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雪野鎮小樓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6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雪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小樓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小樓村位于萊蕪市北30公里、雪野鎮政府駐地上游村西南6公里處,屬山區,北接花峪、東南與邢家峪接壤,南望大羅圈,西隔大山與大王莊相望。現有耕地423畝,170戶,529口人。
據村碑記載,明朝中葉,李姓由章丘縣遷此建村,因址四面環山,形狀如簍,由此得名小簍,諧音為小樓。村中韓、李兩姓居多。
抗日戰爭初期,因襲舊制,雪野鎮的大部分村莊分別屬于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管轄,當時區以下設鄉(鎮),鄉(鎮)直接領導村,小樓村隸屬七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小樓村屬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并,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小樓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小樓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小樓村屬上游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小樓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小樓村隸屬西峪鄉(小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小樓村隸屬上游鎮;2001年,撤鄉并鎮后,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并為雪野鎮,小樓村隸屬雪野鎮。
小樓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戰時期,我地下黨組織看準了小樓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勤勞善良的小樓人民,地下黨的報社和部分0彈藥就藏在該村(印刷機器在韓成雙家.編輯部在韓春祚家,當時在報社工作的方政1979年來小樓走訪,現已從省委退休)。積極參戰的小樓人民為此晝夜輪流站崗放哨,保護報社人員及印刷器材和0彈藥的安全。1940年春天,盤踞在西下游村的日本總部對該村進行大搜捕,我地下黨組織知道可靠情報后,組織小樓人民安全轉移隱藏。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沒有發現報社留下的一點痕跡,就把該村較好的門窗砸壞,在該村的后大門一火焚之,牛羊全部被搶走。其中當搜尋到村最東頭時,發現了還沒來得及藏好的畢公德,二話沒說將其捆綁住后,押送到西下游村活埋。當土埋至肚臍部位時,漢0和日本鬼子還問:你是不是0員?有趣的是畢公德(已故)卻說:“我是當年!”但他從沒說出一個0員的名字。為協助地下黨的工作,小樓人民出民工、抬擔架、拋頭顱、灑熱血。在抗戰中犧牲的就有李文吉、韓洪雨、韓佃元等人。
小樓村四面環山,生產生活條件很差。解放后幾十年來歷屆村兩委先后投資30多萬元,修建了4座水庫,建起了8座塘壩,總蓄水達35萬m³,使全村耕地全部用上了當家水。1990年修建了嶺后大橋,結束了“旱天河里來回跑,雨天兩岸相互叫”的歷史。陸續修建了8000多米的生產路,全村的生產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小樓村歷屆村兩委干部及村民對教育事業一向很重視。早在1973年,村里就投資上千元建立起了山區為數不多的一所小學——小樓小學。爾后,相繼多次投資對校園校舍進行改造,直到1998年合班并校后,村中只留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由于小樓村始終把教育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該村已為國家輸送出去了十幾名大學生。有的已在生產第一線為國家出了較大的貢獻。
1978年,小樓村與花峪村同時通電。目前,這個僅有170戶的小村,擁有三輪車138輛,家家都有2臺抽水機,70%的戶購買了摩托車,大部分家庭住上了前后出廈的新屋,村里開通了到萊城的客車,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
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引導下,小樓村干部群眾修路、筑壩、建水池、壘堤,使村貌煥然一新。特別是“連心橋”的建成使用,使村里人受益匪淺,通天河中段天塹變通途。5處水庫的建成使村民受益更大,農業連年豐收,生姜高產,人均收入連年提高,現村中有大卡車2輛、公共汽車l輛、三輪車41輛、二輪車138輛,徹底改變了“窮山惡水窮小樓”的命運。
1989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干苦干,開發出一山泉,村民吃上了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
小樓的村民正乘改革之風,破浪前行,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小樓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