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山東萊蕪萊城區大王莊鎮溫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7身份證前6位:371202
長途區號:0634 郵政編碼:271100
隸屬政區:大王莊鎮行政級別:村
車牌號碼:魯S
溫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溫家莊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于萊蕪市西北部,距萊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東鄰北楊家莊,南與止鳳村接壤,西靠陡崖、卞莊,392戶,1281口人,耕地面積1260畝,宜林山場約600畝。
    據村碑記載:明朝初年,溫姓自山西遷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莊。后溫姓人丁興旺,牛姓失傳,改稱溫家莊。全村現有張、楊、溫、于、蘇、李、鄭、吳、周、寧、亓、盧、曲、魏、劉15姓。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溫家莊屬于王許保;民國初溫家莊屬9區;1940年,歸萊蕪縣香山區管轄;1945年屬香山區止鳳鄉;1951年香山區改為13區,1955年10月屬香山區止鳳鄉;1956年11月為香山區溫家莊鄉;1958年3月撤區并鄉,溫家莊屬大王莊鄉管轄;1958年屬大王莊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溫家莊屬大王莊鎮所轄至今。     溫家莊歷史悠久,村北山中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傳說明末草頭王李本被官軍圍困后,在吊鼓山以“懸羊吊鼓”之計,“金蟬脫殼”逃至此山崖下,0無力上崖,李本用繩索將0從山下拔上崖頂逃脫,故此處名“拔母崖”。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澇不溢,因李本在此飲過馬,后人叫“飲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鍋形的“鍋灣”,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臺”,是李本率將士吃飯和休息的地方。
    溫家莊村東的“豐山”(又名雙峰山),山高約400米,山上柏林茂密,山頂有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為躲避土匪修筑的“豐山寨”,現僅存遺址。
    “綠化此豐山,今朝更好看”。荒坡實行承包后,大力發展林果業,現在是“山頂松樹戴帽,山下果樹纏腰,花椒山楂累累。承包戶每年增收3000-5000兀左右。村西,香山河由西轉折南去,過去,常有水災。自1995年以來,疏通下游河道,建成1200多米長的防洪石壩,從此再無水患之憂。
    古樸的民風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久傳不衰。溫永昌主持栽種的“羅柏嶺”柏林,總面積60000平方米,有柏樹近10000余棵。因柏林中生有“羅漢松”,故名“羅柏嶺”。光緒年間,先賢張楚智歷盡千辛萬苦打水井,后來變賣家產以一筐石砟5吊“制錢”的代價,歷經3年,終于打出了水源豐富的“半仙井”,為村民解決了建村以來無水飲用之苦,成為后人的楷模。另外,顧全大局的楊玉寺,癡心治學的楊懷良,鐵匠藝人張三錘,苦心求學的張曰和,扶弱濟貧的劉老太等,他們的精神和業績世代傳為佳話。
