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房干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房干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房干村地處“五岳之首”的泰山東麓,位于萊城西北部40.5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10.5公里處。東靠黑山村,西鄰官正村,南接王石門村,北依富家莊村。全村現有163戶.512口人,耕地210畝。
據《韓氏譜》記載,清道光年間韓姓遷此,崔姓早居,因址在山峪中,曾名房屋峪。抗日戰爭時期,時有0干部駐此開展工作,后改稱房干。
明天順年間,房干一帶屬北鄉的雪野保和西鄉的王石保,沿襲至清末;民國初年,屬七區、八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消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房干村屬香山區;1945年10月,三縣合并,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香山區為十三區,房干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房干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房干村屬大王莊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房干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房干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房干隸屬鹿野鄉;2001年,撤鄉并鎮后,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并為雪野鎮,房干村隸屬雪野鎮。
房于位于海拔535米的華山北麓。建國前,65戶人家散居于銀河(通天河發源地之一)兩旁的山坡上。崎嶇小道與外地相通,村民住房每個人平均5平方米,全是伸手摸屋檐,低頭進門坎,又低矮又黑暗的草房。流經村內的房干河,大雨則山洪滾滾,泛濫成災,水土流失;雨后則水去河涸,亂石嶙峋;旱季則地干苗枯,無水澆灌。每畝平均年產糧食130公斤。全村日子窮得掉了底,人心散得沒了邊,靠逃荒要飯過日子。建國后,這里的人民在0各級組織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為了徹底改變房干窮山惡水的面貌,進行了小流域性的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1972年至1983年,建小型水庫和塘壩6座,修環山渠道5000米,山坡地整修為梯田,河道截彎取直造地70畝,將貧瘠的山嶺薄地建成旱澇保豐收的穩產高產田。種植上發揚種姜的傳統習慣,推廣糧姜間作,獲得糧食、生姜雙豐收。1984年實行兩田制,除口糧田外,責任田承包給5家農業專業戶,4500畝山林承包給15家山林專業戶。村里在山上建房32間,供山林專業戶居住。同時在河邊、水庫旁建山楂園3個、植樹8000棵;建蘋果園6個,植樹1.1萬棵。村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剩余的大批勞動力從事副業生產。1984年辦起煙花鞭炮廠,從業人員94人,年產值40萬元;1986年辦起瓶蓋廠,從業人員25人,年產值20萬元;養雞場,從業人員30人,年產值100余萬元;塑料廠從業人員66人,午產值550萬元。1993年投資1200萬元,初建房干白水泥廠一座,1996年,白水泥廠建成投產。該廠現有職工100余人,年創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全村從事工副業生產的人員173人,占勞力總數的60%,并吸收外村剩余勞力112人。
房干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我黨我軍重要的根據地和指揮中心。泰安地委、萊蕪縣委、渤海司令部等機關都在此駐扎過。各類兵工廠、野戰軍醫院、軍被服廠等隱蔽在這里的山中,為部隊制造供應大量軍需物資。因此,敵人視房干為眼中釘,多次對房干實施掃蕩。1942年11月,由于漢0劉金水(原大王莊區馮家莊村人,平時假裝賣煙葉,實則為日軍通風報信,兇狠毒辣,1943年冬天,在安子灣被槍斃)的出賣,日軍在對王石門村掃蕩完畢后,從王石門返回至房干村,對房干村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三光政策,房干村被大火連續燒了三天三夜,老百姓用以遮雨取暖的草屋,用來充饑的糧食全部被燒光。日本鬼子為找到房干村的村長,用殘忍的手段對房干人進行嚴刑拷打。村民韓信東被日軍用煎餅糊子灌飽后,又用水缸壓出,他多次昏迷后,又被日軍用涼水多次澆醒,直至奄奄一息,但他沒有吐露一個字。村民劉傳仁被日軍用棍子打得皮開肉綻,但他無所畏懼,沒向敵人透露一點信息。斗爭鍛煉了房干人,戰爭年代他們為部隊站崗、放哨、送信、送糧、送衣物,村里先后有30名青年投身革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朽貢獻。1946年,年僅19歲的村民劉傳文在房干村遭劫后,帶著仇恨的火種,參軍支前,在多次戰斗中,英勇殺敵,立下了赫赫戰功,后在魯東軍區警衛連從事保衛工作。1955年,退休回到了離別已久的房干村。村民繩友傳,1946年入伍,參加過濟南戰役、萊蕪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1950年入朝,1953年回國,1955年復員。
