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下河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地處萊城西北26公里,東北距鎮政府駐地約7公里。東接止鳳村,西臨公家莊水庫,南與寨里鎮北庵村隔河相望,北與小下河村搭界,香山河穿村而過。大下河村由大下河、杏谷堆兩個自然村組成,共有2000畝耕地,308戶,914口人。
明朝初年,鄒姓由鄒高莊遷此建村,因址在香山河下游,曾名下河。因與小下河村重名,該村較大,改稱大下河。杏谷堆因其北靠楊丘山,山上有許多杏樹,故名“杏谷堆”。
全村共有趙、朱、劉、吳、谷、唐、鄒、王、李等1l姓,其中以趙姓、朱姓最多,原有張、戴兩姓,均于10余年前遷走。
大下河村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村北的“金牛腚”,村東“滑石堆”都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
抗日戰爭期間,萊蕪劃分三縣,大下河村隸屬萊北縣香山區。1951年3月,地名區改為數字區,香山區改稱十三區;1955年10月,十三區復稱香山區;1958年3月,香山區撤銷,分為大王莊、大槐樹兩鄉,大下河村劃歸大王莊鄉;1958年10月,大王莊鄉改為大王莊公社;1984年4月,大王莊公社改為大王莊鎮辦事處,大下河村劃歸溫家莊鄉;1985年11月,大王莊辦事處撤銷,分為大王莊鎮和大槐村鄉,大下河村隸屬大王莊鎮;2001年,原大王莊鎮、大槐樹鄉合并為新的大王莊鎮,大下河村仍歸屬大王莊鎮。
1942年,日寇在丁家屋子(今屬寨里鎮周王許村)安了據點,香山區中隊在杏谷堆伏擊,打死了日本軍官一名。鬼子惱羞成怒,出動了據點內的大批日偽軍前來報復,縱火把杏谷堆原16戶居民的房屋燒得只剩下一間。現在的住戶均為解放后搬上去的。
在這片有著光榮歷史傳統的土地上,劉亮培、趙風盈、吳欽芳等許多烈士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大下河村歷來重視教育。1958年下半年,大下河村設立了第一所小學,一到五年級共5個班,寫下了大下河教育史上的第一筆;1972年,村里將原校舍拆除,建起了新校;1982年又重新在東嶺水庫蓋起了12間教室,建起了新的村小學,并于1996年增蓋4間教師辦公室。在1982年到1986年間,為照顧杏谷堆的小學生,還在杏谷堆修建了4間教室,有一到三年級3個班;1999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大下河小學合并到前卞莊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大下河村先后考取大中專生17名,其中朱甲圣1993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學,成為大下河村歷史上的第一個本科生。
過去的大下河村土地貧瘠,特別是村東的下河嶺只長荒草不艮莊稼,加之水源條件差,群眾收入很低。原來的南北街只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巷,坑坑洼洼,雨天滿街流水,晴天漫天塵土。不但拖拉機開不進來,就是推小推車也讓人直皺眉頭。改革開放后,村民朱振江作炒茶葉生意,進貨時先要寄放在寨里鎮北庵村,再用小推車一車車地倒回家中。人們都稱大下河為“破大家”。
為了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局面,大下河人戰天斗地,艱苦奮斗,堅持常年大干苦干,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1992年以來,大下河人在以村支部書記趙茂忠為首的兩委班子帶領下,先后進行了3400畝下河嶺土地開發、2500畝節水灌溉工程、1100米二級提水管道、2000米河道治理、自流灌溉工程、水庫塘壩修建等56項萬元以上的工程,總投資630余萬元。累計用0150余噸、水泥1000噸、鋼材300噸、石灰500噸,共建起小(二)型水庫2座、防滲管道5800多米、大小橋涵9座、新修生產路400多米,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為了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村里還與泰安泰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下河嶺養殖“合同雞”,現已發展養雞大棚38個。通過這些富民強村措施,群眾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1年全村總收入903萬元,人均收入3307元。