    溫家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爆發后,省委派地下黨員周美瑤同志以溫家莊的金堂寺為聯絡點,在香山一帶組織和發動抗日武裝,組建香山抗日游擊隊,而后參加了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
    1940年8月,為適應抗日形勢的需要,萊蕪縣第一屆參議員大會在溫家莊召開,選舉議員77人,孫啟明為參議長,張川、劉子正為副參議長。選舉縣行政委員會,譚克平為主任。
    1944年,萊蕪縣委在溫家莊金堂寺成立了“萊蕪縣金堂寺抗日高小”。其中軍政干部子弟和周邊村莊的學生60多人。此期間,縣委以溫家莊青年學生為骨干,組建了“抗日文藝宣傳隊”,對宣傳、教育、發動、組織、武裝群眾共同抗日作出了積極貢獻。
    溫家莊是抗日根據地。萊蕪縣委、泰安地委、泰山軍分區等機關均曾在此駐扎。廖容標、起篤生、洪濤、黎玉、高啟云、趙杰等軍政領導曾在此開展抗日工作。各種訓練班、輔導隊、慶功會、表彰會等常在此召開。溫家莊村民總是騰出房子,抱出被子,端出煎餅,熱情招待,結下了難忘的軍民魚水情。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30多名男女參軍,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爭上戰場的動人事跡層出不窮。開明人士吳鳳亮積極支持其子吳學經、吳學儒,其孫吳增森先后參加抗日救國隊伍,萊蕪縣委曾在他家門口掛上“革命三英”的大光榮牌。抗日英雄曲凱慶任萊蕪縣獨立營營長期間,率領游擊隊員打據點、端碉堡、炸橋梁、割電線,使敵人聞風喪膽。曾任淄博市委副書記的楊得貴,當年赤著膀子上戰場,常常出奇兵-敵人“心臟”,日寇曾懸賞10000斤小麥買楊得貴的頭顱。解放后任《浙江日報》總編輯的吳學儒,以教師身份作掩護,積極開展抗日活動。一天,他正與李元榮研究工作,突被敵人包圍,部分敵人沖進院里唏里哇啦地找人。情急之下,吳學儒等人一個箭步從屋里跳出來,手舉手槍,大喝一聲“不怕死的向前來!”敵人一窩蜂似地亂跑,二人乘機越墻,三拐八折進了地下堡壘戶吳學程、吳學理兩家房屋中間的夾道里,敵人折騰半天沒找到人,夾著尾巴回碉堡去了。1944年的一天,溫家莊民兵配合香山抗日武裝,端掉了這個罪惡的碉堡。
    在歲月崢嶸的戰爭年代,溫家莊村組織擔架30多付,小車15輛,80多人參加支前,跟隨部隊轉戰南北,參加了淮海等上百次戰斗,冒著槍林彈雨運糧草、送彈藥、救傷員,多次受到部隊-的嘉許。鄭金桂作為萊蕪老區人民的優秀代表,被部隊授予“淮海戰役紀念”勛章一枚。他從萊蕪挑到淮海的一條扁擔、一副托子和一個瓢頭子,作為革命文物,現已陳列在徐州“淮海戰役勝利紀念館”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溫家莊有9名烈士血灑大江南北和朝鮮戰場。
    溫家莊歷來重視教育。遠在清咸豐年間村里就有私塾一處。民國期間,全村有6名高等小學畢業生。1942年辦了村小學。學校的教員以教師身份作掩護,秘密從事地下抗日活動。1951年至1958年,溫家莊從師范、中學、高小畢業的就有80多人。改革開放后,溫家莊教育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況。1993年建起了一座教學設施比較齊全、占地20多畝的小學,每年有近300名學生在校就讀。自恢復高考以來,溫家莊就有21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其中研究生1名。
    溫家莊是萊蕪有名的缺水村。1955年,萊蕪縣委、泰安地委派專家進行勘察設計,建成了泰安地區第一座水庫——金堂寺水庫,水庫容量20.7萬立方米,可灌溉土地300多畝。1964年又建成黃葉嶺水庫,水庫容量13歷立方。1950年后,溫家莊水利建設以蓄地上水為主,1980年轉向地下水的開發。1982年,由萊蕪打井隊勘察施工的村南150米深的“羅柏嶺一號井”出水;以后,相繼打出深井7口;1999年建起水塔一座,溫家莊大多數家庭吃上了自來水。
