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后垅行政村,村委會駐后垅自然村,為革命老區村。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9年改為大隊委員會,1981年改為村委會。原轄后垅、洋坪、蘭后(林后)、秀坑、南山頭、湯厝亭等6個自然村,現轄后垅、洋坪、秀坑、湯厝亭4個自然村。共10個村民小組,211戶,738人。居民以何姓為主。大學本科文化9人,博士1人。耕地613畝,村集體林木4000多畝,其中界定的生態公益林800多畝。農作物主要以馬鈴薯、水稻、毛竹等為主。日用品商店3間,年銷售值約16萬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0多萬元。全村有近500人外出經商務工,創辦企業年產值約800萬。后垅村自然、人文景觀眾多。雄偉壯觀的后垅大峽谷,北起陳峭村天地山,南至后垅村大拇指山,全長30公里,兩岸群山擁簇, 1000多米以上山峰20多座,被譽為“福建第一大峽谷”、“閩東的西雙版納”。峽谷內有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8萬多畝,分布著銀杉王、紅豆杉等珍貴樹種,鴛鴦、獼猴、白鷴、穿山甲、山羊等珍稀動物棲息其中,古村落、古廊橋、古廟宇散綴峽谷,是華東地區不可多得的綜合性游覽區,極具生態旅游和科考價值。村莊至今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老風貌,村落四周古廊橋、古居民、古祠、古亭、古道保存完好,有大廳4座,古涼亭5座,木拱廊橋1座,廟宇1個。后垅秀坑村被稱為中國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之鄉,其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橫跨后垅溪上古廊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11~1799年),后毀,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是周寧通往屏南的古道的必經之路。秀坑村又被稱為“拳頭寮”,其虎樁拳流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18代傳人,弟子分布閩東北、浙南地區,被譽為“深山武術奇葩”。境內后垅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665平方公里,水量豐富,投資兩億元,裝機4萬千瓦的后垅溪水電站已投產發電。后垅一帶,是周寧縣重要革命據點之一。以后垅村為中心的周政屏地區在何道武的組織領導下,先后在后垅村山上成立了周政屏縣委、閩東山頭游擊隊和區村蘇維埃政權。至今這里還遺留著許多古炮樓、“地堡”等。革命烈士何開易、何幫燦、何中和、何常榮和革命人士何道武出生于此。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