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娘娘廟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娘娘廟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娘娘廟村位于萊城西北36公里、雪野鎮政府駐地以北3.5公里處,北依齊長城,是萊蕪市與章丘的分界點,南鄰大廠村,西鄰雙泉峪,東隔山與魯地村相望。全村140戶,530口人,耕地350畝。
據《王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王姓由冬暖村遷此,邢姓早居,原名邢王莊,后村內建一泰山奶奶廟,眾稱娘娘廟,久成村名。村中現有朱、翟、畢、孫、劉、康、高、耿、石、張、秦、邢、韓等13姓,以孫氏、耿氏、石氏、秦氏居多。
抗日戰爭初期,因襲舊制,現雪野鎮的大部分村莊分別屬于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管轄,當時區以下設鄉(鎮),直接領導村,娘娘廟村隸屬七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娘娘廟村屬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并,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以數字順序名區,雪野區為第十二區,娘娘廟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以地名區,娘娘廟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娘娘廟村屬上游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娘娘廟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娘娘廟村隸屬該辦事處大廠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娘娘廟村隸屬上游鎮;2001年,撤鄉并鎮,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并為雪野鎮,娘娘廟村隸屬雪野鎮。
娘娘廟村依托萊明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的優勢,運輸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有名的運輸專業村。1984年村里人便開始搞運輸,已有近20年歷史。據統計,截止2001年,全村共有各類機動車駕駛員共120人,各類機動車68輛。這支運輸大軍,把本地富有的河沙運往濟南、明水等地的同時,也運出、購進農副產品,促進了農副產品的流通,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從1994年開始,許多運輸戶組織起來,添置設施將本鎮活鯉魚運往青島,銷路隨之打開,解決了當地養魚專業戶的銷路問題。被稱為運輸大王的秦建友、秦建國兄弟倆,白天黑夜倒班干,年收入20多萬元。村里的運輸隊每年創產值300多萬元,全村年收入12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這個僅有140戶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建有汽車修配組3個、加油站2處、飯店10家。
娘娘廟村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1966年拆毀了村中的許多小廟宇,建成第一座小學——娘娘廟小學。1973年搬遷并且重新修建小學l處。1999年合班并校,幼兒圉、小學都合并到大廠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娘娘廟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達到16個,孫寧海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娘娘廟村1993年立集,后因萊明路修建,而改在萊明路以西。集場的設立,大大活躍了村里的經濟發展。
村兩委為解決全村灌溉問題,于1973-1976年動工興建了娘娘廟揚水站。水源為嶺東水庫,一級提水,揚程40米,配135馬力柴油機2臺,水泵2臺,提水能力實際0.083立方/秒,設計灌溉面積0.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03萬畝。渠道總長5600米,其中,渡槽100米,防滲渠5500米,國家投資7.2萬元,年實灌面積300畝。
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娘娘廟人的拼搏實干下,娘娘廟村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娘娘廟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