    在水利建設中,1980年,村民張建祥投資建成一座蓄水10萬立方米的“金水溏”水庫;2002年,村民溫秀振投資20000元,在村南打出了“羅柏嶺三號井”。自此,溫家莊的東、西、南、北、中“梅花點”式的8眼深水井、水庫、小型截流及大口井,構成了地上水、地下水得以綜合利用的灌溉網絡,使大部分土地變成了水澆田。糧食由建國初期畝產500多斤增加到現在的1500多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富民政策激發了村民的致富熱情。
    首先進行種植結構的調整。廣種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使村里的經濟收入成倍增長。如今,全村有600多畝地種姜養蒜,很多農戶發了姜、蒜財。一時間富了的村民“蓋樓房、娶新娘、買上汽車闖沈陽”成了時尚,做起了大買賣。
    為開拓致富門路,促進山區物資交流,1988年設立了溫家莊集市,定于農歷每月四日、九日為集。集市的設立為繁榮溫家莊和周邊村鎮經濟插上了翅膀。如今全村現有五金百貨門市部、饃饃房、豆腐房、食品加工、運輸專業戶、小賣店等20余家,家家生意紅紅火火,財源滾滾而來。
    如今的溫家莊人富裕了,山溝溝變成了小城鎮。1991年,溫家莊村實施了村莊規劃建設,建成了具有兩縱(財源街、豐山街)、兩橫(香山路、陽光路)的新格局,并硬化了主街道。街道兩旁濃綠的風景樹,掩映著排排嶄新的瓦房。路燈整齊劃一,成為展示鮮明時代特征的新村落。全村已成為電話村,摩托、冰箱、彩電、農用車、液化汽爐已進入農家。有的已有汽車,在城里買了高檔樓房。全村人已大模大樣地過上了城里人的現代生活。
    溫家莊人在新形勢下,將精誠團結,與時俱進,為把溫家莊建成更加富裕、文明的經濟強村而奮斗。
  ①張楚智立志打井
    溫家莊自明朝建村后,就一直缺水,村民的生活用水,只能用屆擔到金堂寺或外村去挑。真是壯漢子累半死,賴漢子干不了。老弱病殘者吃水的困難程度更慘。據說早年有規矩:“一碗水公婆洗罷臉輪給兒媳婦”,討飯的到溫家莊是“討出干糧要不出水”,有民謠說:“有女不嫁溫家莊,餓死也比干死強”。水,嚴重影響村民的生存。
    據《張氏族譜》記載:光緒丙子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良紳張楚智“毛遂自薦”,同村執事人提出去博山找高人李半仙為溫家莊民眾勘井打水的建議,得到了贊同。當年請來了“李半仙”(李半仙真名叫李鳳清,因勘井技術高超,外人送號李半仙)。李半仙經多處勘察,在村西的香山河邊定準井口。打井工匠以“仙不點極”為由,將原定井口向南移了三尺,以致井偏離土穴,打在石梁上。經二年鑿石,滴水不見,其他人都心灰意冷抽了頭。千金擔子壓在張楚智一人身上。他權衡再三,打井是全村人的大事,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打出水來,不能愧對父老鄉親,他賣了自家的家產,以一筐石砟要五吊制錢(相當于一個長工一年的工錢)的代價,又經一年苦戰,鑿井成功。半仙井碑文中有“鳩工鑿石者悔乃俱愧”之句。原來他們鑿石三丈時發現了井底以北有一間屋大小的空穴,向上看是周邊石梁夾黃土的天然井洞。方知移井口之誤。
    溫家莊張氏族譜載:“張楚智,字樂庵,公為人質直,好義。其村自古無井,三聘始至,鑿井石梁,浩費無算。公出資不惜,人莫笑為迂者。已,井及泉水清而洌,人皆歌之頌德。于是,人與井遂并重不朽云。”
  ②半仙井碑碑文
