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底,陜西省轄5專區、1省轄市,95縣、3市、2中心區、9市轄區,388區、3009鄉、101鎮。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西安市 9區
新城區 蓮湖區 碑林區 未央區 雁塔區
灞橋區 長樂區 阿房區 草灘區
直轄單位 3市、40縣、1中心區
咸陽市 寶雞市 漢中市
隴 縣(城關鎮) 長安縣(韋曲鎮) 咸陽縣(城區) 戶 縣(城關鎮) 銅川縣(十里鋪)
寶雞縣(虢鎮) 鳳翔縣(城關鎮) 千陽縣(城關鎮) 歧山縣(縣城) 扶風縣(城關鄉)
眉 縣(首善區) 乾 縣(城關鎮) 永壽縣(監軍鎮) 長武縣(昭仁鄉) 彬 縣(城關鎮)
武功縣(普集鎮) 麟游縣(縣城) 周至縣(城關鎮) 興平縣(城關鎮) 淳化縣(城關鄉)
旬邑縣(縣城) 禮泉縣(縣城) 渭南縣(城關鎮) 華 縣(縣城) 華陰縣(城關鎮)
潼關縣(城關鎮) 藍田縣(城關鎮) 臨潼縣(城關鎮) 大荔縣(城關鎮) 合陽縣(城關鄉)
蒲城縣(城關鎮) 澄城縣(縣城) 白水縣(城關鎮) 韓城縣(城關鎮) 朝邑縣(平利鎮)
三原縣(城關鎮) 涇陽縣(縣城) 高陵縣(縣城) 富平縣(城關區) 耀 縣(縣城)
太白中心區(嘴頭鎮)
延安專區 駐延安縣 14縣
延安縣(城關鎮) 甘泉縣(縣城) 安寨縣(真武洞) 志丹縣(城關) 延長縣(城關鎮)
宜川縣(城關) 洛川縣(城關鎮) 黃陵縣(城關) 黃龍縣(石堡鎮) 宜君縣(城關)
富 縣(縣城) 吳旗縣(吳旗鎮) 子長縣(瓦窯堡) 延川縣(縣城)
榆林專區 駐榆林縣 12縣
榆林縣(城關鎮) 府谷縣(縣城) 神木縣(城關鎮) 橫山縣(城關) 定邊縣(城關鎮)
靖邊縣(張家畔) 清澗縣(縣城) 子洲縣(雙湖峪) 吳堡縣(宋家川) 綏德縣(城關鎮)
米脂縣(城關鎮) 佳 縣(佳蘆鎮)
漢中專區 駐漢中市 12縣、1中心區
南鄭縣(鋪鎮) 留壩縣(城關鄉) 勉 縣(城關鎮) 寧強縣(城關鎮) 略陽縣(城關鎮)
洋 縣(城關鎮) 佛坪縣(袁家莊) 城固縣(城關鎮) 鎮巴縣(城關鎮) 西鄉縣(城關鎮)
褒城縣(城關) 鳳 縣(雙石鋪) 黎坪中心區(元壩子)
安康專區 駐安康縣 10縣
安康縣(城關鎮) 嵐皋縣(縣城) 石泉縣(城關鎮) 鎮坪縣(牛頭店) 寧陜縣(關口鎮)
漢陰縣(新店) 紫陽縣(城關鎮) 平利縣(城關鎮) 旬陽縣(城關鎮) 白河縣(城關鎮)
商洛專區 駐商縣 7縣
商 縣(城關) 丹鳳縣(城關鄉) 商南縣(城關鎮) 洛南縣(城關鎮) 鎮安縣(城關鎮)
山陽縣(城關鎮) 柞水縣(石鎮)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渭南縣的青崗坪和與藍田縣共管的厚子鎮劃歸藍田縣;藍田縣的寬溝、青崗2鄉及萬燈寺鄉的萬燈寺、紅石溝、大沙窩等村劃歸柞水縣。(1956年2月)
◎臨潼縣雨金區新市鄉的原鄧村、鄧家溝和城關區茹家鄉的六家村劃歸高陵縣。(1956年2月)
◎黃龍縣的孫堡、新莊子、西石坡、張家灣、高家嘴5村劃歸澄城縣。(1956年3月)
