鄉12141人,石泉鄉5494人,武石鄉4476人,秦關鄉9731人,百益鄉7739人,朱牛鄉9866人。
2001年,撤銷洪福梁鄉并入舊縣鎮,撤銷槐柏鄉、武石鄉設立槐柏鎮。區劃調整后,洛川縣轄7個鎮、9個鄉: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土基鎮、石頭鎮、槐柏鎮、菩堤鄉、黃章鄉、永鄉鄉、京兆鄉、楊舒鄉、石泉鄉、秦關鄉、百益鄉、朱牛鄉。
2011年,撤銷石泉鄉并入槐柏鎮,撤銷京兆鄉并入交口河鎮,撤銷百益鄉并入石頭鎮,撤銷秦關鄉并入土基鎮。調整后,洛川縣轄7個鎮、5個鄉: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土基鎮、石頭鎮、槐柏鎮、菩堤鄉、黃章鄉、永鄉鄉、楊舒鄉、朱牛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