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楊莊鎮高家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9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楊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高家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高家店村位于萊城西北21公里,棗徐公路(O九)西側,地處平原。東、西分別與侯家洼、劉家店相鄰,南與楊莊一溝(龍灣溝)相隔,北與小埠頭接壤。現有土地1870畝,人口2001人。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張里保•高家店”。
據高氏墓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高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為高家莊。因臨通往泰安、濟寧古大道,后高姓開一客店,生意興隆,改稱高家店。村中有姓氏高、石、張、李、劉、朱、楊、鞏、田、陳、姜、于、王、藺、閔、吳、尚、魏等18姓,以高、石姓等人口居多。
村中一大道,是北上博山的必經之路。過去,商埠繁榮,車馬不息。據傳村北是一條大江,伍子胥打馬過江便指此江,現地下二、三米,全是沙,曾為古河道。村中有三廟。村西關帝廟,村東觀音廟,中有白衣廟,三廟文革前已拆除。白衣廟中有一大鐘,鐘聲一響,響徹全村,此廟-時已毀掉。
村北地勢平坦,村南偏低,三股自然水系匯集于此,彎彎曲曲流入南汶河,故有“高家店不高,侯家洼不洼”之說,這是就地勢而言。
其實,高家店人真正的“高”在于經商之道,祖祖輩輩,以打繩為業,從康熙年間開始,流傳至今,可謂家家有紡車,人人會打繩。最初加工的農用繩,后逐步發展到以架子繩為主,另有麻袋線、鋼絲繩芯、礦用繩、機用繩、船用繩等30多個規格。解放前,利用農閑之時,村民靠打繩聊補油鹽醬醋之資。解放后,逐步形成了規模經營。20世紀50年代,最初的“互助組”,就以此為開端,爾后發展為集體經濟,鼎盛于七、八十年代。在經濟能人高蘭春的引導下,同濟南棉麻公司、濟南鐵路局、土產公司等建立長期的銷售合同,加工原料主要有臨沂、泰安、萊蕪等地產的大馬、紅麻。同時,村中的購銷大戶,也應運而生,產品銷往全山東、東北三省等地區。
改革開放后,激活了富有經濟頭腦的高家店人。“東方摩托汽缸廠”,1974年創建,生產鋼砂,設備簡陋,廠址是窯廠,現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上百萬元的民營企業,已生產出了幾十個品種的摩托汽缸系列,成為輕騎集團、新大洲集團的聯營單位,推動了地方經濟,培養了一大批產業工人,也培養了一位新型的民營企業家高淑東。起家于收廢料、廢鐵的高振國,現辦起了“東興塑料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在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前列,主要生產塑料布、膜、網等系列產品,活了農家門,富了家鄉人。從農村走進城市的石強,以其熱情周到的服務、超前的經營理念將萊蕪第二百貨超市一躍發展為全市的商貿中心。另外萊蕪市土產雜品總公司經理高向軍,萊蕪市塑料印刷制品業的高淑山、高淑彬、高淑學三兄弟,萊蕪建筑裝飾公司經理鞏學雙等,都在各個行業顯示了自己的才能。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后有10多位烈士獻出了生命。石學周,1935年參加革命,時任泰山報社主編兼記者,在北山(今大王莊香山一帶)宣傳黨的思想,影響極大;1943年犧牲。
村中也出過一些反派人物。1938年2月,村民劉和堂在陳家樓天齊廟同郝坤揭竿而起,組織成立了泰萊獨立營,任營長,后變節。村民劉恒久任漢0二大隊隊長,在河北一帶作惡多端,民憤極大,1944年6月,在張里據點炸傷,后交人民政府處決。
樸實、勤勞的高店人,從老一輩就懂得知識的重要。走出家門首先就得進學門。20世紀30年代初,最早的學堂建在村西關帝廟里,由張煥庭等人組織,拜何方佳(何官莊人)為先生。后有幾名學生先后考入濟南高等學府。1953年.高樹林、劉金木、田文泉考入濟南第九中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先后有200余名大中專畢業生,5名碩士研究生走向全國各地。
今天的高家店村,被列入省黃淮海開發區內。村內一縱三橫道路,路面整齊,交通便利;村外東方摩托汽缸廠、東興塑料廠、姜蒜加工廠等民營企業依次排列在0九路兩側。同時,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單一的糧食作物改變成為經濟作物,大面積的大姜、大蒜種植園正在逐步形成,購銷體系、加工體系也在不斷壯大。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