◎志丹縣的雁轱轆塘、高灣、羅李坬、常梁坬、段家坬、菜子圪堵、胡麻地嘴、薛家河坬、閻家廟、小李圪凹、介渠灣、閻家圪堵、柳樹圪?(左土右勞)、楊窯則14村劃歸靖邊縣;靖邊縣的牛嘴溝、王家灣、廟家河、羅山、馬臺則、麻臺則、太鹽店7村劃歸志丹縣。(1956年3月)
◎吳旗縣的劉興莊、河石灣2村劃歸志丹縣;志丹縣的楊坬溝、小木澗、高樓坬3村劃歸吳旗縣(1956年3月)
◎志丹縣的古莊窠、韓崾崄劃歸安寨縣。(1956年3月)
◎富縣的南道德、新莊科2鄉的17個自然村劃歸黃陵縣。(1956年3月)
◎洛川縣的吉子現一帶10個自然村劃歸富縣。(1956年3月)
◎洛川縣槐柏區的石月、小月、高家原、坪胡、戲廟劃歸黃龍縣;黃龍縣的黃福梁、開府2鄉全部及白家鄉的盤曲河、聿津河口和三岔鄉的堯提、背坡、上堯科、欄柯山等地,以及黃陵縣的北谷、南谷、永樂3鄉,共43個自然村劃歸洛川縣。(1956年3月)
◎黃龍縣的觀亭、劉莊2鄉及磚廟梁鄉的梨樹堯、樺樹堯、頭過堯、白家原共18個自然村劃歸宜川縣。(1956年3月)
◎宜君縣店頭區的店頭、倉村、官莊、集賢、腰坪、建莊6鄉共88個自然村劃歸黃陵縣。(1956年3月)
◎平利縣八仙區的豐金鄉劃歸嵐皋縣;嵐皋縣的金雞鄉劃歸平利縣。(1956年3月)
◎清澗縣的棗樹墕鄉(13個自然村)劃歸綏德縣。(1956年4月)
◎藍田縣秦嶺口鄉及萬燈寺鄉的大陽坡、西牛槽等共21個自然村劃歸商縣。(1956年5月)
◎長安縣新筑區馬素鄉的馬房灘、興隆村劃歸高陵縣,高陵縣耿鎮鄉的班家村劃歸長安縣。(1956年5月)
◎將三原縣山東莊劃歸涇陽縣,蜜蜂王等7村劃歸高陵縣;將涇陽縣清河以東的魯橋鎮等17村鎮及高陵縣的劉家莊、灣里趙等5村劃歸三原縣。(1956年5月)
◎涇陽、禮泉兩縣共管的東桃堡村劃歸禮泉縣。(1956年5月)
◎永壽縣程圪塔村劃歸乾縣。(1956年5月)
◎長武縣巨家鄉的三義村劃歸麟游縣。(1956年5月)
◎鎮安縣的后池鄉,及栗札鄉的4個行政村劃歸寧陜縣。(1956年5月)
◎陜西省靖邊縣巴兔灘鄉劃歸綏遠省烏審旗(內政部1956年6月1日批準)
◎甘肅省崇信縣千牛鄉的河兒上村(飛地)劃歸陜西省隴縣火燒寨鄉。(內政部1956年6月1日批準)
◎歧山縣的連二溝以東的房家、齊家、云塘、強家胡同、張家、锨張溝、張家原、山底村等11個自然村劃歸扶風縣;扶風縣二溝西東的王家鼻梁、西塢李村、王村、翟家村、杜家溝等5村劃歸歧山縣。(1956年6月)
◎綏德縣趙石砭鄉的祁家溝、梁崖窯、大溝窯渠、望家墕、墳峁等6村劃歸米脂縣;趙石砭鄉的柳溝、賀家、張家山、李家山等4村劃歸子洲縣。(1956年6月)
◎漢陰縣的龍王、鐵佛(鐵爐)2鄉劃歸寧陜縣太山廟區。(1956年6月)
★將藍田縣阿氏莊鄉沙河村全部劃歸西安市領導。(1956年7月2日國務院批復)⊙由西安市灞橋區管轄。
◎黃龍縣的鴉兒溝等6個村莊劃歸韓城縣林源鄉。(1956年7月)
◎褒城縣的高石鄉的黃家大灣劃歸佛坪中心區。(1956年7月)
◎清澗縣的宜河村劃歸子長縣。(1956年7月)
◎西鄉縣下高川的馬坊及兩河口鄉的趙家營劃歸石泉縣長嶺鄉。(1956年7月)
◎漢陰縣酒店區的白龍鄉劃歸石泉縣迎風區。(1956年7月)