大下河村十分重視發展第三產業。1995年,經工商部門批準,大下河建農貿市場一處,逢一、六開集。開集時人流如潮,川流不息,商品豐富,吆喝聲此起彼伏,購銷兩旺。村里還不斷加大對從事第三產業農戶的扶持力度,促進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大下河從事炒茶、飲食服務、百貨門市部、農副產品運銷、服裝布匹經營等的從業人員已達110人,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大下河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從1985年開始搞村莊規劃,經過近20年的建設,800米長、8米寬的南北主街,東西街道整齊有序,排排房屋整齊劃一,家家戶戶潔凈衛生。村里成立了專門的衛生隊,負責收集處理各戶的垃圾,一個全新的小康村已經初具規模。1993年,在穿村而過的香山河上建起了連村大橋,“天塹變通途”,方便了村民生活。1979年,大下河村通了電,結束了群眾點煤油燈的歷史。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杏谷堆一直沒能通電,經過村兩委積極努力,1995年3月杏谷堆作為全市最后一個通電的自然村通了電。當時,市政府、市電業局還專門在杏谷堆召開了新聞發布會。1999年,村里又投資2萬元,完成了村內低壓線路的整網工程,改善了生產生活用電條件。2000年,大下河村通了有線電視。現在,有線電視、電話、冰箱、手機等原先只有城里人的“專利”早已進入了大下河的尋常百姓家。2002年,大下河村里發展成為電話村。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大下河村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騰飛。1998年6月,村里建起了村民綜合活動室和黨員活動室。1999年又建起了閱覽室、展室、婦女之家,現在這些地方已成了對黨員群眾進行教育的重要陣地。大下河村創造了許多“萊蕪市第一”,村規民約是全市第一個內容翔實、規范細致的村自治條例;村民監事會是全市第一個專門監督村務活動及村干部言行的群眾組織;全市第一個建立正規農戶檔案的村;莊戶劇團是全市第一個以上演身邊事身邊人為特色的群眾性文藝團體等等。朱振練、朱振美、朱振云等精神文明典型人物更是不斷涌現,他們積極創作演出戲曲、小品等文藝節目,弘揚新風、鞭撻丑惡,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成為大下河村的“文明使者”。
國家、省、市、區等各級領導多次到大下河村視察指導工作,并給予了高度評價。2000年3月,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光林來大下河視察;2000年9月省委副書記吳愛英來大下河調研;2001年5月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來大下河調研;2001年6月省委副書記陳建國來大下河視察;同年9月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趙承鳳來大下河指導工作;2002年6月濟南軍區政委張文臺到大下河視察工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萊蕪日報》、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中央外宣辦、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國家和地方新聞宣傳媒體、相關單位先后對大下河作了宣傳報道,提升了大下河村的知名度,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大下河村兩個文明建設扎實有效,成績突出,也贏得一系列的榮譽。1996年至2001年連續6年被評為“萊蕪市文明單位”;1999年被評為“萊城區創安工作先進村”,2000年被評為“萊蕪市農村六進家先進村”;2001年先后被評為“萊蕪市計劃生育先進村”、“萊蕪市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萊蕪市先進基層黨支部”、“山東省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
今天的大下河村人正以嶄新的姿態,邁著矯健的步伐為建設一個富裕、文明的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①金牛腚:“壘牛腚”是位于村北的一塊巨石。傳說古時候一金牛被人追趕到此無處藏身,一頭鉆入巖石中,追趕者拉住其尾巴向后拽.但金牛紋絲不動,只露著個0“哞哞”地叫,日久天長,變成石牛。
②滑石堆:傳說黃巢起義時這里曾為銀庫,白花花的銀子堆成山,后來黃巢兵敗-銀子無人使用,風吹日曬,漸成滑石。
③下河嶺開發:下河嶺地處大下河村東,原來是一片荒草叢生、土質很差的山嶺,群眾只能種點花生、地瓜,靠天吃飯,經濟效益很差。1997年、1998年連續兩個冬天,大下河村投資19萬元,投工11萬余個,動用D- 85挖掘機4臺進行開發。1997年開發土地1800畝,1998年又開發土地1750畝,使昔日只長荒草的薄地變成了良田。開發結束后,又在下河嶺上建起了相應的農田水利設施,達到了地成、水成、路成、林成。現在開發片上栽植板栗10萬余棵、綠化樹萬余棵、中華壽桃園40畝、紅荷包和凱特杏園60畝、桑園50多畝、生姜200多畝。
④泰偉合同雞養殖:2002年春,大下河村與泰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下河嶺建設了“合同雞”養殖基地。整個基地建設大棚38個,占地66畝,總投資160萬元,年養殖合同雞60萬只。并投資27.4萬元配備了變電室、變壓器、高低壓線路等,投資3萬元建成了蓄水300方的大水池2個。
