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楊莊鎮上馬家泉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9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楊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上馬家泉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上馬家泉村位于萊城西19公里,楊莊鎮政府東南3公里處。南望汶河,北臨泰(安)薛(家島)公路,西與泰安市郊區接壤。地處丘陵,耕地544畝,90戶人家,322人。編席為傳統手工業。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萊蕪縣全圖”標注:“馬家泉”。
據《馬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馬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旁有泉,冠以姓氏,曾名馬家泉,后改稱上馬家泉。據馬家廟碑記載,明朝時有一大廟,名馬家廟。與上馬家泉為一行政村,村民委員會設在上馬家泉。
據史志記載,解放戰爭初上馬家泉隸屬魯西區;1950年3月后,上馬家泉隸屬閆橋鄉;1956年10月以后,上馬家泉隸屬胡宅鄉;1958年10月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撤銷魯西人民公社,上馬家泉劃歸楊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后屬楊莊辦事處、楊莊鎮至今。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村民組織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運送彈藥、給養,積極支援前線。其中馬吉訓同志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不幸為國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60年代末建起了馬家泉揚水站。揚水站位于楊莊公社馬家泉村東,在汶河北岸,提取大口井水。有效灌溉面積0.2萬畝。揚水站自初建和維修加固,共動用土石方2.34萬立方,用工日3.1萬個,國家投資13. 60萬元。70年代上馬家泉村的人民積極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將往日顆粒不收的澇洼地改造成塊塊平整的梯田,使原來的荒嶺坡地變成了旱澇保豐收的穩產高產田,路旁、堰邊到處綠色成蔭,調節了氣候,改變了生態環境。
1977年,上馬家泉村黨支部動員全村村民積極行動起來,興修水利。在泰萊路北沿,興建一個長100米、寬50米、高3.2米的方塘,蓄水量16000立方米,動用土石17000立方,用工日2.2萬個,灌溉面積2000余畝。2001年,上馬家泉、石家河、大橋溝與鎮政府共同投資興建引汶河水工程,并當年投入使用,為保障農業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6年,村兩委兩次組織村民集資修路,并與鎮政府共同出資修成一條瀝青馬路——雙泉路,同時又拓寬、整修、加固了汶泉路,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發展卡脖子的問題。
昔日的土墻坯屋不見了,都是磚石結構寬敞明亮的大瓦房。由于黨的富民政策好,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上馬家泉村的人民不辭勞苦,辛勤耕作,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正沿著黨的富民政策這條金光大道闊步前進。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