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周寧縣禮門鄉常源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925201 | 身份證前6位:350925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隸屬政區:禮門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J | |
常源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常源行政村,村委會駐常源自然村,為革命老區村。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9年改為大隊委員會,1981年改為村委會。原轄常源、陳坑2個自然村,現轄常源1個自然村。常源村因地處山坳,且有“石林”故原名石竹坑,后改稱“常源”。舊屬寧德縣管轄,舊稱寧德縣十八都二圖常源境。大林村始祖黃隆公于元朝中葉由江西省(現邵武市和平鎮)入寧德霍童,后根據黃鞠公留下的“八句詩”:“駿馬登程出外疆,任從隋地立綱常。喬遷異境獨吾境,鼎建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囑咐,晨昏當念祖蒸堂。憑心積德多多愛,三七男兒大識昌。”與常源村黃姓宗親相認,遷入常源村。
常源村位于禮門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15公里。村莊坐落于兩座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腳下,海拔680米,東鄰玉山村,南接秋樓村,東北與大林村交界,西北與屏南、政和兩縣交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水洋12公里。村落依山而建,面積約1.5平方公里。房屋65幢,其中水泥樓房3幢。191戶,716人,其中常住230多人。居民以黃姓為主。大學文化20人。村委樓、會場各1座。600多年歷史的古民宅6幢。耕地828畝,村集體林木4000多畝,其中界定的生態公益林400多畝。農業主產以水稻、錐栗、楊梅、水蜜桃、毛竹等。小商鋪5間,年銷售額約16萬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0多萬元。320多人外出經商務工,創辦企業5家,產值約1.6億。通水泥路、電、電視、自來水、電話等。境內礦產、水力、旅游資源豐富。有明礬礦、石泡流紋巖石板材礦、珍珠巖等礦產資源;已建常源水電站、下嶺西水電站2座電站,裝機量均達1300千瓦;有多座海拔達千米以上高山,其中最高山峰香爐山海拔達1400多米,站在山頂可遠眺山下是萬畝林海奇觀,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鄰近的香客就會云集到山頂燒香敬拜;村內有興福寺(建于明代)、黃氏宗祠等古建筑。常源村人獨創了一套“詭語”,用于經商時內部交流。如講數字,“2”叫“夾”,“3”,叫“川”,老男人稱“寡柴”等。常源村土墻夯筑技藝高超。常源土墻夯筑技術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首先要選擇熟土,即已經過多年發酵,并具有一定咸度的泥土;其次要對墻土進行多次的翻動,以達到土粒細化,并剔除石塊等雜物;其三要掌握好墻土的濕度,以手捏能成團,落地自然散開為宜。為了確保高達十多米的土墻垂直不變形,每棟民居的土墻都自始至終由專人進行“把繩”。并且要選擇晴好的天氣進行夯筑。
陳坑村 因村所在群山名陳坑山,故名。位于常源主村東南2.5公里處。原2幢房屋,6戶,20人。居民以黃姓為主。因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落后,20世紀80年代初村民遷居常源主村。村廢。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