房干地處純山區,通過幾十年的治理,如今山山皆綠,有“世外桃園”、“綠色天堂”之稱。勤勞樸實的房干人在村黨支部書記韓增旗的帶領下,從1975年開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20幾年大干、苦干不停步,戰天斗地治理窮山惡水。20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磨爛了1400多條獨輪車外胎,磨損了150噸鋼釬,1500多把炮錘和斧頭,用爛了4800多個車簍和抬筐。房干人銳意進取,開拓致富之道,將一個昔日的“窮窩子”變成了一個美麗富饒的新農村。改革開放后,黨的富民政策激發了房干人的致富熱情,房干人瞄準市場,大膽調整產業結構,發揮自身優勢,經濟達到長足發展。由以種糧為主變為種姜為主,再變為育樹苗為主,巧借自然搞旅游,高山變成搖錢樹,河灣成了聚寶盆。
房干村交通便利。萊明路、0九路、仲臨路均從附近通過。濟南、德州、淄博、東營等周邊城市,幾千萬人口成了房干旅游豐富的客源。1999年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成立了“房干生態旅游開發總公司”,下設生活服務、導游、治安分公司。村里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8 - 12米寬,50公里長的硬化環山公路,20公里的登山便道和3000級登山臺階,4個停車場和三大生活服務醫。開發建成了九龍大峽谷、金泰山、石云山、桃花園和東方九寨溝等八大景區,有100多個景點。集境內山、水、林、泉、潭、瀑、峽、洞為一體,匯黃巢、李本、張道一、陳甘雨、禿尾巴老李等民間傳說、歷史人物于一處。具有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生態環保的特有魅力。尤其是九龍大峽谷,其谷之險,其谷之奇,如今早已聞名于省內外。該大峽谷橫跨兩個鄉鎮,穿越15座山巒。下自龍尾,上至房干,長約20華里。,在九曲十八彎的大峽谷中,有古時候萊蕪八大景之一的“龍潭星現”、九龍潭等20多處景觀。形成了山川秀美、如詩如畫的旅游勝地。
房干村自古民風淳樸,村民生活逐年提高。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大大改善了房干的人文環境。村民全部住上了面積200平方米的整齊、寬敞的二層別墅式樓房。安裝了閉路電視、電話和現代化的電器設備。全村結束了燒煤的歷史,電磁灶人戶率達到了80%,有效地防止了大氣污染。街心小河變成了水上公園,道路兩側安上了路燈。綠化帶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村民活動室設備齊全,醫療、學校都達到了城鎮水平。目前,全村實現了電氣化、通訊網絡化、看病合作醫療化,生活十分方便。隨著旅游規模的不斷壯大,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來房干觀光、置業、發財。投資600萬元的鹿鳴山莊,-議、食宿、娛樂于一體,可供150人使用。山東太陽國際廣告有限公司經理童年先生投資200萬元興建了山東影視、自然教育基地。扎根在房干的人群,基本與本村原有人口數持平(外來人總數約507人)。村民與他們相處融洽,關系密切,構筑起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如今的房干村,環境優良,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20幾年來未發生一起違法犯罪案件,讓來人稱奇。
房干人大干帶來大變化。由過去的五無村(進村無路、山上無樹、溝里無水、吃的無糧、住的無房)成為各業齊發展,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的省級文明村示范點。這些年,房干年年搞規劃、年年修工程、年年搞綠化。先后建起了8座水庫,總蓄水量228萬立方。修成配套環山水渠2.4萬米,使全村的耕地、山林全部實現自流灌溉,實現了“山區無旱田,山區水利化”。4500畝宜林山場全部綠化,共栽植各種木材樹400多萬棵,人均8000多棵;栽植經濟樹8萬多棵,人均150多棵。森林覆蓋率達到90%,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和“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被國際環保專家譽為“綠色天堂”,有“中華生態第一村”之美稱。修環山公路50公里,山山通上了汽車,F正在申報聯合國“全球生態環保500家”。200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00萬元,人均純收入6000余元,被評為萊蕪市經濟強村,連續1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和“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去年又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房干村作為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及萊蕪市的干部培訓中心,已培訓全省各級干部35000人次,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贊譽。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社會科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及山東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院校都已將房干村作為社會調查實踐基地。
今后幾年內,房干村將要建成一個園藝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即在家是家園,出門是花園,溝底溝旁是菜園,半山腰里是果園,遠山高山是公園。成為一個眾人留連忘返、人人傾心向往的世外桃園。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