    古者鑿井而飲,帝歷切忘,念立石記功何也?志喜也,永世不忘也。溫家莊艱于井,恙由來久矣。掘井汲泉云乎不喜,而成不可忘也。易有難焉者,請淄川李先生井勘于惠地。半仙其別號也。皇清光緒丙子歲大旱,孤寡者苦遠汲,張公楚智謂鄉老曰:吾欲求勘井,解鄉民之急。眾曰:公為我也,然資財安出?張公曰:豐山之柏粥之得數十畝,獨非資財乎?鄉佬曰:諾!張公擇日不易車馬,不色,登程一介精儉。簡行至淄,半仙者張公之拜兄也,知其圖,欣然隨往。繞村勘脈,圈井口于村西,鳩公疑仙不點極,偏數尺而掘。此水有二脈:一有東注,一自西來。有東注者,兩丈六尺得水;自西來者,二丈七尺汲泉。鳩公鑿石,悔乃俱愧,張公自始而聾,目為之眩。凡三年午寅春而可用矣,張公楚智登高望遠,心懷雪亮,病者聞之則愈,憂者聞之則喜。有意而失者,無意而得之。故立碑以志。
    皇清光緒午寅春立
    彭書廷撰文
    楊懷良拜書
  ③金堂寺
    金堂寺位于溫家莊之北,周圍峻嶺環繞,環境幽美,巖石上刻有“金蠶洞”三字,故名金堂寺又名金蠶寺。
    該寺是萊蕪有名的大寺院,據碑文載,建筑年代在明代,1951年拆除,現僅存遺址。
    金堂寺坐北朝南,三面懸崖臨澗,常年流水,稱為“玉帶纏腰”。門前有高臺數米,號稱“旗桿臺”。建筑依軸布局,左右對稱,四周封閉,自成體系,是一座整體規模的傳統建筑。群山環抱、紅墻高聳、黃瓦蓋頂,在青松翠柏掩映下顯得富麗堂皇,大有“深山藏古寺”的詩意。
    院中古柏參天,蒼勁蔥郁,給人以高深莫測、超然脫俗之感。院中前殿內供關公、關平、周倉塑像。后邊大殿稱佛爺殿,東西長24米,南北寬8米,前挑檐帶出廈,四根舍抱紅柱頂托。大殿內供如來佛祖,塑像高約3米。是一座釋、道合一的古寺。
  ④金堂寺抗日高小:
    1944年2月,為培養革命后備力量,縣委在溫家莊金堂寺設立了“萊蕪縣金堂寺抗日高小”,委派張云亭為校長,先后調張振東、馮干民、龐劍琴(女)等抗日進步青年來校任教。有學生60多人,學習內容主要以抗日救國為主題,并學唱抗日歌曲,上演打鬼子捉漢0的小型節目。白天教學,晚上去各村宣傳抗日救國,發動農民減租減息,組織抗日統一戰線等。
    萊蕪戰役結束后,大多數學生都已走進部隊或機關,成為革命的骨干力量。金堂寺抗日高小為革命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⑤金堂寺水庫:
    金堂寺水庫位于溫家莊村北,1955年11月動工興建,1956年汛前竣工,該水庫壩高13米,控制山流面積0.44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12萬立方米,后經過幾次續建,庫容增至20.7萬立方米,溢洪道深1.7米,寬8米,修渠道300米,可澆灌300畝地,為泰安地區第一座水庫。
    溫家莊自古因缺水,嚴重制約著村莊經濟發展,當時的縣委和泰安地委對改變溫家莊狀況十分重視,派專署建設科科長張華南、水利隊隊長吳貫九、水利技術員高巍等同志,會同萊蕪縣政府有關人員到溫家莊實地勘察、設計,并由泰安專署建設科水利技術員高冠英具體負責水庫的技術指導。經過一年的奮戰,于1956年竣工,當年就發揮了效益。1957年9月,溫家莊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蘇慶祥,出席了縣和“山東省第三屆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積極分子代表會議”,獲獎旗一面,并受到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山東省委-舒同、-書記譚啟龍、省長趙健民等領導同志的接見與合影留念。                           
            
  一、烈士英名錄
    曲凱慶 1945年犧牲于澇坡戰斗,時任縣獨立營長
    于慶東 1950年犧牲于朝鮮戰場,戰士
    吳增珠 1938年犧牲于裴王戰斗中,戰士
    鄭洪訓 1946年犧牲于歷城戰斗中,時任排長