⑤莊戶劇團
成立于1995年,由70多人組成,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只有4歲。自編自演文藝節目,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節目的形式主要有萊蕪梆子、小品、戲曲、三句半等一演出的節目有《應該不應該》、《東嶺大會戰》、《開發區的夏天》、《退證》、《男女都一樣》、《巧勸媽》等60多個。其中《壓該不應該》獲萊蕪市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二等獎,《男女都一樣》獲第三屆“城信杯”業余劇團演出三等獎,《巧勸媽》獲第四屆萊蕪農民藝術節二等獎。這些節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形式喜聞樂見,說服力強,深受群眾歡迎。
一、烈士英名錄
劉亮培 犧牲于止鳳戰斗
趙鳳緒 在嘶馬河偵察時犧牲
趙鳳盈 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吳欽良 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劉洪基 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吳欽芳 解放軍6080部隊戰士,1969年在江蘇銅山隨部隊打山洞時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月-1941年12月 朱恒仁
1942年1月-?
朱恒權
1946年12月 趙鳳磊
1947年1月-1950年12月 趙鳳秋
1951年1月-1958年1月 趙鳳磊
1958年1月-1964年12月 朱恒鳳
1964年12月-1974年12月鄒敬業
1975年1月-1979年12月 吳欽柱
1980年1月-1980年11月 朱振章
1980年11月-1986年9月 吳欽柱
1986年10月-1992年8月 朱振章
1992年8月-
趙茂忠
三、歷任村主任
? -1942年10月
唐 銀
1942年11月-1943年10月朱清武
1943年11月-1944年10月朱恒敬
1944年11月-1947年12月趙廷圣
1948年1月-1955年12月 劉欽曰
1956年11月-1958年10月朱清恩
1958年11月-1966年12月趙鳳磊
1967年1月-1975年1月 吳欽柱
1975年1月-1978年1月 劉欽玉
1978年1月-1982年11月 朱振永
1982年12月-1986年12月朱振章
1987年1月-1988年11月 劉欽水
1988年12月-1991年7月 趙秀生
1991年8月-1992年8月 朱振貞
1992年8月-2001年12月 朱振法
2002年1月-
趙茂忠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干部
趙星辰 江蘇省公安廳某處處長
趙鳳元 青島市警備區科長(正團級)
朱恒征 沈陽軍區聯勤處處長(正師級)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吳秀泉 中學高級教師
六、趙茂忠
男,42歲,0員,現任大下河村黨支部書記。1992年任支部書記以來,堅持思想教育領先,凝心聚力,艱苦創業,經過10年不懈奮斗,帶領村民完成土地開發3400畝,實施萬元以上工程53項,埋設地下管道31627米,新建大水池5個,發展噴灌2500畝。建成市級農業示范園,栽植優質林果1000畝、板粟1200畝,改變了村里的貧窮落后面貌,讓村民過上了富裕生活。
他積極推進依法治村與依德治村工作,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等一系列村級管理制度,狠抓廉政建設和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實行村民家庭檔案管理,開展文明村、文明戶創建活動和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形成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良好機制和道德環境。大下河村也連續5年被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2001年度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全村已連續10年沒有發生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其事跡先后被《大眾日報》、《萊蕪日報》等省、市級新聞媒體報道,趙茂忠本人也多次獲得各項榮譽,l998年當選萊城區四屆人大代表,2000年被評為區勞動模范,2001年被評為“萊蕪市首屆十佳文明市民”,2002年5月被評為市勞動模范,2002年5月當選八屆省-會代表。
現在的大下河村種植生姜600多畝,板粟、杏、桃等2500畝,桑園200畝,冬暖大棚3個。一批名優特稀新產品扎根大下河,大下河的西瓜、葡萄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