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官正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官正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官正村位于萊城西北42公里、鎮政府駐地12公里處。東鄰富家莊村,南靠房干村,西接王石門村。人口621口,可耕地352畝,山場面積2萬畝。
據官正村村碑記載,清朝年間,朱、賈兩姓來此建村,李、周、閆、張、毛、曹、宋、趙、郗姓陸續遷來,和睦相處。因村西有一巨石棺,房屋多為石砌,取名為“棺材石屋”,后人厭其不雅,民國初年始改稱官正村。
據《上游史志資料》記載,抗日戰爭初期,官正村隸屬萊蕪縣富家莊鄉;1941年春,萊蕪縣劃為三縣,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945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官正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萊蕪縣改數字區為地名區,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銷香山區,并屬大王莊鄉;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官正村劃歸上游人民公社;1984年4月,上游人民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官正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l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官正村隸屬鹿野鄉;2001年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并為雪野鎮,官正村隸屬雪野鎮。
官正村地處大山深處,村西九龍山主峰海拔894.4米。此處山高谷深,地理位置獨特,曾是我黨我軍的指揮機關駐地。萊蕪縣委、泰山地委、十二團、渤海司令部等均在此駐扎過。-、武中奇、廖容標、趙杰、高啟云等率領部隊在這里與敵人輾轉周旋,巧妙地打擊敵人,踏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至今還傳頌著他們打鬼子捉漢0的生動故事。不少革命老人灑淚回憶當年穿草鞋、啃煎餅、睡地鋪、與老百姓共渡艱難歲月的情景。李增寬曾給武中奇喂馬,賈更三曾為部隊搬運過槍,官正村的同胞姐妹,在碾軍糧、做軍鞋支援解放軍的同時,還為駐村部隊青年戰士用橡子殼、栗子蓬煮成黃水染布做軍衣。軍民魚水一家親,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里,官正村人譜寫了一曲曲軍民團結、共同抗日的壯歌。
革命戰爭年代,官正村及周邊山區為萊蕪和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有“東自安子灣,西到楊家圈”之說,經常有我軍部隊在這一帶駐扎、休整或培訓。解放軍某部的司號兵培訓隊曾在官正村住過一年,勝利結業后分赴各戰場。由于懾于我抗日根據地的實力和復雜多變的山套地形,盡管敵人把官正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曾火燒富家莊村、房干村、王石門場村,卻未敢進犯官正村。當時兵工廠、被服廠、野戰軍醫院都隱蔽在深山老洞中。其中魯中軍區槍械修理所的廠址就在通天大峽谷里。他們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使用鐵錘、鐵鑿、鐵銼等極簡易的工具,在4年的時間里修理了大約3萬支(件)-械。1986年在修筑天鵝湖大壩清基時曾挖出50多根銹跡斑斑的鐵銼和鐵砧等工具。當年兵工廠工作人員住的石屋遺跡尚存。魯中軍區兵工廠位于官正村南通天大峽谷中的小黎峪溝的山洞內,與魯中槍械修理所同年所建,是專門制造炮彈、手榴彈、子彈的兵工廠。兵工廠曾為“0大王”李念林制造地雷,在抗日戰爭中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當時《泰山時報》以“0大王李念林”為題作了報道。李念林巧擺“地雷陣”,在萊蕪、淄博乃至全省各戰區開花,炸得鬼子血肉橫飛,敵人皆聞“雷”喪膽。
官正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官正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老人、小孩常為駐村部隊站崗、放哨、送情報、供糧、供草,并幫助兵工廠煉鐵、拉風箱、運料、砸碎鐵等。有20名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其中,閆兆榮在保衛日照抗大學校的戰斗中犧牲;趙更水在沂水趙莊戰斗中犧牲,兩烈士為革命獻出年輕的生命。
官正村地處偏遠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所以沒有私塾。1953年,官正村成立速成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54年,建立初級小學,開天辟地以來有了自己的村小學;1972年,建五二制中小學;1980年初撤消,合并到安子灣聯中;1988年,小學四、五年級合并到富家莊村小學;1992年,村小學學生全部合并到富家莊村小學。官正村沒有一個學生輟學的。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共考取大專院校9人。官正村第一個大專生是賈鵬,1986年考入山東工程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第一個本科生是賈春鋒,1993年考入四川科技大學。2002年5月,賈強考入研究生。
20世圮6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熱潮中,官正村修水庫、筑水渠、壘地堰、建“大寨田”,并將全村山、水、林、田、路、村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先后建成水庫7座,攔水壩10座,總蓄水量60萬立方,修環山水渠2公里,修橋涵10座,并清理通天河道,修河道防洪墻2000米。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埴,全村350畝耕地和部分山坡果園實現了自流灌溉。水害變水利,荒坡變果園,糧食、林果連年豐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官正村大膽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無污染的高山姜種植和經濟高產的林果業,擴種生姜200畝。時值1995年生姜價格飛漲,不少村民因此致富。現全村有板栗園、核桃園、蘋果園、花椒園等,園內優質高產果樹60000多棵,年產干鮮果l5萬公斤,人均年收入達3200元。
官正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村民賈榮三第一個買上解放牌大汽車跑運輸;賈新強搞石英加工發了家,第一個蓋起了二層小別墅。村中的彩石場、石英礦、石料場就地開采,就地加工,遠銷濟南、淄博等地。電話、彩電、摩托車、液化氣爐、農用車等已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官正村壽星多。李光生之母曾活到103歲,活到90歲以上者有10位,現在村里80歲以上老人還有10多人。官正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成為遠近有名的長壽村、文明村,年年被評為市、區、鎮先進單位。
官正村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新山村而努力。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