    蘇茂增 1946年犧牲于解放博山的戰斗中,民工
    - 1947年犧牲于溫家莊,時任村聯防隊長
    吳學藝 1948年犧牲于四平戰役,戰士
    蘇之友 1942年犧牲于吉山戰斗,戰士
    吳子美 1941年犧牲于大下河戰斗,戰士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月-1940年1月  張汝銀
    1940年2月-1941年12月 張相美
    1942年-1945年8月
   景西來
    1945年8月-1945年12月 蘇方友
    1945年以前溫家莊與照嘴十村系一個黨支部
    1946年1月-1947年1月  -
    1947年2月-1949年7月  蘇慶祥
    1949年8月-1950年8月  蘇繼夏
    1950年9月-1951年2月  吳學勝
    1951年3月-1956年6月  楊全林
    1956年7月-1964年4月  蘇慶祥
    1964年4月-1975年8月  亓德友
    1975年9月-1978年5月  張玉泉
    1978年6月-1979年1月  楊全世
    1979年2月-1984年12月 周培海
    1984年12月-1999年1月 楊志云
    1999年2月-1999年5月 蘇道德
    1999年6月-2001年1月 吳增銀
    2002年2月-       張玉平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0月-1942年11月 吳學經
    1942年12月-1945年12月 李振明
    1946年1月-
       蘇相玉
    1946年2月-1951年12月 李振明
    1952年1月-1953年3月   張如芝
    1954年4月-1956年6月   吳學勝
    1956年7月-1958年6月   蘇慶祥
    1958年7月-1961年3月   亓德友
    1961年4月-1964年7月   張友明
    1964年8月-1968年8月   吳增恕
    1968年9月-1975年12月 亓德友
    1975年12月-1978年12月 楊全業
    1979年1月-1979年12月 周培海
    1980年1月-1981年12月 楊全業
    1981年12月-1984年4月 楊志云
    1984年5月-1999年2月   周培海
    1999年6月-
       張建辰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干部
    吳學經 縣處級
    吳學儒 曾任浙江日報總編輯
    吳增森 新泰市副市長
    張福明 解放軍某部團長
    蘇玉培 泰安拖拉機廠-
    于傳良 解放軍某部團政委
    楊得貴 淄博市副市長
    周培珍 青島電纜廠-
    吳學良 解放軍某部副師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汝祥 中學高級教師
  六、抗戰英雄曲凱慶
    曲凱慶,溫家莊人,祖籍博山農村,因貧困,隨父下關東,九一八事變后,回老家博山。1938年,參加了抗日游擊隊,曾任萊蕪縣獨立營營長、縣大隊隊長,在萊蕪北部活動。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階段,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曲凱慶根據上級指示,將隊伍化為若干小分隊,他帶領三個小分隊和一個便衣隊,開展了神出鬼沒的游擊戰。曾在水北截獲范鎮來水北的日寇巡邏隊,消滅掉5名日本鬼子,繳獲機槍一挺,步槍4支,子彈1500發;在太平街,將寨里偽區長邊××抓獲;曾喬裝打扮成趕集的農民,接近儀封碉堡時,突然沖進碉堡內,未發一槍就端掉了敵人的碉堡,俘敵中隊長一名,繳獲步槍20支,手榴彈、子彈不計其數。三天后又用同樣的方法端掉了祝陽等六個碉堡。
