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大王莊鎮虎口崖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7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大王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虎口崖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虎口崖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地處萊城西北26公里的山區。東鄰瓜屋村,西至東牛頭河村,南鄰孤山村,北邊是造甲峪。棗(園)徐(州)公路從村東穿過,盛產紅麻、生姜。由虎口崖、江良溝兩個自然村組成。虎口崖1196口人,1030畝耕地。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舊寨堡,虎口崖”。據原村內觀音廟碑記載,明初谷姓由大曹村遷此建村,因址在臥虎山下溝中,村西為懸崖,曾名“虎溝崖”,后諧音為虎口崖。
江良溝在鐵山東麓,140畝耕地、43戶、202口人。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文化鄉、江良溝”。據《王氏譜》記載:清乾隆年間,王姓由大王莊村遷此建村,因山溝中遍生江良花(牽牛花),故名江良溝,解放初期兩村合并稱虎口崖村,延襲至今。
據傳,元朝時期,此處溝深林茂,很少有人來往,時有老虎出沒。據說大王莊順天街財主家的大馬,經常來虎溝附近放牧,每次來都要和老虎廝打一番,且都是馬得勝而歸。一天,財主認為馬鬃礙眼,不然將會致虎于死命,于是就將馬鬃剪掉,誰知事與愿違,第二天虎馬相斗時,馬眼反被虎爪挖掉。
在村西南方原有玉圣堂廟一處,是村人為祈風調雨順禱一方平安而建,有300年歷史,清朝時廟有碑,1952年拆除。
虎口崖村臨溝,故房屋從山上到山下,一戶矮一戶。今有張、王、蘇、劉、李、程、孟七姓,其中張姓最多。各姓家族各有特點,張家世代多經商,王家多出文人墨客,蘇劉兩姓以耕作為主。
虎口崖人有光榮的愛國傳統。1941年,劉寶圣、蘇曰雨、張憲剛三個人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接著,蘇曰堯、王春亭組織成立了抗日游擊小組、農民協會,帶領村民斗地主、分田地、堅壁清野,異常活躍。大動參時,村中先后有30多人奔赴戰場,9人為國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劉寶寅、劉寶松帶頭組織互助組、初級社,后發展為高級社,由張修貞任社長;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該村成為虎口崖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小隊,王佃仁任大隊長;1957年修豬尾巴溝水庫,蓄水3萬方,擴澆土地70畝;1959年,修建江良溝塘壩,擴澆土地80畝。在東溝修水庫一座,蓄水5萬方,擴澆土地100畝。
幾十年來,虎口崖村開墾土地100多畝,封山造林100多畝。1962年、1963年,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劉寶寅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勞動模范稱號。1963年虎口崖村被評為山東省農業先進單位。
艱苦創業是虎口崖村人的本色,早在1957年,劉寶寅就帶領一班人建起了磚瓦窯一處。1987年,又建起了轉盤磚瓦窯一座。1981年,虎口崖建起了大王莊鎮第一個彈簧板廠,張建標任廠長。
如今的虎口崖村,林茂糧豐,安定團結,處處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