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漳浦縣舊鎮鎮后垅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623101 | 身份證前6位:350623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隸屬政區:舊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E | |
后垅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后壟村位于舊鎮鎮北部海云山東麓,南鄰浯江村、山兜村,西靠海云山,東隔浯江村與東厝村交界,北隔南圃山與赤土鄉水頭村交界。漳詔高速公路跨過浯江自北向南從石牛尾社與后壟社之間通過本村。
政區沿革與姓氏源流
后壟民國29年屬海烏鄉(民國33年與四股鄉合并為浯江鄉)龍山保(其中石牛尾屬三鳳保)。新中國初期屬第八區龍山村,后并為龍苑鄉。1958年9月成立屬于浯江公社的南進大隊,1960年5月浯江公社合并于舊鎮公社,南進大隊改名后壟大隊。1984年9月,后壟大隊改為后壟村,轄石牛尾、大油甘、后壟前厝、后厝、大伙鼎、石碑6社(自然村),總人口405戶,1772人。其中,石牛尾社127戶,528人;大油甘社92戶,385人;前厝社122戶,504人;后厝社23戶,106人;大伙鼎社39戶,163人;石陂社19戶,86人。 后壟村為林姓聚居地,屬“烏石林”烏石宗南房,祖源同浯江村。開基祖稱“中山祖”,為烏石林姓總祖林安第十七世裔孫,于清嘉慶初年開基后壟。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耕地1470畝,其中水田920畝,農地550畝,并有大片山地。主要農產品稻谷、番薯、花生、蔬菜及荔枝、龍眼、桃、李、香蕉等各種水果。果樹面積約2300畝。在上海、廈門從事水果購銷業的有15家。到縣城經商,購屋定居的4戶。有農用車5輛,私家車18輛。 全村90%村民用液化氣或煤為烹飪燃料,大部分村民以摩托車為交通工具,程控電話已普及,部分村民有手機。 后壟小學創辦于1964年,起初借用石牛尾清末秀才林文士所建住房為教室,1987年遷到祖祠上課,1991年又遷移到生產大隊隊部,1993年選址集資建新校舍八大開間及操場和圍墻,校園面積3560平方米,建筑面積870.6平方米,現設7班,附設一個學前班,學生總數277人,教師12人。全村大中專以上學歷者30人,其中,大學大本科畢業3人(北大1人),大專畢業10人,中專及職專16人。
風 俗
大部分村民信佛及民間俗神,約10%信基督教。除與全國各地信奉“媽祖”地區一樣于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慶壽,并于農歷八月十二日與全烏石地區一樣為迎請媽祖節日。后壟還有本村獨特的九月初九“菜祖生”,十一月十一日“王公生”。有“菜祖廟”,祀王公、王媽、元帥等。過去,拜神浪費很大,現有所節約。
名勝古跡
烏石貞義媽墓。貞義媽,明代嘉靖年間,烏石林烏石宗六世南房的祖媽,少年守寡,拾稻穗采草根為食,撫養二子成人。其玄孫除“三鳳齊鳴”、“五桂聯芳”外還有進士、舉人及科舉仕宦多人,于萬歷年間疏請表彰,得皇帝頒賜“旌表貞義”匾。墓在后壟,地名“小鬼弄金獅”。
明嘉靖進士林策(號丹峰)墓,在石牛尾山。 石牛尾古民居,是清末光緒年間秀才林文士、武秀才林武澤、林文盛三兄弟所建的三排相連平房,每排前后三進,每進一廳二房,占地約30畝,現住三秀才后裔四十多戶人家,2000年8月公布為縣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清晏樓,亦稱馬割樓,清嘉慶間建造的多邊形土樓,位于大油甘村西。 后壟祖祠,在后壟社,俗稱“三落厝”,頗具規模。
古代人物
林策(丹峰),明嘉靖十七年進士,官至江西僉事。
林颙,清順治十五年進士,會試第三名,稱“會魁”,官江西德化知縣。
全國與后垅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