    一天,駐萊城的日偽軍去陶鎮掃蕩,前面有30多人的自行車開道,中間三個身穿黃呢子大氅的軍官,各騎一匹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朝陶鎮開來。在陶鎮要糧要錢,曲凱慶早已作好了戰斗布置,四面夾擊,一陣惡打,敵人潰不成軍。繳獲戰馬3匹,機槍2挺,步槍、彈藥等戰利品若干,解救群眾多名,為村里奪回了被搶的糧食和物資。
    1943年7月4日,泰安地委、軍分區在西營聯合召開“群英大會”,曲凱慶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1944年,曲凱慶在澇坡戰斗中負傷,在醫院被敵人殺害,時年36歲。萊蕪縣委曾為他立碑紀念。
  七、金堂寺起義
    “七七”事變后,省委派地下黨員周美瑤在香山一帶發動抗日武裝,其活動聯絡中心就設在金堂寺,他與周鐵生、邊貫一、馬保田、邊振孟、邊一峰、邊振奎、邊賢培、邊振辰、楊源、燕林翠、李西珍等20多名有志之士,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在“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基礎上組建了“香山抗日游擊隊”。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馬保田約街坊景肇嶺(綽號景大馬子當時住馬場)參加抗日,景同意合作。不料景乘周美瑤、馬保田不在之機帶著人和槍沖進金堂寺,將機槍一挺、步槍9支、匣子槍2支、子彈500發全部搶走,同志們陸續加入了省委直接領導的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大部分被編入四中隊。
  八、溫家莊“豐山官司”案
    溫家莊村的“豐山”是在溫家莊的地盤上,清朝宣統年間,王許保的紳士突然向溫家莊提出豐山及其豐山之樹是王許保的。對此,村長楊玉寺等人據理力爭,故而雙方對簿公堂。
    溫家莊一些人認為和“局子”打官司是“雞蛋碰石頭”,害怕受連累,抽頭不干了。楊玉寺堅持上訴打官司,最后縣官口袋裝足了銀子,在大堂上驚堂木一拍說:“豐山離水北20多里,說屬王許保理由不確,豐山在溫家莊地盤上,應歸溫家莊。”老人們常說:“豐山官司贏了,楊玉寺家窮了。”
  九、張楚東“羊官司”案
    清光緒午寅年,村人張楚東,發現有個姓景的人在他家麥地里放羊,張楚東嚴厲指責,放羊人拒不承認。張楚東為證明羊確實吃了他家的麥苗,將羊一個卜用鍘刀攔腰鍘開,“剖腹驗證”,帶著“物證”去萊蕪打官司。他請了個姓郝的先生寫了份狀子,上寫的是:“羊咩咩,吃麥苗,前腿扒,后腿撓,吃了麥苗連根刨。”一紙訴狀將姓景的放羊人告上了官府。十幾家養羊戶聯合應訴,自然是人多錢廣,他們也找到這個郝先生,送上10兩銀子,郝先生自然心領神會,把狀子寫的更妙:“實冬臘月天,大地凍成磚,鋼镢刨不動,羊嘴怎么餐”。經過一年多的幕后運作,縣官老爺審理此案,在大堂上一拍驚堂木說:“大膽刁民張楚東,控告別人羊啃麥苗事實不確,實屬誣告,給我亂棍打出公堂。”這場因麥苗而引發“羊官司”案,曾轟動萊蕪縣。官司敗訴導至張楚東家破人亡。
  十、“神算”于一盤
    村人于振甲,因雙手打算盤,盤盤準確無誤,人送號“于一盤”,幾輩譽有盛名。