★將寶雞縣的馬營、譚家村、渭濱、石橋等4個鄉全部和相家莊、清水、雞峰、馮家塬、任家灣、八魚、高家村,臥龍寺等8個鄉的部分地區,共計76個村,劃歸寶雞市領導。(1956年8月1日國務院批復)
⊙銅川縣駐地由城關鎮遷至十里鋪鎮。(1956年8月13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
◎宜君縣烈橋鄉的渠家莊劃歸銅川縣何家坊鄉。(1956年8月)
◎富平縣峪嶺鄉的杏花村劃歸銅川縣紅土鄉。(1956年8月)
◎米脂縣黨家坪鄉的賀家畔、姬家畔劃歸子洲縣。(1956年8月)
◎褒城縣聯鄉區的歐家坡、史家灣、楊家院、杭寨、西頭子等村劃歸勉縣;勉縣黃沙區的立集園、蔣家營、華家營、王家莊、黃家窯等村劃歸褒城縣聯鄉區。(1956年8月)
◎略陽縣觀音寺鄉的冷雨河、太白廟、鄧家溝等村劃歸勉縣;勉縣茶店區的黑河壩劃歸略陽縣。(1956年8月)
◎佛坪縣岳壩鄉的九池壩劃歸洋縣。(1956年8月)
◎西鄉縣的子午鄉7個村莊劃歸石泉縣兩河鄉。(1956年8月)
◎鎮巴縣楊家河區的柳埡鄉西部劃歸西鄉縣。(1956年8月)
★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7次會議決定:
1.撤銷寶雞、渭南、綏德3個專員公署。
2.將原屬寶雞專員公署領導的寶雞、隴縣、汧陽、鳳翔、歧山、麟游、長武、邠縣、永壽、乾縣、武功、扶風、眉縣、盩厔、醴泉、栒邑、淳化、興平等18縣和寶雞市、太白區(相當于縣)以及原屬渭南專員公署領導的渭南、藍田、臨潼、蒲城、白水、富平、耀縣、高陵、三原、涇陽、澄城、韓城、郃陽、朝邑、大荔、華縣、華陰、潼關等18縣,都由省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原屬綏德專員公署領導的子長、延川2縣劃歸延安專員公署領導,綏德、米脂、清澗、葭縣、子洲、吳堡6等縣劃歸榆林專員公署領導。
省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44個單位(包括原領導的2個市4個縣),這是一個較為繁重的工作。希望省人民委員會隨時總結領導的成績和經驗報院。
◎南鄭縣千戶營鄉的王家嘴、陳家巷、張莊子3村劃歸漢中市。(1956年10月)
★1956年11月26日國務院批復:
1.將陜西省略陽縣郭鎮區大南峪鄉和木瓜園鄉的賀家溝村、大草壩鄉的鄰村2處,劃歸甘肅省康縣領導。⊙由甘肅省康縣云臺區。
2.將甘肅省康縣云臺區窯坪鄉的上下慶陽,包括譚家莊、羅義溝、中山梁、董家梁、馬家壩、蒲家灣、舊石埡、碾子奎、小寨子、舊沙壩、黨家灣、陳家梁等地以及鄭家灣鄉的史家河村劃歸陜西省略陽縣領導。 ⊙陜西省略陽縣郭鎮區領導。
◎長安縣灃西區的北梧村劃歸戶縣。(1956年12月)
◎澄城縣洛河已西的蘇家河澄村劃歸蒲城縣。(1956年12月)
◎吳旗縣南溝鄉的長蟲梁、箭桿灣、孔家臺、閻莊科、化山城子劃歸定邊縣。(1956年12月)
◎寧強縣巨亭鄉的周家溝等5個自然村劃歸略陽縣石翁子鄉。(195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