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底,安徽省轄7專區、5省轄市,1專轄市、68縣、20市轄區。
合肥市 4區
東市區 西市區 車站區 郊 區
蕪湖市 5區
環城區 長街區 新蕪區 河南區 郊 區
蚌埠市 4區
東市區 西市區 中市區 小蚌埠區
淮南市 4區
田家庵區 大通區 八公山區 九龍崗區
安慶市 3區
城中區 城西區 城東區
省直轄行政單位
屯溪市
阜陽專區 專署駐阜陽縣 10縣
阜陽縣(城關鎮) 太和縣(城關鎮) 毫 縣(城關鎮) 渦陽縣(城關鎮) 蒙城縣(城關鎮) 鳳臺縣(城關鎮)
潁上縣(城關鎮) 臨泉縣(城關鎮) 阜南縣(薛集) 界首縣(界首鎮)
宿縣專區 專署駐宿縣 7縣
宿 縣(城關鎮) 靈壁縣(靈城鎮) 泗 縣(城關鎮) 泗洪縣(城關鎮) 五河縣(城關鎮) 懷遠縣(城關鎮)
濉溪縣(濉溪鎮)
滁縣專區 專署駐滁縣 9縣
滁 縣(城關鎮) 來安縣(來安鎮) 全椒縣(襄河鎮) 定遠縣(定城鎮) 鳳陽縣(府城鎮) 嘉山縣(明光鎮)
盱眙縣(城關鎮) 炳輝縣(天長鎮) 肥東縣(店埠鎮)
六安專區 專署駐六安縣 7縣
六安縣(城關鎮) 舒城縣(城關鎮) 霍山縣(城關鎮) 金寨縣(梅山鎮) 壽 縣(城關鎮) 霍邱縣(城關鎮)
肥西縣(上派河)
安慶專區 專署駐安慶市 13縣
懷寧縣(石牌鎮) 望江縣(城關鎮) 宿松縣(城關鎮) 太湖縣(晉熙鎮) 岳西縣(天堂鎮) 潛山縣(梅城鎮)
桐城縣(城關鎮) 湖東縣(樅陽鎮) 東流縣(東流鎮) 至德縣(梅城鎮) 青陽縣(容城鎮) 貴池縣(池州鎮)
銅陵縣(五松鎮)
蕪湖專區 專署駐蕪湖市 13縣
巢 縣(巢城鎮) 無為縣(無城鎮) 含山縣(環峰鎮) 和 縣(歷陽鎮) 廬江縣(城關鎮) 蕪湖縣(蕪湖市)
宣城縣(城關鎮) 當涂縣(城關鎮) 南陵縣(城關鎮) 郎溪縣(城關鎮) 廣德縣(桃州鎮) 涇 縣(城關鎮)
繁昌縣(城關鎮)
徽州專區 專署駐屯溪市 9縣
歙 縣(徽城鎮) 旌德縣(旌陽鎮) 績溪縣(華陽鎮) 休寧縣(海陽鎮) 黟 縣(碧陽鎮) 祁門縣(城關鎮)
太平縣(城廂鎮) 石埭縣(廣陽鎮) 寧國縣(河瀝溪鎮)
◎將旌德縣模范鄉的楓樹塢、百坑、戴家坦、塘川、水川自然村劃入績溪縣。(1954年2月)
◎將山東單縣的胡楊莊、董臺子劃歸碭山縣。(1954年3月26日)
◎將壽縣的二十店、隗店2個鄉劃入淮南市。(1954年3月)
◎將江蘇溧陽縣戴埠區平橋鄉所轄區地三門里行政村劃歸廣德縣北山區管轄。(1954年4月6日內務部批準)(5月7日,正式交接。以后基本定型。)
◎將金寨縣駐地由金家寨遷駐梅山水庫興建的梅山鎮(1954年8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1955年5月1日,金寨縣正式遷治梅山鎮。)
◎碭山縣調整了部分邊界,屆時,碭山縣基本上恢復了原疆界。(1954年8月15日)
◎旌德縣的社屋坑村劃屬績溪?兿奶拼▌澣腱旱驴h。(1954年8月)
◎將原屬肥西縣鄭樓鄉鄭樓選區12個自然村劃入壽縣三義區。(1954年9月)
◎撤銷合肥市東郊區和西郊區,合并設立郊區。(1954年10月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1955年1月6日實施)
◎將肥西縣土山區豐鎮鄉靠吳山廟的35個自然村劃入壽縣。(1954年10月)
◎將肥東縣界河鄉16個自然村,即今田埠、大高2個行政村和肥全行政村壩西自然村劃入全椒縣。(1954年11月)
◎將濉溪縣的楊柳區薛塘鄉、曹湖鄉和常山區的二鋪鄉劃屬宿縣。(1954年11月)
◎濉溪縣鐵佛區的張井鄉劃入河南永城縣;楊柳區的薛塘鄉、曹湖鄉和常山區的二鋪鄉劃屬宿縣。(1954年11月)
◎湖東縣駐地由湯溝鎮遷至樅陽鎮。(安徽省人民政府1954年12月10日批準)(因湯溝鎮地勢低洼,易受水災,1954年7月2日,湖東縣政府臨時遷駐義津鎮。10月28日,縣委決定,縣城改駐樅陽鎮。11月7日,湖東縣先后遷往樅陽鎮辦公。)
★將現屬安徽省的泗洪、盱眙兩劃歸江蘇省管轄;并將現屬江蘇省的蕭縣、碭山兩縣劃歸安徽省管轄。(國務院1954年12月11日批準,1955年3月25日實施)
◎將肥東縣的高亮區的界河鄉劃屬全椒縣。
附:
1954年6月30日后,來安縣人民政府改稱來安縣人民委員會。
1954年7月5日,潁上縣人民政府改稱潁上縣人民委員會。
1954年7月7日,濉溪縣人民政府改稱濉溪縣人民委員會。
19554年7月9日,金寨縣人民政府改稱金寨縣人民委員會。
1954年9月28日,改懷遠縣人民政府為懷遠縣人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