    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于振甲去泰安交糧銀,因交糧銀的人太多要排號,他一直等到下午。于振甲想快交上趕路回家,他湊上前說:“先生,你算盤的千位每次少撥個珠。”帳房先生輕蔑地說:“你來算!”沒好氣地把算盤一推,于振甲滿臉堆笑說:“我試試看。”說著摸來兩個算盤一揮而就,一盤定大局,帳房長官出面以禮相待,當即相邀住下徹夜敘談,后報請州官批示,以高薪聘請來泰安州大糧房任主管先生。由于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贏得上司賞識,后升任泰安州的“財政長官”。他死后安葬在家鄉,墓前立有2.6米高的龍頭碑一座。
  十一、鐵藝人張三錘
    村人張士軍,清末溫家莊鐵匠藝人,80歲還車推風箱走四方,因他打鐵手藝高,民間有“張鐵匠三錘定規”的贊譽,意思是打鐵干凈利落,關鍵三錘能成功。又因他打鐵的歷史長,終生以打鐵為業,所以被譽為“老鐵匠張三錘”。據老人回憶,此人身高粗壯,百余斤的“鐵砧”能上下舉60多次再平推12回,無不贊服他的力大。他為人隨和,見多識廣,說話風趣,干活價格公道,人們有活都愿找他干,所以走到哪都生意紅火。經他打造的農具、家什、不管是鐵犁耕耙、鋤鐮镢锨,還是刀斧鉤剪,無不得心應手,格外好用,曾以一技之長而享譽四方。
  十二、張梅亭溫家莊里續妙聯
    張梅亭(1859-1933),字雪安,萊蕪市曹家莊人。清道光二十四年進士,任禮部主事,后辭官歸里,曾受聘萊蕪古贏民眾學校教授古文。
    清末民初,張梅亭為編撰《萊蕪縣志》,足跡踏遍了萊蕪的山山水水。一天,他來到西北香山考察,這里山高峰險,香草叢叢,香氣彌漫,流水潺潺,鳥鳴山幽,一派山青水秀的美麗景象,甚為高興。
    張梅亭察山脈,覓河源,一路艱辛察看,來到一個有200余戶人家的溫家莊,村頭有間破舊的小茶館,有兩位花甲老人正在飲茶談古。
    張梅亭飲茶歇足,閑聽兩位老人談古道今。他品嘗著從看山山上采集來的“野茶”,覺得比西湖龍井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沁香。偶一抬頭,發現破墻上貼著一紙筆墨格外醒目,-:“香山無墨千秋畫”,字體龍飛鳳舞,剛勁有力,很有字畫名家王羲之的氣度,廖廖幾筆把香山的獨特風景描繪的淋漓盡致。
    張梅亭贊不絕口,急忙喚過店主問道:“請問店家,墻上之字出自何人之手呀?”
  店家笑臉相迎:“客爺,此乃一位秀才來游香山所作一聯,困苦思無對,便把此聯懸于小店,欲征求下聯。可是,這里山道崎嶇,往來者皆鄉村野民,不識文墨。此聯懸掛已年余竟無一人對出,客爺如有興趣不妨一試。”
    兩位花甲老人聽店家這么一說也不再談古了,燒火加柴地說:“客爺,店家說的有理,您能否聯對,也好讓我等開開眼界,飽飽耳福。”
    張梅亭聽了,放下茶杯,恭手道:“既然如此,我來試試,獻獻丑了。”說著,他從隨身帶的背褡中取出筆、墨、紙、硯。店家急忙過來把硯磨墨。張梅亭鋪好紙,醮足濃墨,略一沉思,大筆一揮,幾個大字躍然紙上:“汶水有聲萬古琴。”
    眾人見了,都點首咂舌道:“妙!妙!‘香山無墨千秋畫,汶水有聲萬古琴,’妙哉!先生果然滿腹詩書,引聯對仗工整,有聲有色獨具匠心”。據說,經兩位花甲老人的口傳對聯才完完整整地流傳下來。
    至今香山一帶春節常有人寫這幅書家鄉山水的春聯。
  
  溫家莊地勢北陡南緩,北部山嶺地帶風化巖沙土地,適宜栽種地瓜、花生。村西部和南部是肥沃的平原地,宜種小麥、玉米、生姜等。
  
全國與溫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双鸭山市| 霍林郭勒市| 寿宁县| 永济市| 高尔夫| 石泉县| 上高县| 闵行区| 闻喜县| 乐业县| 河北省| 那曲县| 长汀县| 清涧县| 沈阳市| 紫金县| 曲松县| 巍山| 饶平县| 蒙山县| 涿鹿县| 汝阳县| 云梦县| 武隆县| 六盘水市| 宁武县| 黄骅市| 古交市| 时尚| 乐东| 楚雄市| 兖州市| 安康市| 自贡市| 蒙城县| 双鸭山市| 景东| 沙洋县| 海门市|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