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南圈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南圈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圈村位于萊城東北25公里、雪野鎮政府駐地東南14公里處。地處山區,村東南分別與茶業、口鎮相鄰,西北則與西抬頭、東抬頭兩村接壤。182戶,人口603人,耕地面積405畝。
抗日戰爭初期,因襲舊制,雪野周圍一帶的村莊分別屬于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所轄,當時區下設鄉(鎮),鄉(鎮)直接領導村,南圈村屬七區管轄;1941年春,根據抗日斗爭形勢的需要,萊蕪縣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南圈村屬萊北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并,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為十二區,南圈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南圈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南圈村屬雪野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南圈村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轄上游、大廠、西峪、安子灣,雪野五個鄉,南圈村隸屬雪野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南圈村隸屬雪野鄉;2001年,撤鄉并鎮,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并為雪野鎮,南圈村隸屬雪野鎮。
南圈水庫,坐落在村東南2.5公里處,于1972年動工,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先后三期工程,投入日工達3000多個。南圈村民的血汗鑄成了一條堅固的攔河大壩。它橫貫兩山頭之間,將20多萬平方米流域面積的水攔截在上游,蜿蜒5000多米的河渠,澆灌著村里300多畝土地。1995年以前,村里的土地大多依靠水庫里的水源,遇有大旱之年,幾臺機器同時抽水,場面很是壯觀。1995年以后,村里人開始打機井。村里先集體打5眼大機井,以后村民自己打些小井,這樣水庫的灌溉面積大大縮小。為了充分挖掘水庫的潛力,精明的南圈人又在水庫里放養魚苗養魚,每年都有大量的活魚供應市場,村民也獲得了豐厚的收入。
南圈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戰爭年代涌現了許多優秀人物,其中許多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抗戰時期,張同厚就任泰安地區宣傳部宣傳干事,一次與日本鬼子的交火中,在西嵬石壯烈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張心和原是萊淄縣委干部,在保護縣委成員突圍時,負傷死亡,后被追認為烈士。張民政是原七區黨組織政委,南下時任四川某縣縣委書記。戰爭年代,南圈人英勇殺敵,積極支前,深受上級的稱贊。婦女主任畢先娥曾被縣里命名為“支前模范”的光榮稱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富民政策,使南圈村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今村中人生活殷實、富足,90%的人家看上了有線電視,安上了電話,用上了自來水。村里近幾年在市政協、市鄉鎮企業局、市人壽保險公司等部門的幫助扶持下,先后硬化了村里水泥路面700多米,改造、修建生產路35公里,埋設地下水管700多米。修建大橋兩座。在村南火石山上修建大型蓄水池一座,使昔日旱田,都變成了水澆地。同時,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在河岔、溝地墊地近100畝。為了改變辦學條件和辦公條件,去年又投資10多萬元,整修了村小學及村委辦公室。
南圈村人一向重視教育。南圈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名秀才叫張化諺。1953年村里開始與東、西抬頭及口鎮狂山等聯辦小學。20世紀60年代村里自己設立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已有26人先后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其中第一個大專生是秦少云。
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相信南圈的明天會更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