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周寧縣禮門鄉首洞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925201 | 身份證前6位:350925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隸屬政區:禮門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J | |
首洞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首洞行政村,村委會駐梨村自然村,為革命老區村。位于禮門鄉南部,東與寧德市吳峰村交界,西與屏南縣東盤相鄰,南與梅度村相鄰,北與梨坪村接壤。相傳此地為北宋名將楊文廣平定南蠻十八洞之一的“第一洞”,故名“首洞”。首洞村舊屬寧德縣管轄,舊稱寧德縣十八都五堡主峰境產洋村。始祖文達公于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遷居首洞。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9年改為大隊委員會,1982年改為村委會。原轄梨村、坑柄、產洋、壇岔、岡山、彭油灣、八角亭、烏山頭8個自然村,現轄梨村、坑柄、產洋、岡山、彭油灣、八角亭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31戶,1327人。大學文化3人。耕地1198畝,村集體林木2000多畝,其中界定的生態公益林200多畝、茶園400多畝、板栗250畝。農業主產茶葉、桔子、水稻、毛竹、板栗等。小商鋪4間,年銷售值約8萬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0多萬元。全村有200多人外出經商務工,創辦企業年產值約600萬。村委樓1幢。主要自然景點有龍傘巖、棋盤岔、鯉魚嘴結、白嘴巖、紗帽巖、九空巖、犀牛望月巖、美女踏車。金剛石礦資源豐富。有始建于清朝年間的梨村宮、產洋堂等祖祠,至今保存完好。革命烈士有何開滿、何常彈、何開興、何天儉、葉細紅、阮明葵、陳天判等。
梨村 肇基開村時此地是一片梨樹林,故名。村委會駐地。何氏族人由山頭坂遷入。東臨八角亭,西接梨坪村,南靠產洋村,北交際會村。房屋28幢。共65戶,205人,常住6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190畝,林地200畝。通簡易道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產洋村 原名傘坪,四面環山似傘狀,故名;后改名產洋。何姓族人由梨村遷入建村,有500多年歷史。位于梨村南面1公里處。30幢房屋,55戶, 241人,常住8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172多畝,林地300多畝。通簡易公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坑柄村 所在地山谷如柄狀,故名。何氏族人由產洋村遷入建村,有300多年歷史。位于主村東北方向1公里處。房屋18幢。59戶,210人,常住7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180畝,林地200多畝。通簡易公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崗山村 坐落在山岡中,故名。何氏族人由梨村遷入建村,有300多年歷史。位于梨村西南方向3公里處。房屋8幢。24戶,84人,常住2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118畝,林地200多畝。通簡易道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彭油灣村 原名彭蟹村,村所在地如彭蟹形,故名;后因盛產榛油,改名彭油灣。何氏族人由梨村遷如建村,有400年歷史。位于梨村南面2.5公里處。房屋56幢。76戶,328人,常住13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330多畝,林地800多畝。道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八角亭村 以村口古亭為名。何氏族人由梨村遷入建村,有400多年歷史。位于主村東南方向2公里處。房屋29幢。52戶,259人,常住90多人。居民以何姓為主。耕地208畝,林地300多畝。道路、自來水、電力、電視、水利等公共設施完善。
壇岔村 因該村建在兩條岔路的中間,故名。位于梨村北面2.5公里處。原8幢房屋,11戶,45人。居民以何、阮姓為主。耕地21畝,林地50畝。因生產、生活條件落后,1978年居民陸續遷居獅城、李墩等地。村廢。
烏山頭村 因該村建于烏山頭上,故名。位于梨村東面3公里處。原1幢房屋,1戶何姓人家,2人。耕地1畝,林地2畝。因生產、生活條件落后,1978年后居民遷居梨村。村廢。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