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黑山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黑山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黑山村位于萊城西北40公里、雪野鎮政府駐地西南10公里處、四面環山,村莊依山而建,東至酉坡村,西接房干村,南靠大王莊鎮爐廠子村,北鄰安子灣村。黑山村現有226戶人家,611口人,耕地面積409畝。
據盧氏譜碑記載:明朝末年,盧姓由章丘縣遷此,唐、彭、宋三姓早居。因村東有黑山,以山名村。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王石保•黑山”。明天順年間至清末黑山村屬王石保;民國初期,屬第八區;1946年屬香山區;1955年11月屬安子灣鄉;1958年10月隸屬于上游公社;公社以下又設管區,黑山村屬安子灣管區;1984年隸屬上游辦事處;1985年10月隸屬鹿野鄉;2001年至今隸屬于雪野鎮。
在抗日戰爭時期,黑山村地處抗日革0據地華山區。南到老虎嶺,北到北門關,東到李家莊,西到楊家圈。許繼亭任區長,曾在黑 山村領導過抗日動,至今老人講起他來還記憶猶新,繪聲繪色。就連其身上帶著什么槍還津津樂道。當時地處閉塞山中,交通極為不便,只此老虎嶺,空著的農用獨輪小車,一個壯漢也很難推過。正由于這個原因,當時獨立營在此秘密活動。由最初的60多人發展到200多人。到解放戰爭時期力量逐步壯大,匯入到解放軍中。在這期間,黑山村民支援軍隊,參加軍隊,在人力物力上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村民毛加樹,早年入伍參軍,在軍隊里當通訊兵,1947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年僅22歲。
黑山村民間藝術豐富,在“0”時期,村中就有兩個劇團,一個唱古裝戲,另一個唱現代戲(兩劇團現已解散)。他們表演過的一場場精彩的戲劇,深深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現在,村中多能工巧匠,在方圓幾十里內小有名氣。
黑山村,村風純正,民風樸實,養育了不少的好兒女。李文征,1944年參加革命,曾任天臺縣糧食局局長,現任蓬萊-秘書科科長;毛瑞軍,現供職于濟南武警部隊總醫院,是村中第一位研究生。
解放前,村中設私塾,1942年始建黑山小學。抗日戰爭時期,山前瓜屋子村的李若卿便活動于此,并以在安子灣教學為名從事地下工作。
黑山小學1986年擴建整修,同年被評為區級規范化學校。現在,由于學生少而合并于鹿野小學,僅留幼兒園。就是這座小學,自恢復高考以來,曾先后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l6人。
黑山村民都和睦相處,宛如一家,自古如此。每逢誰家娶了新媳婦,添了人口,全村每戶或拿幾斤面條,或送幾個雞蛋,以表慶賀;每逢誰家死了人,每家都要送盤纏,即買一兩刀火紙送去以示安慰。
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以地瓜、高梁、谷子為輔;經濟作物以花生、生姜為主。生姜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有人種植。山上大量栽種柿子、軟棗、蘋果、桃、板栗、花椒、梨等樹,是黑山村一項較大的經濟來源。
黑山村原先是貧窮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富裕文明的先進村。于1994年建了沙廠、采石廠。為了解決生產中的運輸問題,黑山村從1994年開始修建了60多華里的生產路,給村-糧運糞帶來了方便。如今村中僅三輪車便有26輛,是村民奔小康的主要工具。家家都富裕了,于2001年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話村。
由于地處山區,水資源缺乏,于1966年修建了東溝水庫;1970年修建了西溝塘壩;1972年修建了南溝壩;1974年修建了老虎嶺土壩。自2000年以來,又在村東、村西、村南三個方向的地片修建水池、塘壩11處。生產條件好了,不僅擴種了生姜面積,還積極引進了脫毒生姜,優質白皮大蒜,遠志、丹參等藥材,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收入。
“興水利,促調整”。自2000年以來,治山治水不停步,逐步投資30多萬元,修建水庫塘壩,解決了旱情。又投資10萬余元,建起了自來水池一座,解決了全村600多口人及牲畜吃水的問題。2000年冬,又新建蓄水量2000方的水池2處,計劃再投資3萬余元,投工l至2萬個,解決灌溉150余畝農田,使全村農田都能有可靠的用水保證,推動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勤勞善良的黑山村人,正用自己的雙手,描繪著黑山村美好的藍圖。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黑山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